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科技”或“中国航天”,英文名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缩写 CASC),是在中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
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中国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
第七机械工业部、
航天工业部、
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航天科技是拥有“
神舟”、“
长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大型
国有企业。在国资委中央企业名录序号中位列第2位。
成立背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根据国务院深化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
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着中国全部的
运载火箭、
应用卫星、
载人飞船、
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
战略导弹和部分
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是中国境内仅有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中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集团公司是国家首批
创新型企业,创造以
载人航天和
月球探测两大里程碑为标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11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公司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数百项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技专项的立项研制。公司成立以来,共获得5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一万多件。2006年,作为仅有一家
军工企业,被列入国家首批
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并在2008年获得“创新型企业”称号;2011年获得“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称号;2007年,集团公司获得了国家首次设立的“
中国工业大奖”。2006年,集团公司党组被中组部、
国资委党委授予“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2010年,集团公司连续两届被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任期考核“业绩优秀企业”称号和“科技创新特别奖”。集团公司还先后获得“改革开放30周年杰出品牌”、“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最具价值之责任榜样”等荣誉称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8个以航天产品经营为主的产、研结合的经济技术实体和一个外贸公司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咨询机构、公司等,主要从事
运载火箭、
人造卫星、
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以控股的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为代表,主要从事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与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2241亿元。2011年,集团公司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实现营业收入1018亿元,利润总额91.4亿元。
成本费用率持续下降,圆满完成国资委年度经济考核指标,连续7年获得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连续5年财务绩效评价“优秀”。
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加快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加速发展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致力创新,勇于开拓,全力铸造国际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14家专业公司、9家上市公司和若干直属单位,研发和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天津、内蒙古、深圳(香港)、海南等地。截至2011年底,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5.94万人,已培养形成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人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其中,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国家级专家105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6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00余名。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孕育形成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及以“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为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的企业文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在按照“发展航天、强大集团、改革创新、铸造技术”的发展方针,大力加强
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突出
导弹武器系统、宇航技术与产品、民用产业三大主业,努力向国际宇航公司的目标迈进。
经营范围
战略导弹武器系统、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火箭武器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各类
空间飞行器、航天运输系统、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地效飞行器系统、无人装备系统,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研制、试验、生产销售及服务;军品贸易、各类商业卫星及宇航产品出口、商业卫星发射(含搭载)及卫星运营服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航天工程和技术的研究、试验、技术咨询与推广应用服务;各类卫星应用系统及相关产品的研发、销售与服务;地理信息测绘技术及产品研发、销售与服务;电器机械、
仪器仪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信息设备的研发、销售与服务;化学原料、
化学制品(不含危险化学品)和特种材料研发及应用;
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装备研发;销售汽车及零部件;进出口贸易及投资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服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历史沿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源于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经过
第七机械工业部、
航天工业部、
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正式组建成立。
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1956.10---1964.11)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钱学森、
刘亚楼、
王秉璋先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二、第七机械工业部时期(1964.11-1982.4)
1964年12月26日,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王秉璋、
汪洋、
宋任穷、
郑天翔先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
三、航天工业部时期(1982.4-1988.7)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
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
航天工业部。
张钧、
李绪鄂先后任航天工业部部长。
四、航空航天工业部时期(1988.7—1993.6)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
航空工业部和
航天工业部,组建
航空航天工业部。
林宗棠任航空航天部部长。
五、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时期(1993.6—1999.7)
1993年3月22日,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国家航天局)。1993年6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正式成立,
刘纪原任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
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999.7— 2017.12)
1999年7月1日,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
王礼恒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1年12月,国务院任命张庆伟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7年8月,国务院任命马兴瑞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1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要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设立董事会,任命
许达哲同志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职务。任命
雷凡培同志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同时,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决定,雷凡培同志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
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17.12—至今)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制改制的重大决定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工作部署,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集团公司已完成公司制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
国有独资公司,在完成公司制改制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1月22日在总部办公大楼前举行更名揭牌仪式,企业名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变更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注册资本由111.2069亿元变更为200亿元。改制及更名后,原有业务、资产、资质、债权、债务均由改制后企业承继,出资人、公司住所、法定代表人、英文名称均不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11家专业公司、12家上市公司和若干直属单位。
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中国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发射升空。
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遥四十七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卫星02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主要用于国土普查等领域;此次发射的星箭均由八院抓总研制。
2022年3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既有合作基础上,重点围绕新能源、炼油产品及化工工程、高端装备、新材料领域,加快推进深入务实合作。
