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周培源教授倡导的传略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以下简称《传略》)的编纂出版工作,是由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在1986年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率先倡导的。其宗旨是以近现代中国杰出科学技术专家为主线,昭彰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弘扬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记述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负责人
《传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编纂。总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由钱三强、朱光亚、周光召同志担任;理、工、农、医四大学科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由林兰英、张维、裘维蕃、吴阶平等同志担任;300余位中国知名科学技术专家、学者教授和编辑出版人士组成涵盖各分支学科的卷编纂委员会。
编纂目的
《传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我国众多专家、学者编纂的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近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大型文献性套书。编纂《传略》的目的不仅是为中国著名科学技术专家立传,记载他们对祖国,特别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科学技术人物的研究提供史实;为科学技术创新、科教强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提供经验与动力。
编纂方针
《传略》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史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的介绍,记载我国著名科学技术专家的开创性贡献,力求权威性、文献性、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
入传专家
《传略》的入传专家是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具有高尚道德风范,且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有影响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入传人” 由科学家,全国性学会或工作单位推荐,由卷编纂委员会采取“背对背”方式进行资格认定,报总编纂委员会批准方可入卷。
入传范围
《传略》的入传范围为,迄自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分为理学编、工程技术编、农学编和医学编,自1991年起陆续出版。总体编纂出版规模与目标分为三期工程:1840年鸦片战争权后至1920年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入传为一期工程;1921年至1935年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的入传为二期工程;1936年至1949年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的入传为三期工程。《传略》的编排分为理、工、农、医四编,每编按相关分支学科领域立卷。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共计27卷29册,1073万字,记载了1840鸦片战争前后至1920年出生的中国杰出科学技术专家1392名。第二期工程已经出版12卷13册,563万字,记载1921-1935年出生的中国杰出科学技术专家744名。第三期工程记载1935-1949年出生的中国杰出科学技术专家。
主要读者
《传略》的主要读者对象为科学技术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各级科技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史学研究工作者。《传略》的编纂机构分为总编纂委员会、学科(编)编纂委员会和卷编纂委员会三级。
编纂特点
权威性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卫生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委领导参加,由我国众多著名科学家编纂的大型套书。
文献性
资料可靠,论述严谨,具有研究、引用、收藏价值。
科学性
具有准确的科学技术内容。
思想性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技术科学技术专家的作用,以及他们的思想方法、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以达到启迪和教育的目的。
可读性
以准确、通俗、生动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以鲜明的业绩、感人的事例说明人物的思想品德。
入传条件
为保证编纂,在总结《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一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对入传条件修订如下: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入传人,应是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具有高尚道德风范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
“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
(一)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中为科学发展或有关学科、专业在我国创建做出重大贡献;
(二)在中国近现代工程技术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或取得重大发明,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三)在科学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和普及宣传中做出杰出贡献。
“具有高尚道德风范”是指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能够模范恪守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除包含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外,在包括已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华裔 科学技术专家。
总序
钱三强 1991年3月4日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卓越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不论在科学或是技术方面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使中华民族毫无愧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例如,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和西传,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变 革和科技发展,以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是,从15世纪起,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日趋腐朽没落,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了。近代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的欧洲兴起,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乘坐坚船,使用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王朝丧权辱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在苦难中求生路的奋斗史。鸦片战争的耻辱唤醒了中国的知识界。不少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爱国的仁人志士,抱着 “ 科学救国”的美好愿望,为了探求民族富强之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有的长年战斗在祖国科研、教学岗位上,为振兴科学而呕心沥血;有的漂洋过海到西方和日本学习科学技术,为着祖国的昌盛而献身科学、刻苦求知,学成之后重返故里,引进了大量西方近代的科学和技术,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回国之后大多在高等院校任教,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开拓科技研究领域,筹建科学研究机构,组织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辛勤耕耘于教育与科研领域,为振兴中华而不遗余力。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鸦片战争以来祖国科学技术事业开拓者们的功勋;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为祖国所作的奉献和牺牲。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而且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路程,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顽强奋斗、执著追求,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基础科学和当代各主要科学技术领域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一代又一代的科学技术专家。接过前辈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火炬,成长起来了。他们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科技长征之中,不少科技专家表现出了高贵的品质。有的终生严谨治学、着力创造;有的用自己的身体来进行病毒试验;有的在临终前还继续写作科技论著;有的一生节衣缩食,却将巨款捐赠学会,作为培养青年的奖学金。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史。他们在威严壮丽的科技事业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不愧是共和国的栋梁,代表了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华民族的精神。
为了填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空白,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弘扬中国科技专家“献身、创新、 求实、协作”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86年6月在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决定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生平及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这是一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下,组织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撰写编纂的大型文献。编纂机构由总编纂委员会、学科(各编)编纂委员会、分支学科(各卷)编纂委员会(或编写组)组成。参加各级编纂委员会工作的有中国著名的科技专家200余人。凡在学科创建、科技领域开拓、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普及、重点项目的设计施工、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近、现代科技专家,经分支学科编纂委员会提名并通过,征求有关学会的意见,由学科编纂委员会审定资格后列选入传。
《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分工学、农学、医学、理学四编。工学编分为:力学、机械、交通、航空航天、电子电工、能源、化工、冶金、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土木建筑、纺织、轻工等 12卷;农学编分为:作物、植物保护、林业、养殖、园艺、土壤、综合等7卷;医学编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等5卷;理学编分为: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学、生物等5卷。
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为我们的科技专家立传,义不容辞。应当把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代表人物的业绩和品德记载下来,延续下去,达到激励来者之目的。因此,这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件重要工作。
世界近百年的历史教育了中国人民:一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意识和实力的民族,永远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殷切期望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后来者,继先驱之足迹,扬民族之文明,前赴后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振兴中华奋斗不懈。
总编委会名单
编纂委员会
主任委员 周光召
副主任委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刘积斌 朱丽兰 师昌绪 张文康 张玉台 张存浩 张维 吴阶平 陈至立 林兰英 曹刚川 路甬祥
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连铮 文祖宁 卢良恕 孙大涌 刘东生 刘积斌 李士 朱丽兰 师昌绪 张文康 张玉台 张存浩 张维 吴阶平 吴伟文 汤寿根
