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量子创新研究院,2016年11月30日在合肥成立。
发展历史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文体中心
2016年11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量子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会议就量子创新研究院筹建方案、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和进展、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进行了充分研讨。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主持会议,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存荣等出席。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位于合肥市高新区蜀西湖以南,是世界上最大的量子科技研究机构之一。文体中心项目位于研究院配套生活区最北侧,北侧贴邻城市主干道望江西路,东侧为长宁大道,场地与地铁4号线无缝接驳。
文体中心地上2层,建筑面积18246平方米(其中地下7584平方米),建筑高度22.95米,配备有游泳馆、乒乓球室、综合练习馆(篮球、羽毛球)、健身房等运动设施,另有超市、书吧、咖啡等生活服务功能,将作为社区活力中心,为中国最顶尖的量子科学家和周边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文体中心项目围绕特殊场地条件,改变常规体育建筑追求宏大完形的设计思维,强调空间单元自身特征,在体育建筑中创造了游走园林的体验,以和而不同、有序可读的建筑形态,营造出亲切的社区氛围,体现了文体建筑在发展新时代的实践新思想。
按照2016年8月25日安徽省与中科院签署全面创新合作协议的精神,中科院党组10月1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简称“量子卓越中心”)通过验收之后,更名为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按照国家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建设,为组建国家实验室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会议还决定成立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相里斌担任组长。
验收专家组于2016年11月29日对量子卓越中心筹建两年多来的工作进行验收考评,对中心的科技创新、学科布局、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了评估。
2024年4月消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向国盾量子交付了一款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用于验证国盾量子自主研制的千比特测控系统。据介绍,此款芯片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后续还计划通过中电信量子集团的“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等向全球开放。
研究方向
量子创新研究院的战略任务是通过对本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在量子通信方面,构建完整的天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体系,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在政务金融能源等领域率先加以广泛应用,实现量子通信网络和经典通信网络的无缝衔接,为形成具有国际引领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下一代国家信息安全生态系统奠定基础;在量子计算方面,有效解决大尺度量子系统的效率问题,实现数百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构建可扩展的量子相干网络,研制对特定问题的求解能力全面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的专用量子计算和模拟机,并为最终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围绕时间位置重力电磁场等物理参数的高精度测量机理开展系统性研究,突破与一系列量子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并完成一批重要量子精密测量设备的研制。同时,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质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使中国在量子科技应用领域全面占领国际制高点。
科研条件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9月,量子创新研究院已凝聚起一支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人才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560余人,连同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其他各类科研人员共计1800余人。
机构领导
院长:潘建伟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5 20:3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