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
201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兴。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是高兴教授、博士的学术专著,完整的书名为《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1927—1933)》,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著是一部论证材料翔实、观点鲜明新颖、逻辑论证严密的理论著作,主要研讨1927年到1933年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上海的都市空间与“文人话语”之间的双向影响,将研究对象“中国现代文人”明晰地分为“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人、开明文人”等几个群体,收集、整合了多类文字材料(报刊、文学作品、文人日记书信,等等)。在这本书中,作者借鉴了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从上海文化场域视角研究中国现代文人的活动。本书荣获云南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该书的第一章第二节以《民国南京的文人映像(1927—1933)》为题,发表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2期“篇目辑览”收录;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以《香烟、文学与社会——社会“日常性”的一种呈现方式(1930年前后)》为标题公开发表,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11年第6期)。
《上海年鉴(2013)》指出:“高兴的《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借鉴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人的活动”。(注:《上海年鉴(201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第十八部综合性年鉴,《上海年鉴》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1933年的文学史意义
一、文学史论著中的描述
二、当事人的叙述和评价
三、结论
第二节 上海文化场域与文人的话语实践(1927—1933)
一、上海在文学史上的中心地位
二、双重维度:城市与话语
三、“场域”的理论视角
四、研究范围和“文人”辨义
第一章 瞭望三“都”:故都、首都与“魔都”
第一节 “故都”北平:厚重和沉重
一、没落和衰落:左翼文人、国民政府趋附文人眼中的
北京
二、感叹和奚落:海派文人远观北京的姿态
三、笃爱和自豪:自由主义文人(京派文人)的北京情怀
四、诚朴和庄重:开明文人对于北京的道德崇敬
第二节 “首都”南京:热闹和芜杂
一、气象蓬勃:国民政府的新都建设与文人的南京书写
二、美中不足:古城的市政缺陷与文人的评价分歧
三、形象参差:各类文人观察南京的不同视角
第三节 “魔都”上海:多种体验与双重书写
一、罪恶渊薮与子夜战场——左翼文人眼中的上海
二、低俗习气与活力空间:自由主义文人眼中的上海
三、诱惑陷阱与异域诗情:通俗文学作家、海派文人的上海书写
四、亲近与趋附:开明文人、“民族主义文学”鼓吹者的上海意识
五、无限风光在上海
第二章 上海都市空间的文人映像
第一节 “到底不如租界好”
一、上海区域概貌
二、场域歧义:文人与上海租界
第二节 场域分布:上海文人的活动区间
第三节 上海“场”“景”——文人的活动及体验
一、场景纹理——马路和汽车
二、“避难所”和“乐园”:公园、旅馆、舞场、咖啡店、影戏院
第三章 上海文人的资本(权力)争夺及话语运用
第一节 价值观的冲突与权力场的形成
一、留学背景对文人价值观的影响
二、上海文化权力场中的文人之争
第二节 文人权力话语的交锋
一、国民党文化控制的失效现象
二、各类文人话语交锋的思想根源及场域效应
第四章 公共与日常:上海文化场域的诗学风景
第一节 公共性与日常性:文化立场和文学体裁
一、上海城市文化的两种特质
二、各类文人对于诗歌和戏剧的评价
三、体裁上的“公共”与“日常”现象
第二节 社会舌语的日常性一以新文学中的“香烟”叙事为例
一、印象和认识:香烟广告与文人谈(抽)烟
二、“堕落”之讽喻:“香烟”叙事话语功能之一
三、“自由”之象征:“香烟”叙事话语功能之二
四、“深沉”之外化:“香烟”叙事话语功能之三
五、“故事”之媒介:“香烟”叙事话语功能之四
结语喧哗与阑珊
第一节 多元和开放:各类文人对话的诗学意义
第二节 聚合与碰撞:上海都市空间对文学生态的调适
第三节 文人何去:文学史片段引发的思考
附录
附录一:部分文人在沪住址概略(1930年前后)
附录二:1932年的上海地图
参考文献
后记
作品评价
该书出版之后,《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11月2日)刊载的学术评论《上海文人活动的深入研究》指出该著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显示出著者精心遴选纵横捭阖得心应手的境界”。中文核心期刊《小说界》2012年第6期为该书登载了出版广告。该书因市场畅销,曾经登上“季风书园排行榜”(2012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1日,载《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12月21日)。
检索中国知网(CNKI)可以发现:这本书的不少内容已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例如 “绪论”第一节、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三节、第三章、第四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等内容曾经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兰州学刊》(2014年第4期)、《戏剧文学》(2012年第1期)等CSSCI来源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这本书还有一些内容发表在《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等省级学术刊物上。
其他信息
该书的部分内容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文学网”全文转载,也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官方网页全文转载。该书还被“云南城市文化研究基地”作为建设成果的“代表性著作”加以展示和宣传。
最新修订时间:2021-06-28 09:1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