2022年7月13日0时30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天链二号03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链二号03星将与之前发射的天链二号01、02星三星组网,组成中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2022年7月29日21时28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3组卫星A星、B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其中,A星、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C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
2022年11月21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2023年1月4日消息,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 165 所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完成中国最大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双工位试车台主体混凝土浇筑工作,标志着铜川试验区建设重大节点目标顺利实现。
2023年1月13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基于全电推平台——东方红三号E平台研制的亚太6E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23年2月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11所(京)研制的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在北京101所进行了第二次半系统试验,试验按程序起动、关机,各项参数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9月7日2时14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遥感三十三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9月27日4时1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遥感三十三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0月15日8时54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云海一号04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云海一号04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实验等领域。
2023年10月2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包含整体式和分段式在内的商业航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其型谱,标志着中国航天固体动力将加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2023年11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举行集团公司财务共享中心成立揭牌仪式。
2023年11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理事会组成单位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4年1月1日,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12所测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2024年2月29日21时0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
2024年3月2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改进型火箭成功完成长13米、直径5.2米的整流罩分离试验及新型星箭联合操作试验,整流罩设计方案、分离方案、最大可用包络、新型星箭联合操作流程等得到充分验证。
2024年4月15日12时1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四维高景三号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5月7日11时21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海王星01星等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5月12日7时43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5月20日11时06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将北京三号C星星座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北京三号C星星座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提供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
2024年6月29日19时57分,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将中星3A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星3A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一颗通信广播卫星,可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等业务。
2024年8月6日14时42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随后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16日15时35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随后将遥感四十三号0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遥感四十三号01组卫星分别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等抓总研制。8月2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4年10月22日8时10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随后成功将天平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11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举行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与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用户、企业代表等签署了70余项合作协议及合作意向,累计签约金额近600亿元。
2024年11月25日7时39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四维的两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
领导成员
张忠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董云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 党组成员
谢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
外部董事:焦开河、王政、文利民、李玉海、张雯
职工董事:许世龙
研究成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产品主要有卫星,运载火箭,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卫星运营服务产品,高端工业计算机、集成电路、光机电等信息技术产品,碳纤维、覆铜板、飞机刹车盘等新材料产品,太阳光伏、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产品,煤化工、石化配套设备、燃气输配设备、烟气脱硫与脱硝、液压支架、长输管线输油泵、特种泵阀等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零部件产品,天曲系列保健品、辅酶Q10等空间生物产品,AVIDM、OSCAR安全数据库及
嵌入式操作系统等软件产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从2001年开始研发星载计算机特有的操作系统——SpaceOS,并在2006年首飞成功。
200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专利和授权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专利申请共计1780件,专利授权共计457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2.9%和47.4%。特别是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比例高达80.7%,位居军工集团之首。
截止2009年底,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589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75.7%;拥有注册商标675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51件。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以来,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奖43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474项。仅2009年,集团公司就获得了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其中《绕月探测工程》获得特等奖。2010年,孙家栋院士荣膺2009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2年11月12日成功发射的天舟五号货运上搭载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载荷。
2022年11月26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首台两次起动试车取得圆满成功。
科研实力
集团公司拥有8个系统级研发中心、30多个重点专业研发中心、12余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20个工程技术中心;与清华大学等20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合作创新平台,初步建成专业化、开放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数百项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技专项的立项研制。
2006年,集团公司被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并在2008年获得“创新型企业”称号;2007年,集团公司获得国家首次设立的“中国工业大奖”。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0年,连续6年、2个任期获得国资委央企业绩考核A级,连续2个任期荣获“业绩优秀企业”称号、捧得“科技创新特别奖”,业绩考核连续2年位列央企前十。
产业项目
宇航系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9200千克,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5500千克。正在研制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研制各类卫星的能力。自1970年以来,先后向国家和国内外用户研制交付各类卫星80余颗,形成了返回式遥感、东方红通信广播、“风云”气象、地球资源、
北斗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大系列。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2年5月10日01时56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2024年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院士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速研制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分别于2025年和2026年首飞。
2024年6月23日,由该院抓总研制的中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获得圆满成功。
导弹系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具有研制多种类型战略、战术导弹等武器装备的技术和能力。研制生产了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运用
航天技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卫星应用、信息技术、
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重点领域,形成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向市场提供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卫星转发器租赁、软件、工业控制计算机、
太阳能电池、特种泵阀、风能发电系统、
汽车空调系统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己任,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加速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
卫星技术