陈泓 陈至立 陈佳洱 林兰英 周光召 国林 罗沛霖 侯云德 赵明生 顾方舟 钱文藻 唐有祺 殷鹤龄 曹刚川 常平 常志海 路甬祥
学科编纂委员
理学编编纂委员会
主任委员 林兰英
副主任委员 刘东生 吴伟文
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文祖宁 王 元 王绶绾 刘东生 朱弘复 吴传钧 吴伟文 沈克琦 林兰英 罗雅男 唐有祺
执行编委 吴伟文 张 日
工程技术编编
主任委员 朱光亚
副主任委员 国 林 罗沛霖 杨嘉墀 文祖宁
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文祖宁 王淀佐 许溶烈 朱尔明 朱光亚 朱钟杰 何光远 国 林 罗沛霖 范维唐 杨嘉墀 顾诵芬
翁宇庆 梅自强 梁思礼 曾 威
执行编委 朱钟杰
农学编编纂
主任委员 卢良恕
副主任委员 方悴农 黄可训 于 船 陈 泓 吴景锋 钱志林
刘志澄 刘于鹤 蔡盛林
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 船 王前忠 方悴农 邓俊峰 卢良恕 庄大恒 庄巧生 刘于鹤 刘志澄 阳含熙 朱德蔚 沈志牛
沈国舫 沈秋兴 陈 泓 吴景锋 赵其国 胡南强 姚鸿震 贾大林 唐文华 钱志林 阎树文 黄可训
蔡盛林
执行编委 沈志牛 邓俊峰
医学编编纂
名誉主任 吴阶平
主任委员 张文康 侯云德
副主任委员 王正国 汤钊猷 翁永庆 季钟朴 李 士
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德泉 王立忠 王 正 王环增 王春生 王琳芳 邓俊峰 汤钊猷 祁国明 刘益青 全如咸 张文康
张 楠 吴阶平 吴咸中 吴德昌 陈 泓 陈春明 季钟朴 林菊英 侯云德 翁永庆 秦伯益
执行编委 张 楠
学科卷编纂
理学编
数学卷编纂委员会 物理卷编纂委员会 化学卷编纂委员会 地学卷编纂委员会 生物卷编纂委员会
工程技术编
冶金卷编纂委员会 机械卷编纂委员会 自动化卷编纂委员会 电子卷编纂委员会 纺织卷编纂委员会
交通卷编纂委员会 土木建筑卷编纂委员会 航空航天卷编纂委员会 化工卷编纂委员会 力学卷编纂委员会
农学编
作物卷编纂委员会 植保卷编纂委员会 林业卷编纂委员会 土壤卷编纂委员会 养殖卷编纂委员会
园艺卷编纂委员会 农业综合卷编纂委员会
医学编
预防医学卷编纂委员会 药学卷编纂委员会 中医卷编纂委员会 临床医学卷编纂委员会
总编辑部
总编辑部主任 李 士
地 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6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图书
书 名 出版时间 主 编 字数(万)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3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67千字
理学编化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67千字
理学编化学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1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87千字
理学编化学卷3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1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513千字
理学编化学卷4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31千字
理学编生物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1年3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50千字
理学编生物学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1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04千字
理学编地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1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20千字
理学编地学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4年6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500千字
理学编地学卷3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1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60千字
理学编数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1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32千字
理学编物理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1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517千字
理学编物理学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5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10千字
理学编天文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5年8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59千字
工程技术编交通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3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69千字
工程技术编铁道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10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51千字
工程技术编化工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7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10千字
工程技术编自动化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1年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13千字
工程技术编自动化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8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85千字
工程技术编电子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5年1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80千字
工程技术编冶金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18千字
工程技术编机械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8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20千字
工程技术编航空航天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2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549千字
工程技术编航天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2年9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80千字
工程技术编航空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3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40千字
工程技术编纺织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4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93千字
工程技术编纺织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3年10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95千字
工程技术编力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7年8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93千字
工程技术编力学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4年6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18千字
工程技术编土木建筑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工程技术编有色金属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2年1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47千字
工程技术编有色金属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5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285千字
工程技术编能源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5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20千字
工程技术编能源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3年8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43千字
医学编预防医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06千字
医学编中医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0年3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87千字
医学编临床医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5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232千字
医学编临床医学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39千字
医学编药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5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70千字
医学编药学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5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95千字
医学编基础医学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2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31千字
农学编织物保护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8年9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65千字
农学编织物保护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6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74千字
农学编综合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1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16千字
农学编综合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3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13千字
农学编作物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1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27千字
农学编作物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5年9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238千字
农学编园艺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1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41千字
农学编园艺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3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250千字
农学编园艺卷3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3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24千字
农学编土壤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10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47千字
农学编土壤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1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50千字
农学编林业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12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471千字
农学编林业卷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3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298千字
农学编养殖卷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99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351千字
农学编养殖卷2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10:53
目录
概述
负责人
编纂目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