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
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
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
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 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
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
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
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
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广场空间
广场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停车场等,具有“静”与“终”的特质,也是人们停留下来,在其中进行活动时间较长的公共空间。而现代城市中的广场和公园的“迷你化”,便是
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满足市民公共活动需求的见证。
社会文化
广场作为城市的
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
休闲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更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公园、
商业步行街等相比较,,广场更集中地反映
社会文化,并且包含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更具有
时代特征和
区域文化特征。例如,在本届世博会的
城市生命馆里,通过播放发生在世界
五大洲的五个广场——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五月广场、尼亚
内罗毕广场、印度
孟买站前广场、
加拿大埃德蒙顿广场和中国汉旺镇
钟楼广场上的故事,让游客寻找到每一个城市的魅力个性。
休息场所
它们应该无处不在——它们向一个个点一样遍布城市中心,可能在你上班的路上、回家的路上、还可能在你吃午餐的地方。
“
口袋公园”(Vest Pocket Park)面积小,从车行和步行
交通线中分离出来,是一个尺度宜人、远离噪声,围合而有安全感的室外
开放空间。
口袋公园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它们是由一块空地或被遗忘的空间发展起来的。许多口袋公园是社区组团、私人实体或基金会利用这些空间
建成公园,为当地的邻里使用。包括小型
活动空间、儿童游乐空间、会见朋友的交谈空间、午餐休息空间等 。
绿色空间
公园在市民
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城市需要综合性的市民公园,也需要街区的小公园。现代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只是作为个人与自然交流的环境,已经成为有助于公众休闲、健康,引导
公民意识和增加其自然常识的环境。
重要意义
关注民生
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城市政府汇聚民心,体恤民情,为民积德行善的大好事、大实事,市民大众的爱市意识和
公共意识往往因这些善举而逐渐增强。当公共空间品质不高,配置不公,供应不足时,容易引发社会不稳,
犯罪率上升。一种并不难觅的现象是:许多城市中风光秀丽的公园、绿地常被政府机关、
迎宾馆及高尔夫球场等占据。有些高大的办公楼和宏伟的前庭广场,只能使平民百姓望而怯步。风景名胜区、旅游圣地也常见什么中心、基地的
特殊用地。可喜的是,如今许多被少数单位占据的用地陆续回归为真正的公共空间,如北京
天坛公园等。
如有朝一日,中南海也被转为大众自由享用的人民公园,那必将成为震惊中外的重大惠民事件。在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做到政府行政区不远离百姓,政府办公楼不成为豪华标志,少建或不建为少数人专用的非低碳度假享乐的空间与设施,尽量将
公共资源为市民百姓服务,那才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宗旨。
系统综合
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种类多,形态异,分布广,包括街道、广场、公园、
绿地、运动场等,是城市物质环境
巨系统中重要的分系统。如何使这一系统更好地强化其
城市功能,首先应该考虑将其整体纳入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系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在建筑
实体定位定型后随意用其填补空白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总规模约占城市总
建设用地的一半,它对城市环境建设、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和公众
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必须从整体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把握好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建议将各类城市法定规划及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旅游
建设规划中关于公共空间的内容整合为专项或专篇,结合城市、城区的性质、规模和用地分配,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在定性、定位、定量、定形上实现公共空间的网络化。如
广州市一项步行
系统规划提出,要在全市建成11 条总长约145 公里富有特色的步行生态
连廊,串连起该市各个
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区。
生态友好
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护城市
生态环境和市民大众实现“诗意地栖居”理想的有力保障。但是在一些
城市发展中,盲目追求
GDP,片面追求领导任期政绩,以致对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的恶行惩治不力。许多所谓的“天灾”实际上都与“人祸”有关。
为此,必须将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