2022年1月,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二号卫星来做“太空记者”,从太空中俯瞰三大赛区的标志性竞赛场馆。
2023年1月9日6时00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
2023年3月10日6时41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所属的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丙遥五十一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8月21日1时45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高分十二号04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高分十二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1月1日6时50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随后将天绘五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任务卫星、火箭均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
2023年11月3日22时54分,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送入预定轨道。
2023年11月9日19时23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中星6E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2月30日8时13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24年2月3日11时06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点火升空,顺利将烟台二号卫星(东方慧眼星座高分01星)、威海壹号01/02星、埃及NExSat-1星、星时代-18/19/20星、DRO-L星、智星二号A星等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2月23日19时30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3月27日6时51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云海三号02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将云海三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4月3日6时56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遥感四十二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四十二号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4月21日7时45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
遥感四十二号02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遥感四十二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5月30日20时12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
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5月31日,谷神星一号遥十二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极光星座01星、02星和河北临西一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其中极光星座01星(复旦信息星)、02星(上海电机学院一号)由北京极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埃依斯航天等单位共同研制。
北京时间2024年6月10日10时32分,中国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跟踪控制下,成功定点于东经135.5°轨道位置(测试轨位)。亚太6E通信卫星项目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的第十三个通信卫星整星在轨交付项目。
2024年8月1日21时14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6日14时42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千帆星座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千帆星座首批商业组网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长城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提供发射服务。
武器装备
2022年4月,第十七届
亚洲防务展(DSA 2022)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多款高端武器装备亮相。
部分产品
企业文化
三大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有力支撑国防能力提升和国民经济建设,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航天科技工业培育形成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
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展,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也是中国航天企业文化之魂。
1956年10月8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提议,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
资本主义国家2003年11月7日,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把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企业理念
企业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企业使命: 创人类航天文明 铸民族科技丰碑
发展方针: 发展航天 强大集团 改革创新 铸造一流
企业精神: 自信自强 无私无畏 敢想敢为 尽善尽美
核心价值观: 以国为重 以人为本 以质取信 以新图强
企业作风: 严慎细实
管理理念:
质量观--质量是政治 质量是生命 质量是效益
人才观--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 航天是人才的推进器
市场观--以需求为牵引 以质量创信誉 以创新谋发展 以服务增效益
学习观--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 把学习作为终生需求
成本观--成本是责任 成本是效益 成本是竞争力
成本文化
成本文化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指导集团公司各单位及全体员工成本行为的意识和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制度体系、物质保障条件与社会效应等。
一、建设目标
集团公司成本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将成本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形成全面、系统、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条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到2010年初步建成能够有效促进航天事业发展、同时有利于经济目标实现,以先进成本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支撑,具有航天特色的、先进的成本文化体系,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
二、主要内容
集团公司成本文化包括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和社会层等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精神层
成本文化精神层是指集团公司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成本管理方面所形成的独具特征的成本意识和观念。成本文化精神层集中体现为成本理念,主要包括成本观、成本目标和成本方针等内容。
2、行为层
成本文化行为层包括规范成本活动的行为准则、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基础工作等内容。
(1)行为准则
遵章守信,尽职尽责,精打细算,日臻日善。
(2)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型号负责人、各岗位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成本管理的责任,全面落实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
(3)管理制度
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为主线的,涉及经济活动全过程、涵盖成本全要素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制度体系
(4)基础工作
各单位要逐步健全与科研生产特点、经营管理要求、内外部环境相适应,与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规范体系。
3、物质层
成本文化物质层主要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现代化的技术设施和准确的数据信息等。
(1)工作环境
各单位要努力创建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集团公司的成本文化,营造良好的成本文化氛围。
(2)技术设施
各单位要着重解决工作设施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拓展、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鼓励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引用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减少无效成本。
(3)数据信息
各单位要建立成本信息系统,实施成本动态管理,监控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预测成本趋势,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为单位提供决策支持。
4、社会层
成本文化社会层主要是指集团公司与社会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对集团公司成本文化的总体评价。
通过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尤其要借助对重大活动和杰出人物的宣传和报道,积极广泛地向社会推介集团公司的成本文化,表明集团公司严格控制成本、为用户与社会创造价值的诉求,增进社会对集团公司航天产品与服务成本合理性的认同,形成理解航天、关心航天、支持航天的社会环境,树立集约、高效、绿色的社会形象。通过了解政府机构、出资者、用户、供应商、销售商、公众、媒体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集团公司成本文化的社会认同程度,评估集团公司成本文化的社会效应,充分借鉴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完善与丰富集团公司成本文化内涵。
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建设纲要解读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还铸就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其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在中国航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内在的、无形的重要推动作用。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代表,肩负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50多年的发展反复证明,中国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力更生是航天发展的基础,自主创新是航天发展的灵魂,勇攀高峰、以新图强是中国航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不竭动力。面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传承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不仅对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内在需要。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积极挖掘、继承、弘扬和发展航天创新文化,坚持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理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国际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加速推进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而努力奋斗!
