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中国科考团队
2012年6月27日上午,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代表国家海洋局和局长刘赐贵,前往“雪龙”船看望我国第五次北极考察队全体科考队员,并作出征前动员报告。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宣布了国家海洋局和局党组的决定,任命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为考察队领队和临时党委书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德毅为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临时党委副书记,同时还确定了临时党委组成人员和考察队有关部门的负责,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2012年9月27日上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凯旋。
正式成立
陈连增说,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是中国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海洋局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也是国家极地综合环境调查专项实施的第一个北极航次。
陈连增说,此次北极科考将对我国传统考察海域继续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以获取长期观测资料,并首次穿越北方海航道,挺进北大西洋访问冰岛,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争取在北极科学研究热点和国际合作领域有所突破。
为了确保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陈连增代表国家海洋局向考察队提出5点要求。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二是继续弘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使之成为考察队在冰雪北极战胜困难、创造佳绩的强大精神动力;三是充分发挥考察队临时党委的作用,加强各方配合,确保全面完成科考任务;四是进一步加强组织纪律性,统一思想,服从指挥,令行禁止,步调一致;五是切实重视安全工作,安全第一是完成一切任务的根本前提,是极地工作永恒的主题,考察队要确保人员安全、船舶安全、作业安全、重大装备安全。
随后,杨惠根和马德毅分别发言。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翁立新主持动员大会。
动员大会结束后,“雪龙”船载着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队员离开码头驶往山东青岛,进行试航及开展相关活动。据悉,“雪龙”船将于7月2日正式从青岛起航奔赴北极,预计航程为17800海里,将于9月28日返回上海港。
访问北极国家
当地时间8月20日晚,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离开冰岛第二大城市阿克雷利港,结束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这也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成功访问北极国家。访问期间,“雪龙”号对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和第二大城市阿克雷利的公众开放,冰岛总统和政府官员也上船参观访问。
穿越北冰洋
“雪龙”号科考船于24日由斯瓦尔巴群岛西侧北上到达北纬81度的海冰边缘,目前正沿着北极高纬度航线航行并准备回国,这是中国船只首次由北极高纬航线穿越北冰洋。
“雪龙”号此次前往北极时曾沿穿越北冰洋边缘海域的“东北航线”航行,而返航时选择了北极高纬航线。据介绍,北极高纬航线西起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群岛,是北冰洋海冰边缘退缩到斯瓦尔巴群岛及俄罗斯西北部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俄北部的北地群岛以北形成的高纬水道。每年高纬航线是否开通、何时开通以及开通范围,有待当年海冰的消融情况而定。
2012年7月22日至8月2日,“雪龙”号先后穿越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喀拉海和巴伦支海这5个北冰洋边缘海域,航行2894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后抵达冰岛进行正式访问,由此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第一艘沿“东北航线”穿越北冰洋边缘海域的船舶。
首次冰站作业
当地时间29日下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86度48分、东经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区设立短期冰站,这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第一次开展冰站作业。
据介绍,此次短期冰站作业由4组人员分别实施:海冰物理组进行冰芯钻取,开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积雪特性等观测,海冰光学组进行海冰光学透射和海冰融池(冰面因融化形成的水洼)反照率观测,海冰生态组开展海冰、冰水界面样品采集和冰温剖面测量,海冰大气组进行海冰大气观测、探空气球释放、冰面温室气体通量观测。
气象观测系统
第五次北极科考队日前在北纬87度39分、东经123度37分的北冰洋浮冰区首次成功布放了极地长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记者9月6日获悉,目前该观测系统所采集各项数据信息已被实时传回国内,整个系统运行一切正常。
据介绍,这套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供电系统等3部分组成,主要探测要素包括在2米和4米的高度配置的风、温、湿传感器各2个,以及在2米高度安装的总辐射、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传感器共计4个。此外,观测系统还在冰面及冰下配有3个冰温传感器和1个冰面大气压力传感器
第五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彭浩介绍,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北冰洋洋流作用下随所布放的冰块漂移可实现长期连续观测,每小时采集一组数据,通过卫星实时传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整个系统由大容量低温蓄电池供电,设计工作时间为2年。
专家认为,在我国历次北极科考中,科学家往往只能通过冰站作业获取8至10天的冰面气象观测数据。随着此次长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布放,我国科学家有望获得在较长时间、更广空间内海冰气相互作用、辐射平衡、水汽、能量输送及交换的实测数据,为研究北极浮冰区大气边界层的物理特征参数,提高气候模式对极区的气候模拟能力,合理评估海冰面积急剧减少、厚度变薄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凯旋
2012年9月27日,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上海,“雪龙”号停靠在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上海码头。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2年7月2日从青岛乘坐“雪龙”号启程,在为期80多天的考察过程中,“雪龙”号共航行18500海里,其中在北极冰区航行5370海里,并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最北到达北纬87度40分,开创了我国船舶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也是历次北极考察总航程和冰区航程最长的一次。
本次考察队执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国家专项的北极首航调查任务,同时承担了海―气耦合、海洋生态及航道评价等国家海洋公益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的现场调查,考察范围涵盖白令海及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中心区等传统考察区域,并首次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以及冰岛周边海域开展了综合环境考察。
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通过考察获得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考察队首次实现北极和亚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考察,为深入了解北极快速变化积累了较全面的现场观测数据;首次实施了系统的地球物理学观测;首次在极地海域布放大型海―气耦合观测浮标,在北极高纬地区布放极地长期现场自动气象观测站;新增了海洋湍流、甲烷含量等调查内容,为深入了解北冰洋地球物理特征和环境变化积累了重要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6 11:25
目录
概述
正式成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