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飞船(manned spacecraft) 能保障
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
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
航天器。又称
宇宙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用为往返于地面和
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载人飞船
容积较小,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质数量的限制,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复使用。1961年苏联发射了第一艘
东方号飞船,后来又发射了
上升号和
联盟号飞船。美国也相继发射了
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阿波罗号是
登月载人飞船。
飞船简介
定义
载人飞船是一种能保障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分类
载人飞船按照其飞行任务的不同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
登月载人飞船和行星际载人飞船。
特点
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以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它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载人飞船容积较小,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资数量限制,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复使用。
载人飞船又称载人航天飞船,它借助于运载
火箭发射进入太空,绕地球轨道运行或进行轨道机动飞行;飞船内有适合人工作和生活的人造环境;完成任务后,飞船的一部分返回大气层,用降落伞和缓冲装置实现
软着陆。
开端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发射了的第一艘“
东方号飞船”,后来又发射了“
上升号飞船”和“
联盟号飞船”。于此同时,美国也相继研制成功“水星号飞船”、 “
双子星座号飞船”和“
阿波罗”号飞船,“阿波罗”号飞船是
登月飞船,把人送上了月球。
发展历程
首次使用回收的载人飞船
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4月24日上午7时05分,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载人
“龙”飞船的4名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这是有史以来首次使用回收的载人飞船完成航天飞行任务。
当地时间2024年9月11日晚,俄罗斯“联盟MS-26”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返回舱成功着陆
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球
当地时间2024年4月6日,载有三名宇航员的“联盟MS-24”载人飞船在哈萨克斯坦安全着陆。
飞船组成
载人舱
载人飞船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有载人舱。它的主要结构可分为几个舱段,例如,可采用两舱式结构和三舱式结构。如有对接任务时则有对接机构,它放在飞船的最前边。苏联第一代飞船
东方号的结构很简单,是两舱式,飞船只载1个人。第二代飞船飞行时,苏联的
上升号多了一个出舱用的
气闸舱,且能载2~3人;而美国
双子星座号飞船仍为二舱式加对接机构。第三代飞船是三舱式结构,如苏联的
联盟号飞船。这种飞船的最前端是对接机构,然后接轨道舱,再接
返回舱和服务舱,最后与
运载火箭相连。有的舱之间有过渡舱段相接连。有出舱任务的
载人航天器都增设出舱用的气闸舱。美国
阿波罗号飞船除有两舱段结构外还增设
登月舱。
轨道舱
载人飞船的
轨道舱是飞船重点的舱段。它前端的对接机构供飞船与其它飞船或
空间站对接用,其下端通过密封舱门与
返回舱相连。它是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进行科学实验、进餐、体育锻炼、睡觉和休息的空间,其中备有食物、水和
睡袋、废物收集装置、观察仪器和通信设备等。轨道舱还可兼作航天员出舱活动的
气闸舱。
返回舱
也是密闭座舱,在
轨道飞行时与
轨道舱连在一起称为航天员居住舱。在起飞阶段和再入大气层阶段,航天员都是半躺在该舱内的座椅上,并有一定角度克服超重的压力。座椅前方是仪表板,以监控飞行情况;座椅上安装姿态控制手柄,以备自控失灵时,用手控进行调整。美国
水星号飞船在返回地面时自控失灵,就是靠航天员手控使飞船返回地面的。在飞船返回地面之前,轨道舱和服务舱分别与
返回舱分离,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焚毁,只有返回舱载着航天员返回地面。
服务舱
载人飞船的服务舱也可称“仪器设备舱”。它的前端通过过渡舱段与
返回舱相连,后端与
运载火箭相接。
联盟号飞船的这个舱又分前后两部分,前段是密封增压的,内部装有电子设备,以及环境控制、推进系统和通讯等设备;后段是非密封性的、主要是安装变轨发动机和贮箱等物。服务舱外部装有
环境控制系统的辐射散热器和
太阳能电池板。
飞船作用
常规用途
进行近地轨道飞行;试验各种
载人航天技术;如轨道交会和对接、
航天员出舱进入太空;考察轨道上
失重和
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发展
航天医学;为
航天站接送人员和运送物资;利用各种
遥感设备进行对地球的观测;进行
空间探测和天文观测;进行
登月飞行或行星际飞行。
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可以研究人在空间飞行过程中的反应能力,研究人如何才能经受住飞船起飞、轨道飞行时以及
返回大气层时重力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在太空环境中长期生存所必须的条件与设备,进行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了解
太空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为人类开发和利用
太空资源,实现长时间的太空航行,以至于实现外星移民,积累经验。
载人航天是人类对太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利用空间微重力、
高真空和强宇宙粒子辐射等太空资源,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科学试验,生产地面所不能生产的材料,是人类实现载人航天以来一直所梦寐以求的。几十年来航天员在“
太空工厂”里所取得的成果,给人类开发和利用
太空资源带来了曙光。
多年来,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大量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其目的是利用空间独特的
微重力条件,在无重力干扰的情况下,研究材料的特性和生产出地面所无法生产的各种材料。空间材料加工和技术发展,是
