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红外、光电技术领域的研发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联合创办。1961年独立建制,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红外、光电技术领域的骨干单位和主要研发单位。
历史沿革
1958年10月28日,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联合创办成立,在复旦大学内。
1961年1月,开始独立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1962年9月1日,改名华东技术物理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
1964年2月3日,中科院党组决定该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红外技术研究中心之一。
1968年3月1日,划到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称为十五研究院1510所,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834部队。
1970年6月,恢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名称。
1972年4月18日,迁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420号,占地110亩。
2007年9月30日,研究所研制的海洋一号B星在轨交付运行使用。11月,研究所获得贯彻中国科学院公共事务管理标准优秀单位。12月,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总装备部和中国科学院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2008年9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职工体育示范单位”荣誉称号、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09年2月,研究所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获200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月,新型红外地平仪在轨试验成功、第六次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7月,研究所“风云二号”E星成功实现在轨交付。
2010年5月18日,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
2011年6月,获获中科院上海分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2年5月15日上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嘉定园区开工典礼举行。10月19日,通过中科院ARP系统数据质量评估。
2014年11月,研究所通过软件过程改进(GJB5000A)二级正式评价。
2015年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4月,嫦娥三号主动光学载荷研制团队获上海市劳模集体荣誉称号。
科研条件
设施资源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设有薄膜生长与表征机组、器件设计制备与分析机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机组、先进光学制造机组、电子学装联机组五个专业实验平台;拥有KM-1.8冷背景超高真空试验设备、激光干涉仪、三座标机、数控小磨头加工中心、温度试验箱等科研设备。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共有图书三万多册,期刊五百余种,期刊合订本二万余册,拥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55种,联合目录集成服务方便用户了解中国科学院所属图书馆关于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收藏情况,及中国400余家图书馆关于该资源印本的收藏情况。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设有第二研究室、第四研究室、第五研究室、第八研究室、工程一室、工程三室、工程七室、工程九室等科研部门;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上海红外与遥感学会的挂靠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传感器点)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红外成像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实验室:现场物证光学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
人员编制
据2018年4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上海技物所共有在岗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5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各类国家级专家80余人次;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近15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80余人。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万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中国科学关键技术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3人,上海市科技精英4人,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惠兴方家熊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兼):龚惠兴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冯旗陈效双汤心溢龚海梅陆卫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徐刚毅、胡亦斌、陈刚、郝加明万雄康亭亭汤心溢、张建国、何力陆卫戴宁陈效双、蒋君祥、王兴军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力戴宁陆卫、张建国、陈效双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底,研究所在国际合作方面与美、日、英、法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以及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挂靠该所。
研究所以长三角地区为辐射点,分别在上海浦东、常州、无锡、嘉兴和太仓等地建立了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发展中心、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中心、嘉兴光电工程中心以及太仓先进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底,研究所共有在研科研项目288项(工程类66项,基础预研类222项);截至2016年8月,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80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80项,其中国家级奖成果62项、获得国家专利737项(有效专利263项)。
截至2016年底,共有在研科研项目314项(工程类56项,基础预研类258项)。2015年,完成结题验收91项。申请专利202项,获专利授权150项。发表科技论文328篇,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2016年,完成结题验收91项。申请专利202项,获专利授权150项。发表科技论文328篇,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2022年5月,承担研制的齐鲁二号高分辨率光学相机顺利交付总体单位。
学术期刊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光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该刊原名《红外研究》,于1982年创刊,从1991年更名为《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主要报道红外与毫米波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刊登在红外物理、凝聚态光学性质、低能激发过程 (包括低维系统和电子结构计)、飞秒光谱学、非线性光学、红外光电子学、红外与毫米波技术(包括元器件、系统及应用、智能信息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生物医学光学研究等)方面有创新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为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美国工程索引)、CA(美国化学文摘)、SA/INSPEC(英国科学文摘)、JICST(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AJ(俄罗斯文摘杂志)、SCOPUS(SCOPUS网络数据库)、METADEX(METADEX光盘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体系收录。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AJCED);被包括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国内所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先后多次获全国、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红外》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联合主办的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刊物,月刊,创刊于1980年。
该刊主要报道现代红外光电子高新技术领域各种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重点偏向红外光电探测技术硬件及应用的新进展、新动向、新趋势。报道范围涉及红外材料与器件,红外遥感红外成像,红外报警、微光与夜视,预警与制导,红外光通信,红外医学检测与医疗技术,工业测温、测湿、测宽、测速,红外光谱分析等。
该刊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NKI)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8月,研究所共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
教学建设
2015年,研究所在学研究生人数365人,毕业研究生72人,招收博士33人,硕士73人。
据2018年4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博士生导师88名,硕士导师141名,在学研究生人数373人,毕业研究生88人,招收博士57人,硕士70人,在站博士后20人;另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约100人左右;开设隆文奖学金、AM奖学金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标识构图采用三角形,使整个画面既稳定坚固,又升腾向上。
三角形寓意本所是集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重大工程任务、开发研究及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单位,三大块结构相互关系,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标识形成了蓝天背景衬托下的银白色航天飞机,寓意本所主要从事的是国家航天高科技领域的研究。
文化生活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研究生会举办的文化活动有:求职入职经验交流会、研究生K歌大赛、电影放映活动、11.11陪你过光棍节欢乐活动等;组织研究生志愿者队举办户外徒步活动等志愿服务。
现任领导
所获荣誉
2009年1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二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26日,2019年10月26日,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徐卫明,获得空间探测领域2019年度赵九章科学奖。
2022年3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程三室高轨红外探测集体获得“中科院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2022年10月17日,上海市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表彰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为“首届上海市标准创新贡献奖”拟表彰对象。
2023年5月,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