创新文化建设意义、目标和思路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意义
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实践科学发展观,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深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航天文化体系的需要。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坚持在继承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推进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套完整、合理并能持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满足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要求、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航天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将创新观念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打造出知名航天品牌及一流的航天产品,树立创新形象,为航天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要求,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条主线,继承航天“三大精神”,吸收航天文化精髓,丰富创新文化内涵,坚持倡导并实践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技术、管理、组织和制度创新,把创新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和外化于形,最终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创新文化的传承
■万户飞天——古代航天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中国是第一个敢于向茫茫太空、浩瀚星河挑战的国家,是古代火箭诞生的摇篮。
虽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天的尝试失败了,但万户敢于冒险、追求创新的精神长存浩宇,激励着现代中国人孜孜不懈,勇攀航天事业高峰。
■航天三大里程碑——现代航天创新精神
1960年11月15日,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装载着核弹头的首次
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人首次载人飞天的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传回了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使中国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现代中国人继承了先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求索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缔造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更是激励了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取得了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航天创新文化定义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创新理念、创新行为准则及规章制度体系等。
航天创新文化是航天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航天特色文化之一。航天“三大精神”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构成了航天创新文化的主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的航天创新文化。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包括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
精神层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方针、创新理念、创新价值观。
行为层亦称制度层,主要包括规范创新活动的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创新行为准则是爱国奉献、唯实求真、百家争鸣、系统思维;创新行为规范是指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
物质层是创新文化的物化部分,是航天创新理念与创新行为的外在表征。包括:高新的航天产品、知名的航天品牌、一流的技术设施、完善的工作系统。
创新文化核心内涵
■创新方针
国家至上。航天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航天的创新活动要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以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开展创新工作。
技术引领。从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着眼未来,超前部署和创新发展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突破和跨越,推动国家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和开拓市场,推动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和工程前沿的高技术群,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工作要不畏艰难,敢于超越,不懈探索;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动摇必胜的信念,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攀登新的航天科技高峰。
追求卓越。航天事业具有技术高度先进性、系统性和跨学科性,必须把创新作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强调永无止境的创新,做到尽善尽美。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致力于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和服务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创新理念
以人为本。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航天人才观,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充分依靠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企业价值。
自主创新。历史发展事实证明,中国航天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只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赶超世界航天先进水平提供核心驱动力。
开放合作。航天科技创新是基于大系统工程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系统内外的优势资源和已有成果为我所用;在交流和合作中处理好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
包容自励。航天的高技术性决定了创新工作的高风险性。树立正确的技术成败观,宽容失败,赋予员工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对待创新活动中的成功和失败,要胜不骄败不馁、大胆开拓创新。
■创新价值观
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的本质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只有通过创新,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航天领域的重点跨越,才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占领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
以创新推动富国强军。集团公司肩负着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通过发展新型装备,强大国防实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巩固和提升大国地位;通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航天技术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以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航天事业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热爱祖国、默默奉献、服从国家利益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是指导创新工作的思想基础。
■创新行为准则
爱国奉献是企业和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遵守的思想准则。航天事业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热爱祖国、默默奉献、服从国家利益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是指导创新工作的思想基础。
唯实求真是企业和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航天科技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航天工程任务代表着国家形象。创新活动要求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规律,恪守科学道德,求真求精,追求真理,严禁弄虚作假。
百家争鸣是企业和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遵守的作风准则。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吸收不同学术团体或个人的创新智慧,集思广益,培养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学术风气,打造业务能力强的创新团队。
系统思维是企业和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遵守的方法准则。航天工程具有大系统工程的特点,创新活动应参照钱学森同志创立的系统工程理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考核重要的创新环节,以局部与整体相协调为原则完成创新任务。
组织架构
总部机构
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专业公司
直属单位
上市公司
人才战略
人才强企战略
未来15年是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局势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家安全和统一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世界范围内的
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主要军事大国的国防工业转型明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对集团公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国民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稳步提升,将为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为集团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面对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集团公司必须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加快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实现新突破。集团公司承担着
载人航天工程二期、月球探测、建造空间实验室、开展空间交会对接、研制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