战略原则贯彻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始终。建议在城市规划中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及相关基础工程的专项内容;对任何
重大建设项目在
规划设计的同时就进行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估;反对
形式主义和“
形象工程”,重视生态和实用功能,尽力保护建设地块内的原生态
自然环境(或可进一步绿化),严加管制填沟、挖山等行为;重视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的氧源森林及向
城市中心输氧通廊的建设;如有条件,可借鉴
纽约中央公园的经验,将
棚户区拆迁后的土地,辟建为大型
森林公园绿地。协调自然,优化
生态空间,是
健康城市、
宜居城市的基本构成条件。
功能齐全
城市公共空间总的
发展趋势是功能多样化、形态多元化,只有适应于不同使用需求的多样性,才能为使用者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各类公共空间承载着诸如交通、交往、休憩、散步、观赏、健身、娱乐、餐饮、展示、教化、节庆等多种功能。多种人群,多种活动,多种事件,多种故事的汇聚生成了场所的活力,这就是公共空间的魅力所在。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外来观光者都会首选公共空间来享受人生、享受幸福。但是,有些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广场,占地很大,功能却单一,没有人群聚集,没有事件发生,除了放放风筝外,很少有人光顾,花费了大量资金却缺失活力。
总体来看,城市里高质量的公共活动场所并不多,因为许多土地都让开发商盖楼了。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不同年龄、职业、爱好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兴奋点,都能在这里收获阳光,收获愉悦。比如在部分城区适当开发或保留一片布局紧凑的
小尺度、多功能的商住混合的步行社区,使人群和活动相对集中,并保持较大的密度,必定会积攒人气,充满活力。另外,在邻近居住区的部分街巷或空地,有计划地定位、
定日或定时地组织集市、
早市、夜市,也必会受到市民百姓的欢迎。熙来攘往,人头攒动,类似《
清明上河图》的那种集市景象,正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生动写照。当然这是与城管部门适度的
人性化管理与引导分不开的。
道路通畅
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
城市交通和
社会生活双重功能。但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些
特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交通拥堵“
城市病”的侵扰。为了建设畅通城市,各地政府都在加强交通立法和
交通环境治理,但这些整治工作往往都把重点放在车行交通特别是小汽车畅通上。在
交通规划分配
街道空间时,也往往优先考虑车行,而将人行空间置于末位。经常采用拓宽马路,建造立交桥的方式,甚至于允许小轿车占用
人行道停车,使步行环境更为恶化,致使街道生活消失。据有关统计,在我国25个特大城市中,步行在诸多通勤方式中平均占37.2%,大于总出行量的1/3;在
小城市中,步行则占更大比重,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舒适、安全、便捷的现代步行环境的建设。
建议在相关规划中,采取倒置的交通方式排列顺序,即按步行、自行车、
轨道交通或一般公交、私人轿车的次序发展交通,以便更好地适应
低碳城市和
低碳生活的要求。编制步行或慢行交通规划,将各类空间中的步行道、楼宇间的空中连廊、
地下通道等连接成
步行系统;建设步行商业街、步行文化街、步行休闲街,并在步行街区中设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如座椅、
报刊亭、小卖亭、室外餐饮等。
可悲的是,我们正在走西方
发达国家“汽车崇拜”的歧路,
汽车旅馆、
汽车影院等也已应运而生。我们把他们的失败教训误以为是成功经验,反而把自己“自行车王国”的健康、
低碳出行传统丢掉了。如今西方又再提倡骑自行车,我们是否也该跟着回归历史了?
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
城市软实力的
组成要素。在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及
建筑艺术、
环境艺术来表现城市文化主题特色,对提升
环境文化品味和社会教养水平会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尊重文化,传承文脉,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据此而
设计建造的公共空间易为市民大众所认同。当然,还要注意兼顾
高雅文化和
草根文化、
民俗文化的融合。重庆市
长寿区有一个长寿广场,其主题就是“长寿”。在广场上并没有立什么伟人雕像,而是敬奉了一尊和蔼可亲的
老寿星塑像。许多老年人都坐在老寿星周边的座椅上歇息、养神,真是一幅和谐安详的社会图景,很有
生活情趣和感染力,老百姓都亲昵地称其为老寿星广场。
当前,各地政府纷纷提出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宣传口号。文化街区、
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网上文化中心)、文化
产业带、
文化创意园及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
大剧院等,皆乘国家
扩大内需之机而大干快上。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我们特别需要防止
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
以人为本
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最直接最真切的体验,往往是从细部细节中得到的,城市政府对市民大众的人性关怀也往往是在细微处体现的。如在街口或广场的一角设有
报刊亭或
阅报栏,人们从浏览中体味城市文化氛围;凡是公共空间必有洁净的休憩设施;广泛设置各种文字的街路指示图;统一装设
公众信息自由发布板;
路名牌提供街道方位及该路段门牌的起止号;完善配置专为老年人和残障人服务的
无障碍通道和智能化设施;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保护建筑安设
铭牌等等。这些精做的细部,有助于起到传递爱心,引领世风回归
道德高地的教化作用。