载人航天发展的必然产物。自载人航天实现以来,航天员在太空研究了微重力条件下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物理规律,生产出许多新材料,同时,还对空间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类实现载人航天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实验,在加深对人类生命自身的研究、合成新的药物、抵御各种疾病的影响、延续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同时,又为未来在空间站或外星上建立长期居住基地,提供受控生态环境及生命保障体系,作了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几十年来,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实验,主要是对生物体物质、能量循环及调节研究的
生物圈研究;利用
微重力促进生命进程研究及对微重力环境如何影响地球上生物机体的形成、功能与行为研究的重量生物学研究;对暴露在空间高能环境中的生物体损伤与防护研究的辐射生物学研究;此外,还有生物体
组织培养实验,即用于在不能使用整个生物体做试验的情况下,进行各种生理学研究的生物体体外细胞和组织培养。
进行工程与技术试验
未实现
载人航天以前,人类围绕征服太空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材料等试验只能在地面进行,载人航天实现后,就可以在太空中进行各种试验了。利用载人航天进行工程与技术实验,具有方便准确等特点,因此,无论是美国的航天飞机还是前苏俄的
空间站,都把进行工程技术实验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多年来,为进行大规模的空间活动、空间维修、空间操作作准备,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和硬件操作实验,以证实其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进行了新型航天器研制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试验。从而,
载人航天为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当了开路先锋。
进行地球和宇宙天体观测
在太空上观察地球不仅有“
一览众山小”之感,而且人类进入太空发现,在空间条件下,由于克服了大气层的干扰,进行对地面和天体的观测效果远优于地面条件,特别是在地面无法进行的
X射线探测和紫外探测,在空间却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载人空间飞行,可以充分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因此,较之卫星观测,能变被动观测为主动观测,因此,能获得比卫星观测更好的效果。
重要用途
载人飞船的重要用途是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器,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前苏联/俄罗斯的“
礼炮”号空间站及“和平号”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都是由“联盟”号载人飞船接送的。“
国际空间站”的主要运载工具是也是飞船。
载人飞船也是救生船 航天员在空间站内长期工作,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例如,外层空间微流星或
人造天体碎片击穿压力舱舱壁、空间站控制系统失稳或航天员突然生病等,当出现上述各种危急情况时,航天员需要立即离开空间站,返回地面。为此,当空间站内有航天员工作时,至少有一艘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在一起,作为轨道救生船,准备着随时接航天员离开
空间站,返回地面。
各国飞船
苏联
苏联最早的载人飞船系列是“
东方号”,每艘只能乘坐一名航天员,共发射6艘。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飞上太空。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飞船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安全返回地面,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飞行的第一人。1963年6月16日,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名
女航天员。以“
东方号”飞船为基础改造而成的“
上升号”是苏联的第二代飞船,共发射2艘。1964年10月12日发射的上升-1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载3名航天员的飞船。航天员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进行了人类首次
太空行走,历时10分钟。
前苏联、俄罗斯使用历史最悠久的载人飞船系列是“
联盟号”,分为联盟号、联盟T和联盟TM三个阶段,能载3名航天员,具有轨道机动、
交会和对接能力,是苏联/俄罗斯
载人航天计划中重要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1969年1月15日,联盟-4与联盟-5首次进行了两艘飞船的太空对接。
俄罗斯
莫斯科时间2024年3月23日,“联盟-2.1a”运载火箭将搭载“联盟MS-25”号载人宇宙飞船,将俄罗斯宇航员诺维茨基、白俄罗斯宇航员瓦西里耶夫斯卡娅和美国宇航员戴森送入太空。莫斯科时间3月25日,俄罗斯“联盟MS-25”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美国
“
水星号”是美国第一个载人飞船系列,共发射6艘。1961年5月5日
阿兰·谢泼德乘第一艘
水星号飞船进行了
亚轨道飞行,揭开了美国
载人航天的序幕。1962年2月20日,
约翰·格伦乘第3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首次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美国第二个载人飞船系列是“双子星座号”,共发射12艘,其中前2艘未载人。1965年3月23日发射的双子星座位-3是美国第一艘载2名航天员的飞船。在1965年6月3日发射的双子星座-4飞船上,
怀特出舱21分钟,成为美国首次
太空行走的航天员。“
阿波罗号”飞船是根据美国
阿波罗计划量身定做的载人航天飞船。1968年10月,第一艘载人的
阿波罗-7号飞船发射升空。在此之前,阿波罗计划中只做了不载人的
飞行试验。从阿波罗-7号到阿波罗-18号,美国发射了12艘阿波罗载人飞船。其中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于7月20日实现了人类历史的首次
登月,1971年7月26日发射的阿波罗-15号飞船首次把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共有6次登月成功,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联盟号与