大容量通信卫星以及其他工程研制等任务,要完成这些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获得主动,培育自己的技术优势,关键在人才。集团公司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政策措施,对大力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做出重要部署,指出实施人才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2004年,集团公司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将航天科技队伍由原来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三支队伍细分重组为五支队伍,即领导干部、出资人代表、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提出了《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将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并明确提出了人才强企战略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要求,是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不仅关系到集团公司科研生产、经营开发和改革发展的进程,关系到集团公司的兴旺发达,而且也关系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集团公司人才工作将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人为本,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在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累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占领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将着力加强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工作,打造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威信高,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战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的优秀领导干部;一批综合素质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外经济运行规则,具有较强战略决策能力,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优秀出资人代表;一批弘扬科学求实精神,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优秀科技专家;一批爱岗敬业,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具有丰富的技能经验,具有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身怀绝技,技艺精湛的优秀技能人才;一批职业素养好,专业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较强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和应变能力,业界认可的优秀管理人才。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以中青年为骨干,领导干部、出资人代表、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五支队伍协调发展、结构优化的新时期的航天人才队伍,建立起具有航天特色、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选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各类人才协调发展、适应航天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的航天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
队伍现状
截至2007年底,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2万余人。拥有两院院士33名,国家级专家34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9名,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8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3名,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365余名,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30余名。“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4名,“
全国技术能手”58名,“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31名,“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和“航天技术能手”300余名。
队伍建设
(1)以大胆选拔具有事业心、责任感、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进班子、压担子为突破口,改进干部选拔方式,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择优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管理人才走上领导岗位,领导班子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为领导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实现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截至2007年底,集团公司所属各院、公司及直属单位领导中,45岁以下的占到44%,比“九五”末提高了20个百分点;科研院所行政正职中45岁以下的达到51%。把配备优秀青年技术骨干参与航天新型号的研制作为锻炼和选拔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一批熟悉型号科研生产、专业技术造诣高、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技术人才及时推到型号一线领导岗位,基本完成了人才的代际交替。
(2)根据行业特点和就业形势,确定高校毕业生的接收标准及层次比例。在27所著名高校设立“
CASC奖学金”,提升集团公司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地位,有效地增强集团公司的整体影响力。从2001年起,集团公司先后在全国20余所重点高校组织举办了“新世纪、新航天、新形象”、“放飞神舟、实现理想”和“聚八方英才、铸航天伟业”为主题的“中国航天企业形象巡回展暨航天专场招聘会”。扭转了“九五”期间和“十五”初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不利局面,为集团公司人才队伍补充了大量优秀人才。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共引进高校毕业生19921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92余名、硕士研究生6698余名、本科生10707余名,研究生比例达到37%。利用航天优势、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广开视野,重点引进一批专业对口、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不断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每年从高等院校引进一批文化程度高、具有专业特长的大专
毕业生充实到数控加工、电装、电调和测试等知识技能复合型、
技术技能复合型岗位上,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
(3)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和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建立起岗位工资为主体、
薪酬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所属企业单位全面实行了岗位系数工资制,所属事业单位实施了
岗位绩效工资制。对主要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实施年薪考核,初步构建了科学考核的责任体系,以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依据,合理确定成员单位负责人薪酬水平。规范
上市公司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加强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管理,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依法为各类人才建立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积极推进企业年金、
补充医疗保险等工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4)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建立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机制。集团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
人力资源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先后制定《领导干部管理规定》、《专家选拔与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引进管理办法》、《职工培训教育管理规定》、《人工成本管理办法》等涉及人才选拔、培养、吸引与使用等管理规定和办法,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航天特色的市场化的选拔录用机制、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化的人才培训机制、规范化的监督约束机制,形成了适应航天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实现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
政策环境。
(5)紧密围绕人才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着重提高领导干部队伍战略开拓能力。强化干部多岗位实践锻炼,推进干部挂职任职交流,推行党政领导“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积极推进民用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领导干部党校培训和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依托集团公司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技能人才开展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积极组织技能人才境外培训,促进技能人才队伍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充分发挥各级科技委、专家组和知名专家的作用,以老带新,帮助、指导年轻人探索攻关路径,做好航天高技术的传承和再创新。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才,采取优先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各种奖项、破格评聘
专业技术职务,进一步调动人才队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开展“名师带徒”,鼓励传帮带。命名了以“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唐建平、
高凤林,“全国劳动模范”
庞勇和“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连友的名字命名的学习型班组,并有计划地举办职业技能竞赛。
资质荣誉
资质
荣誉
社会责任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发挥航天科技优势支援抗震救灾的同时,捐赠2000万元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企业事件
2022年1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
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美国政府决定于当地时间1月21日,以从事导弹技术扩散活动为由,宣布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等企业实施制裁。请问中方有何评论。赵立坚表示,美方出于政治目的,以各种借口制裁打压中国企业,这是典型的霸凌行径。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2022年1月21日,美将宣布制裁三家中国军工企业,其中应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外交部对此回应。
通信地址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