中国火星探测器是中国研发的
火星探测器,旨在探测
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研究火星上的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
背景信息
受天体运行规律的约束,每26个月才有一次火星探测有利发射时机。而从2016年起到2020年前后仅有3次发射机会,国际上将迎来火星探测的高峰。
目的任务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不仅要实现环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还要突破火星进入、下降、着陆、巡视、远距离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真正进入深空,走近火星。
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气动外形减速、降落伞减速和反推发动机动力减速,最后下降着陆在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始火星表面巡视探测,要探测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研究火星上的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
关键技术
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将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所未有的,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火星距离地球最远达4亿公里,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在器箭分离后,经过约7个月巡航飞行被火星引力捕获。此后环绕器环绕火星飞行,并与着陆巡视器分离,然后进入任务使命轨道,开展对火星环绕探测,同时为着陆巡视器开展中继通讯。在该阶段,在轨道设计上就要兼顾环绕和着陆的需求。
中国首次火星着陆的地点将会是火星低纬地带,也就是靠近火星赤道的某片区域,但现在精确的位置还无法确定。着陆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时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也是任务的重大难点之一。执行首次火星任务的探测器一共会携带13台(套)科学载荷,比如执行火星全球探测的各类遥感相机和浅层地表雷达。相比重量为140公斤的中国首台月球车“玉兔”,首台火星巡视器的重量约为200公斤,可以工作92个地球日。
研究团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
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
研发进度
2016年8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首次公布了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的外观设计,并介绍了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细节。
2018年3月23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IC)十一院研究员
周伟江透露,中国的火星探测器计划于2020年发射,已完成气动外形设计,以及气动力、气动热设计工作。整个工程进展顺利,技术攻关已经完成,已经在生产各个分系统。
2019年10月11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官方首次公开了中国火星探测器“真容”照片,计划2020年发射,并计划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之前降落在火星。
探测器发射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自2020年7月23日发射以来,各系统工作正常。
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开展科学探测工作,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
2021年5月15日凌晨至5月19日期间,根据目前飞行情况,天问一号探测器拟择机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