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要积极倡导与实践人性化
设计理念,戮力创建人性场所:尺度宜人,设施完善,通达便利,供人自由平等享受;一般不需要“
宏大叙事”,而是处处为普通人的普通事着想,夏可乘凉,冬可纳阳,坐有
椅凳,行有甬道,赏有风景,娱有场地,一切皆为使用者的舒适和惬意。这样的公共空间建的越多越好。
北京市
天坛南门外的
安乐林公园本是一座禅寺的绿地,现已成为附近
居民区普通百姓的休闲天堂。这里没有几何构图,只有人性细部,树荫浓密,空气清新,满园洋溢着恬静安逸。现实中,小而亲、小而美的人性场所
比大而冷漠的旷地更受公众欢迎。
创新设计
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追风逐浪的现象屡见不鲜。世纪广场热、新天地热、微缩景园热、
大草坪热、
大树进城热等曾经盛行一时,在各地城镇都能找到巴黎
凯旋门、北京
天安门、
圣彼得堡冬宫和华盛顿国会大厦等粗糙低劣的仿制品。
这种不研究创造本土特色的城市
建筑文化,却盲目克隆外国外地成果的行为是没有前途的,其所复制的东西因缺失
文化价值,早晚会遭到被拆除的命运。有人说,当前中国人的仿制能力已从
工业产品发展到城市和城区,是有一定根据的。在我国倡导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发展进程中,在各行各业都在将“
中国制造”转化为“
中国创造”的奋斗中,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也必须摆脱桎梏,
走创新之路,用实际行动支持原创
现代空间和建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些
规划师常习惯于套用现成的规章标准,甚至将规范、条例具体内容照抄至文本中。他们很少去思考如何凸显该地特色和
文化创新,因而容易形成“千城一面”、个性不强的
空间形态。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如何创新,还有待继续努力。
街道空间
街道型的公共空间包括道路、街巷、河滨等。一般而论,线型空间具有“动”和“续”的特质,人们在这种穿越的过程中,实现了交通、购物、交往、安全和认知等活动。而河滨区域更是一座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
街道“褪色”
街道的“褪色”街道被道路化。街道不再是供步行者使用的基本都市空间,而是不计
社会成本,尽量缩短汽车道路距离。街道干道化后,就丧失了原有多用途空间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各邻里与地区间被隔离。原本连续的、成片的、匀质的传统
城市肌理被这些现代的快速
交通通道撕开,分割成一个个孤岛。
大型商业中心取代了传统街道的商业购物功能。商业中心在垂直将传统街道的功能叠加起来,商业中心的
中庭空间看起来就像一个全天候的垂直街道,通过安置其中的电梯、
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工具,把顾客运送到各个楼层。城市一些传统商业街的衰退,与这些大型商业中心的发展不无关系。
呼唤“窄街”
散发商业气息 上海文史研究专家说,“总的说来,街道的宽度与商业的繁荣成反比,道路太宽对商业没好处。”
安全而有乐趣 美国
社会学家雅各布认为,“
街道空间安全感。”
亲水空间
现代大城市中的河流滨水地区逐渐成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地段,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
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
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
人文景观,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更是
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上海
世博会案例中
杜塞尔多夫的河滨改造项目,将交通干道搬到地下,打造一条宽阔河滨休闲大道,实现了一座城市与一条河的“团圆”;而
巴黎塞纳河畔变身“海滩”的活动带给我们另一种启发——怎样让各层次的人群更好地享用公共空间。
步行空间
为什么要在市中心规划步行街?全世界最长的步行街在哪里?
哥本哈根市中心20多条步行街和小巷织成的限制机动车交通的步行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在步行街区中,步行街道面积为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城市广场。在步行街区中大约有5000个咖啡座位,形成了新兴的
丹麦至
北欧文化——
咖啡文化。
历时40余年的改造,如今哥本哈根的步行街区成为承载丰富的公共空间,成为这个城市中人们信息、物质、文化交换的中心。
成功案例
墨西哥馆
墨西哥馆是世博园内唯一一个把场馆设在地下的国家馆,而在墨西哥馆的顶部,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飘扬”着135只大型“风筝”,被游客们亲切的称为“
风筝广场”。广场中设置演出舞台,草坪可供游客休憩,另外每只“风筝”的支撑柱上还会喷出清凉的水汽,营造出一个可以遮
风挡雨、消暑纳凉的公共空间。将城市建筑搬到地下,将地面空间留给市民——墨西哥人想要的“
地下城市”也许只是一个概念,但如果诸如照明等问题可以解决,这个概念很可能在未来实现。
荷兰馆
荷兰馆巧用建筑底部空间荷兰馆以其敞开式空间的设计,在世博园诸场馆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场馆建筑底部的“绵羊广场,更是收到了游客的热烈追捧。荷兰馆主体在空中,底部空间既能挡风遮雨,又能遮阳避暑,正是适合设计成为公众休息区。而广场上造型各异、憨态可掬的小“绵羊”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妙创意,为游客增添了许多乐趣。 建筑底层是人群较为密集的区域,因此是重构公共空间的上佳之选。
职能作用
对公共空间的关注本质是对市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营生空间的关注。 在
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生理需要,而公共空间正是城市人这种
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衡量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发展已经显得相当迫切,已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找回城市中
失落空间,让城市更有生机和活力也是从物质化的层面上对人居和谐做了全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