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前身为
视觉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继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普惠社会的思想,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科发展理念,为营造和谐美好的城市公共艺术环境,提高公众审美文化品质生活,发展具有中国当代精神与东方意韵的公共艺术,2007年经过学科整合与优化,原视觉艺术学院更名为公共艺术学院。
公共空间艺术系是为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 构建和谐城市而设立的应用型新学科。该学科融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技术为一体,建立了在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背景下造型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城市公共文化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教学体系。教学系由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公共艺术学三个工作室组成,从不同角度开展针对性教学和研究,主要教学课程包括具象造型训练、抽象造型训练、材料语言、城市雕塑规划与创作、景观装置创作、虚拟造型、公共艺术概论等。培养具有当代公共艺术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壁画艺术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旨在培养在公共艺术空间中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下设四个工作室进行教学与研究:一、纪念与写实性工作室;二、自由与装饰性工作室;三、漆艺研究工作室;四、材料研究工作室。壁画艺术系是培养本科、研究生之教学单位,努力培养在造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现理解能力、鉴赏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俱佳的并能熟练运用壁画艺术语言和最新的专业技术,在相关领域皆能胜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美术教育系作为学院的重点系,其
美术教育专业是学院的重点学科,面向全国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和三年制硕士研究生。本科教学下设公共美术教育专业、艺术品鉴赏专业和公共艺术策划与传播专业三个专业,其专业培养方向是为社会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社会公共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策展人、新闻出版发行人、文化艺术品鉴赏与保护和管理工作者等。硕士研究生教学主要是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向的培养,为社会输送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师资以及社会公共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艺术品鉴定鉴赏与文物保护的工作者。美术教育系师资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课程设置上分教育理论课程、美术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大模块。其中教育理论课程有:中外美术教育史、艺术教育与美学、美术教育学与方法论、美术教育心理学、
艺术批评、中国书画论、艺术品市场研究等;美术专业课程有:国画、书法、篆刻、版画、油画、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摄影动画与DV制作、传统与现代设计、企业品牌管理与CI战略管理、策划基础与文本制作、广告创意与策划、视觉策划与空间展示等。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比例已达30%,打破了多年来老传统美术教育理论课时不足于7%的情况,成为美术教育系美术教育教学特色教学之一。美术教育系新增的“艺术品鉴赏”专业已经招收多届学生,面向社会培养中国艺术品鉴赏、鉴定和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也成为我系新增专业的亮点。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在1928年建校之初,即设有“陶瓷”专门课程。1960年夏,在邓白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陶瓷美术专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陶瓷艺术专业学科”之一。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正式成立。2007年9月学校院系调整,由原来的陶艺系与视觉学院的玻璃、首饰专业整合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隶属公共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学科中最具影响力的教学团体之一。在教学上实行两段制,一年基础,三年专业。陶瓷艺术学科在器皿设计与陶塑创作研究领域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陶瓷艺术学科教学设备完善,拥有二大教学工作室(器皿设计、陶塑创作)和四个教学实验室(泥料实验室、釉料实验室、模具实验室、烧成实验室)。玻璃与首饰学科创办于2004年,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上已渐渐趋向成熟。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学科师生的专业创作和获奖成果,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前茅。 连续主办了五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倍受国内外陶艺界的瞩目,是中国当代陶艺界最为重要的专业展览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秉承 “将艺术与技术熔于一炉”的教学方针,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具备从事陶瓷、玻璃与首饰艺术的研究、教学及应用方面的现代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手艺文化教育与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