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绩效工资制(Post performance salary mechanism / Post performance wage system)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
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
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
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构成
1. 岗位工资:体现岗位责任、岗位技能、岗位强度、岗位环境等劳动差别的工资单元,是岗位绩效工资制的主体部分。
岗位工资基数依据企业支付能力和市场
劳动力价格确定,适时调整。
岗位系数通过岗位分析综合评价确定。
2. 年功工资:依据职工为工厂累积贡献年限来核定的工资单元,不随岗位的变化而变化,用以调整新老职工分配水平,保护老职工的切身利益,鼓励职工长期稳定的为企业工作,加强职工的稳定性和向心力。
3. 绩效工资:根据工厂的效益和职工的业绩而确定的工资单元。
4. 基础工资:工厂依据地方
物价水平及
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主要体现工资的保障功能
5. 津贴:国家规定的政府性津贴及在特殊作业环境、劳动条件、
劳动强度下职工生活、生理和心理损害的工资性补偿。
工资组成
1、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是根据该岗位的职责所担风险大小、技术含量高低、创效多少、苦脏累险程度及人心流向,经专业小组综合评估确定的参照工资。它只对岗位不对人。它是计算在该岗位上工作的职工实得工资的基数。
2、工龄工资
为了适当照顾老同志的利益,保留了工龄工资。其额度可视效益情况而定,某些厂家实行一年工龄一元钱的标准,占全部工资总额的3%。工龄工资不参与绩效考核。
3、房改补贴
为了鼓励职工参加房改,为今后购房积累资金,企业将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加21元乘17%作为房改补贴直接发给职工,不参与绩效考核,该项工资占工资总额的10%。
必要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迫使国有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走入国际市场并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作为转换经营机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资管理直接服务于企业的人事政策并最终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目标和任务是工资管理的首要考虑。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由于市场上人力资源的竞争以及工资对劳动者的特殊意义,企业的工资管理还必须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行情、劳动者的最低生活费用要求以及企业的人工成本支付能力,企业在处理工资问题时,还有更加细微的因素需要全面地加以考虑。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
工资分配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自主地决定工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追求工资效益。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在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了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成为
经济活动中生产经营决策的主体。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必然努力降低包括工资在内的产品成本,力求提高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效益。工资不再是作为福利来使用的,而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法、工具和手段来使用的。职工工资也就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是创造财富的能动力量,运用各种手段激励、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管理好现代企业的核心。因此,人才的开发是第一发展战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摆脱传统
等级工资制的束缚,打破单一的分配形式,逐步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
基本工资制度,通过加强岗位分析科学地区别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合理确定岗位工资,理顺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使工资分配向
关键岗位倾斜。工资分配必须坚持将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实际劳动贡献挂钩,向劳动力市场价格靠拢,建立起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需要
如果工资制度在各单元的相对比重设置上不科学,顾此失彼,就会出现工资价格不能一目了然,难以把全部工资标准同实际劳动量联系起来,一些工资单元往往成为与劳动无关的“死工资”的现象,造成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工资分配关系背离了市场
劳动力价格,急需的骨干人才收入低于市场价位,从而使得高层次人才流失,而
简单劳动岗位人员的收入却大大高于市场价位,人浮于事,工资分配的保障职能过强,激励职能不足,只有执行以岗位为主体的岗位绩效工资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基本特点
1、 从制度上破除了技能工资的潜能性,直现科学地发挥了工资的“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职能
岗位绩效工资制虽不制定技术标准,但各岗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职工只有通过考试(考核)达到岗位要求时,才能竞争上岗。它对岗不对人,依据
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竞争上岗的岗位和岗位劳动成果支付工资,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突出了岗位劳动和技术要素在工资分配中的地位。
