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是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的科学考察队伍,乘坐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于2023年7月12日从上海出发。
发展历程
2023年7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出征,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计划于7月26日到达位于北冰洋楚科奇海的预定作业区域,对北冰洋的水体环境、生物生态等正式开始科考调查作业。本次考察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计划2023年9月下旬返回上海。
2023年7月20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已经驶入太平洋,气象是后续影响航行的重要因素。
2023年7月2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在白令海公海海域进行大洋科考作业演练。
2023年7月,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白令海公海海域完成了首次大洋科考作业演练。
2023年7月24日16时34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极海域航行。进入北极圈后,考察队将继续向着预定作业地点航行。“雪龙2”号预计于26日航行至楚科奇海盆,考察队正式开展大洋科考作业。
2023年7月27日消息,经过15天的海上航行,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26日下午抵达位于楚科奇海的首个作业站点,正式开始了大洋科考作业。首站作业持续约5小时30分钟,于当天22时30分左右结束,基本涵盖本次北冰洋科考大部分常规作业项目。
2023年8月2日1时50分,随着第10个站位的海洋光学调查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舯甲板完成,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首个全部完成的作业项目产生。8月,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开展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8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航行至北纬81度附近海域,正式开始海冰综合调查作业。8月2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加克洋中脊附近海域,开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作业。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9月,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北极点区域。这是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区域开展综合调查。
北京时间2023年9月14日凌晨5时33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向南驶出北极圈,离开北极地区。
2023年9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科考任务
本次科考将在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加克洋中脊两大区域,执行环境关键要素长期观测和监测、洋中脊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开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将实施大气、海冰、海洋和海洋底质环境调查、生物群落和资源调查以及污染物监测,还将在冰区择机开展海冰综合调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祁威随队出征。科考期间,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北极海冰上架设1个自动气象站,进行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辐射等要素观测;在考察船停靠海冰期间,每日释放一至二个探空气球,开展大气温湿垂直廓线观测;开展北极走航断面多种大气成分观测。
本次科考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北冰洋环境保护、北极快速变化响应以及海洋污染评估等方面能力,获取洋中脊动力学等相关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和数据,推进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
第一阶段
2023年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大洋科考作业开始。2023年8月11日17时50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第一阶段任务——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大洋科考主要作业任务全部结束。考察队围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等10余项作业项目。在长达17天的作业中,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围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多门相关学科,执行了大气、海冰、海洋和底质环境调查、生物群落和资源调查以及污染物监测等10余项作业项目。基本完成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的生态环境调查和海冰综合调查。考察队获取了大量大气、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海冰等方面的现场监测数据和样品标本,通过海水和沉积物样品培养分离130株北极菌株,提取68份海洋生物基因标本,采集环境DNA样品9份,进一步丰富了极地基因库和海洋生物标本。部分科技计划项目的现场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气溶胶散射激光雷达、海冰多波段SAR雷达等国产技术装备得以在北冰洋科考中应用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