阿波罗对接:1975年7月15日发射的联盟-19飞船与美国的阿波罗-18飞船在轨道上成功对接,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太空国际飞行。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5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罗里达州向国际空间站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该飞船首次搭载了俄罗斯宇航员。据悉,飞船上共搭载了4位宇航员,包括此次任务的指挥官、首位前往太空的美洲原住民女性尼科尔·曼恩,美国宇航员乔什·卡萨达,日本宇航员若田浩一和俄罗斯宇航员安娜·基吉纳。
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9月3日7时05分(北京时间3日19时05分),美国宇航员斯蒂芬·鲍恩、沃伦·霍伯格、阿联酋宇航员苏丹·奈亚迪和俄罗斯宇航员安德烈·费佳耶夫等4名宇航员搭乘的“龙”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美国东部时间4日0时17分(北京时间4日12时17分),飞船降落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
当地时间2024年3月3日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搭载4名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次代号“Crew-8”航天任务运送的4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航天局宇航员马修·多米尼克、迈克尔·巴拉特、珍妮特·埃普斯,以及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宇航员亚历山大·格列边金。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3月11日,搭载4名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6月5日10时52分,“星际客机”搭乘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升空,将美国宇航员布奇·威尔莫尔以及苏尼·威廉姆斯送往国际空间站。约15分钟后,飞船在预定轨道与火箭分离。“星际客机”预计在太空飞行约25小时,6日12时15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9月28日13时17分(北京时间29日1时17分),“龙”飞船搭乘“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随后,飞船与火箭分离,继续飞向国际空间站。火箭第一级顺利在发射场着陆回收。按计划,飞船将在美国东部时间29日17时30分(北京时间30日5时30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这次代号“Crew-9”的航天任务是载人“龙”飞船第九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轮换宇航员。搭乘“龙”飞船前往空间站的两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宇航员尼克·黑格和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戈尔布诺夫。据美国航天局介绍,两名宇航员将在空间站开展200多项科学实验和技术演示,包括血液凝固研究、湿度对植物在太空环境生长的影响以及宇航员视力变化等。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10月23日17时05分,“龙”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美国东部时间25日3时29分许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溅落。搭乘“龙”飞船返回地球的4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航天局宇航员马修·多米尼克、迈克尔·巴拉特、珍妮特·埃普斯,以及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宇航员亚历山大·格列边金。
中国
中国
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于1992年,经过7年的努力,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飞船发射场,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1号”由新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
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轨道。经过21小时的轨道飞行,飞船
返回舱在15圈时进入
返回轨道,并于21日凌晨3时41分准确着陆于预定回收场,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这项试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
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1月和2002年3月“神舟2号”和“神舟3号”又相继完成了无人试验。尤其是2002年12月30日,“神舟4号”飞船搭载了2名模拟人又升入太空并安全返回,为实现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10月15日9时,2005年10月12日9时中国“神舟5号”和“
神舟6号 ”载人飞船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杨利伟,以及
费俊龙、
聂海胜2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也是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以来,
中国航天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1992年,中国“921”
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这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29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
费俊龙和
聂海胜。
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号发射2012年6月18日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对接,承载的宇航员是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点38分发射,将与天宫一号对接,载人短期管理空间站,承载的宇航员是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28秒与天宫二号对接,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承载的宇航员是景海鹏、陈冬。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