2.减少了平均分配的项目,简化了工资单元,优化了工资结构,有利于发挥工资的调节职能
将原技能工资和各种企业津贴补贴工资单元并入岗位工资,既解决了岗位工资比重少、力度弱,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的矛盾,又解决了日益突出的岗位与技能分离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工资的激励和调节职能,也加强了工资管理。
3.引入市场机制,调整了工资关系,使工资分配逐步向市场劳动力价位靠拢,强化了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
调整岗位分析各子因素的分值,要向经营、科研、管理、营销和生产骨干倾斜,降低一般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系数,从岗级划分上拉开了差距。岗位劳动收入趋向市场
劳动力价格水平,发挥了工资的“
经济杠杆”作用,有利于稳定经营、科研、管理、营销和生产骨干,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励职工提高自身素质。
4.把职工工资与
企业效益捆在一起,使职工和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岗位工资突出一个“变”字,由企业支付能力和市场劳动力价格两个变量决定;在运行中,强调易岗易薪、岗变薪变。绩效工资突出一个“挂”字,由企业超额利润提成形成,按职工超额劳动进行分配,与企业效益和职工业绩双挂钩。
基本原则
1、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办法,职工工资收入要与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使职工工资收入随岗位的变动而相应变动。
2、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制定岗位考核细则;依据岗位职责和岗位业绩完成情况,实施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内部分配方案兑现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实现岗位绩效工资的动态管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单位职工的收入分配,既要重实绩、重贡献,合理拉开分配档次,也要兼顾公平,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七步法
基于岗位价值和业绩导向的薪酬结构即岗位绩效薪酬形式是薪酬设计的主流。通过下面七个步骤进行岗位薪酬的设计,相信对于企业自己建立合适的薪酬体系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步:梳理工作岗位。
从企业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基于工作流程的顺畅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梳理企业的工作岗位。分析不同岗位之间划分的合理性:工作职责是否清晰,各个岗位间的工作联系是否清晰、合理。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形成岗位清单和各个岗位的工作说明书。
选择某种岗位价值评估工具,并组织企业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逐个对岗位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如果企业自身认为力量不够时可以考虑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岗位价值评价方法和工具有很多,分为量化的和非量化的两类。对于评价岗位较多时,建议优先考虑计分法。计分法的优点是结果量化直观,便于不同岗位间的价值比较。对于一般制造型企业的评价工具可以考虑北大纵横的28因素法。
第三步:岗位分类与分级列等。
首先,对岗位进行横向的职系分类;然后,根据评价结果按照一定的分数段进行纵向的岗位分级;最后考虑不同岗位级别的重叠幅度。分级时应当考虑两个平衡:不同职系间岗位的平衡和同类职系岗位的平衡。不同职系和级别的岗位薪酬水平不同。
第四步:设定薪酬水平。
根据上一步的岗位分等列级的结果,对不同级别的岗位设定薪酬水平。薪酬水平的设定要考虑企业薪酬策略和外部薪酬水平,以保证公司薪酬的外部竞争性和公平性,以保障公司薪酬的吸引力和控制公司重点岗位员工的流失。
第五步:确定薪酬结构。
以设定的岗位薪酬水平为该岗位的薪酬总额,根据不同职系岗位性质确定薪酬结构构成,包括确定固定部分与绩效浮动部分比例以及工龄工资各种补贴等其他工资构成部分。一般来讲,级别越高的浮动部分比例越大,岗位对工作结果影响越大的岗位浮动比例越大。
管理办法
1、根据市场变化和工作需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定编、定岗、设置岗位,并通过岗位规范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责任和上岗条件。通过加强岗位工资的动态管理,实行定期考核,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建立规范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以促使职工钻研科学技术,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2、岗位工资实行系数标准。岗位按工作性质可分为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生产操作服务岗位三个序列。技术岗位序列根据科研攻关项目(课题)的性质、技术含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划分岗级,管理岗位按所承担的工厂经营指标、管理责任和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岗位;生产操作服务序列根据工作岗位的劳动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力市场可替代性等因素划分岗位。岗位
工资基数要根据
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资支付能力、劳动力市场价位等情况适时调整。
3、推行岗位职务聘任鉴定制。各类人员都要实行竞争上岗,职称、学历、资历只能作为聘任的前提条件。要签定上岗合同,明确岗位职责和上岗相应待遇。坚持岗变薪变,易岗易薪,岗位工资随职工岗位的变动而调整,在岗执行岗位工资,试岗执行试岗工资,下岗执行下岗生活费。
如何完善岗位绩效工资
1.必须有精确测量业绩的方法和手段;
2.至少从理论上能证明所采取的绩效工资方案将对员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3.必须清晰地表述绩效工资与工资间的函数关系;
4.对绩优员工能提供改善和提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