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河北省兴隆县境内建筑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河北兴隆燕山腹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光学开放实验室,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基地,设有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2.16米光学望远镜等重要天文仪器。
台站介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河北省兴隆县燕山主峰雾灵山南麓,长城以北,海拔96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度34.5分,北纬40度23分36秒。该基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光学开放实验室,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基地,设有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2.16米光学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射望远镜、80厘米反射望远镜、60厘米反光望远镜。这里地处深山区,天文宁静度好,大气透明度好,每年有240到260天光谱观测夜, 100到120天测光观测夜,其中属于中科院光学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的2.16米和1.26米望远镜及其附属设备向国内外的天文学家开放,天文学家经过申请并得到批准均有权使用该望远镜。
历史沿革
连营寨位于河北省兴隆县东燕山深处,相传为民间抗清英雄窦尔敦根据地之一,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创建人程茂兰先生为首的老一代天文学家,不辞劳苦,踏遍太行、燕山山水,行程两万余里,最终选定在此设立天文观测基地。
1963年6月 北京天文台筹备处初步选定河北省兴隆县连营寨与滦平两候选台址并开始对比观测,为最终确定兴隆站的站址打下基础;当年,从民主德国进口了双筒天体照相仪施密特望远镜,先在沙河站安装,后于1964年6月在兴隆站安装成功。
1964年,北京天文台选定河北省兴隆县连营寨为光学天体物理观测站站址,9月,河北省计委批准了兴隆站址的规划,中国科学院批复了兴隆站基建设计任务书
1965年3月,中科院批复同意兴隆工作的建设任务书。
1968年8月1日,北京天文台兴隆天体物理工作站竣工。
1974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下达《2米反光望远镜设计任务书》,2.16米望远镜正式开始进行具体设计及试验工作。
1989年11月13日,2.16米光学望远镜落成揭幕式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举行。
1995年1月10日,兴隆观测站发现一个比两千亿个太阳还要亮的类星体。
1996年11月30日,兴隆站在NGC664又发现一颗超新星。
1997年8月29日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研制工程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
2001年9月,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项目正式开工,2008年10月落成,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科学活动
观测基地:2.16 米望远镜及其他小望远镜都向国内外天文界开放(每年发表论文60篇左右,其中SCI论文20篇左右);
技术基地:发挥天文高技术优势,积极承担国家任务;
科普基地:免费承担各大学及研究生天文专业观测实习教育、中小学生科普教育。
生活条件
兴隆基地设有招待所、客房及食堂,观测室备有微波炉等简单炊具,控制室设有宽带互联网通讯设施及直播电话、IC卡电话与国内国外联系,在文体室设有乒乓球桌、健身器材、台球等健身、娱乐器材。在2.16米望远镜和1.26米望远镜控制室内备有音响。
天文仪器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LAMOST是一架视场为5度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的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的光学系统包括:5.72 米×4.4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MA(由24块六角 形平面子镜拼接而成),6.67米×6.05米的球面主镜MB(由37块球面子镜拼接而成) 和焦面三个部分。其中MA在观测天体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改变可实时地变化成需要的非球面面形。随观测天区变化的等效圆通光口径是3.6米-4.9米,焦面上有可自动定位的4000根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可同时观测多至4000个天体的光谱, 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2.16米天文光学望远镜
2.16米天文光学望远镜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天体物理观测设备之一,它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1989年在兴隆基地正式落成,参加研制的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北京天文台和自动化研究所。2.16望远镜的有效口径为2.16米,具有卡塞格林焦点和折轴焦点,两个焦点转换极为方便,仅需要1分钟,这在世界上是个创举。216望远镜装备了BFOSC暗天体相机谱仪、卡塞格林低色散光谱仪、多通道高速光度计和折轴高色散光谱仪,能够开展多种天文课题的观测研究,是一台功能完备的通用型天文望远镜。
荣誉称号
2022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被中国科协办公厅列入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11:31
目录
概述
台站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