神舟十五号
2023年6月2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4日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已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
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6月4日7时9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
2023年5月29日,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十六瞄准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
景海鹏、
朱杨柱和
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5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中国正在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
2023年7月,
杨利伟透露,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预计2027-2028 年飞行,飞船可搭载4至7人。
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4月26日3时3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自主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2024年10月29日上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0日0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2024年10月30日上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飞船事故
阿波罗飞船地验起火
1967年1月27日,
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4号发射阵地上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
乘坐有3名航天员的
阿波罗4A飞船对接在
土星1B运载火箭上。3名航天员是:曾参加过
水星4号
亚轨道飞行、
双子星座3号飞行且经验非常丰富的弗吉尔·卜格里索姆上校,曾参加过双子星座4号飞行并是美国第一个到太空行走的爱德华·H·怀特中校,还有一名是准备第一次上天飞行的罗杰·B·查非少校。如果这次地面模拟试验成功,这3名航天员即乘此飞船进入环地
轨道飞行,以考验登月飞行的程度。
后来查明,这次起火原因是飞船导线短路,电火花引燃了舱内塑料制品。
阿波罗飞船采用的是1/3
大气压力的纯氧方案,一些在正常空气中本来是耐火的塑料制品,在纯氧中却成了易燃物品。此外,舱门打开时间设计为90秒,着火时船内形成负压,无论在外面还是在里面,舱门在极短的时间内都无法打开。
联盟1号飞船返回坠毁
1967年4月,
前苏联拟用新研制的
联盟号飞船进行计划中的登月飞行交会对接模拟试验,安排联盟1号、联盟2号分别于4月23日、4月24日发射,然后于4月25-26日在
地球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空间转移。
4月23日凌晨3时35分,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从
拜科努尔发射场准时发射升空。
飞行到第2圈时,
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左边的
太阳能电池帆板没有打开,电源供电不足,
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
姿态稳定系统也受影响,飞船处于不规则运行之中。”到了第5圈时,飞船故障进一步加剧。科马罗夫尽力排除故障,试图启动飞船发动机以稳定飞行,但没有成功。弄得精疲力尽的科马罗夫在第10圈时,请求睡一觉。经允许后,中断了与地面的通信联络。飞到13圈时,恢复了同地面飞控中心的通信联络。但飞船故障未消失,姿态仍不稳定。飞控中心决定,联盟2号中止发射,联盟1号立即应急返回。
第17圈时,飞船调姿失败,未能返回。第19圈时,科马罗夫手动控制返回,使飞船进入了
返回轨道。当飞船按返回轨道降落至离地面10公里高度,该打开主
降落伞时,地面指挥人员听到了
科马罗夫说:“降落伞没有打开!“4月24日6时24分,飞船带着一团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降落于
乌拉尔地区奥尔斯克以东65公里处,并发出几声猛烈的爆炸声。科马罗夫当场牺牲。
联盟11号返回时空气泄漏
1971年6月6日,
联盟11号飞船从
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载着肩负首批进入
礼炮1号空间站重任的3名航天员,朝空间站飞去。这3名航天员是乔治·多勃罗
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飞船经变轨飞行后,在距空间站100米的地方开始交会对接,并获得成功,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植物在
失重条件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学实验,获得不少宝贵资料,干得相当出色。对接期间,还两次将空间站的轨道抬高。
1971年6月29日下午9时,3名航天员离开
礼炮1号返回。但3人都未穿
航天服。飞船离开空间站后飞行了4个多小时,并保持着同地面上的联系。1971年6月30日1时35分,飞船按程序启动
制动火箭。在再入
大气层前,
返回舱和
轨道舱分离。但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航天员因急性缺氧、
体液沸腾而死亡。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飞船设计不合理,座舱拥挤,只有脱掉臃肿的航天服才能坐下。当时联盟号返回程序就明确规定,
航天员在返回前必须脱掉航天服。对此设计和程序,不少科学家当时就反对,但航天部门的领导人不接受正确意见。为此,苏联航天负责人卡
马宁将军被撤职。
时代终结
美国东部时间7月21日5时58分(北京时间21日17时58分),“阿特兰蒂斯”号
航天飞机在
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由于这是最后一架穿梭于天际的航天飞机,此次着陆也意味着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宣告终结。
美国未来的航天计划将重启
载人航天飞船项目,新一代的MPCV飞船正在揭开神秘面纱。不过,在今后数年内,美国将缺乏自己的
载人航天器,必须要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将宇航员送往
国际空间站。只有俄罗斯的“联盟”飞船能运载着宇航员与国际空间站
交会对接,俄罗斯已成为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的唯一“承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