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
观察和分析社会的方式
社会学家是一种观察和分析社会的方式,其实是一个研究者,进行一些研究来理解并解释其所生存的这个社会,或其他社会。这要求其进行多年的社会学研究。
概念
社会学家是指从事社会学领域研究具有一定成绩或者具有一定社会声望的学者、专家或者专业人士。它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相互关系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以提供给社会各阶层以参考。
当今的社会学家已经从过去单一的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演变为兼顾和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在社会学家的眼里,人往往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的整体而存在。
一般而言,社会学家的观点和思维,往往不是以事论事,而是以事去阐述和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
概观
社会学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矛盾的回应出现于19世纪。这个现代性矛盾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个人的世界经验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瓦解的发展过程,从而作出“纠正”。(这种观点主要是社会学中涂尔干学派所持的观点,而其他派别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并不探索对社会的救治,因为他们认为对社会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个小群体的观念强加到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
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到细如家庭结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系分成更多更细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离婚,在微观方面例如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还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数量上来描述一个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这种由拉扎斯费尔德(Paul F. Lazarsfeld)倡导的研究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论之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外一个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基于扎根理论内容分析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从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会学家相信,这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因为这可以加强理解“离散”性的社会和独特性的人文。这种方法从不寻求有一致观点,但却可以互相欣赏各自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并互相借鉴。主流的观点认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研究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
学说
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
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
跟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
可是,社会理论是构成社会学的最大部份。客观的科学研究经常支持社会理论家的解释。建基于科学方法的统计研究发现妇女和其他人虽然执行同样职业,但是收入出现严重收入差距。这成为女权主义的复杂社会理论的大前提。总之, 特别是对于纯净的社会学的追随者,社会理论曾有这样的呼吁因为它的焦点从个体移到社会本身及一些能控制生活的社会力量。这社会学的洞察多年来都集中在学生和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因为它假定社会结构和样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会群组所控制。这暗示了变动的可能性。这暗示了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受到不该受的压迫。
主题
社会学家一般研究下列主题:
群体组织方面:家庭–社区–乡村–集镇–城市–部落–民族–团体–文化
群体与组织
家庭
邻里
社会组织
科层制
社会制度方面:亲属–婚姻–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体育
社会过程方面:合作–竞争–战争–改革–革命–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社会一体化
社会化
规范与越轨
社会变迁
分层与流动
现代化
社会问题方面:就业–民族分裂–犯罪–环境污染–人口–移民–种族歧视–暴力–贫困
代表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埃米尔·涂尔干
滕尼斯
齐美尔
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
斯金纳
威廉·萨姆纳(William Sumner)
弗洛里安·兹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米德
刘易斯·科塞
爱默生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舒茨
阿多诺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于尔根·哈贝玛斯(Jurgen Habermas)
吕西安·斯费兹
安东尼·吉登斯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人类学者,Clifford Geertz)
费孝通等
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1910年11月,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一个重视学校教育的家庭,四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费孝通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当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资格。在出国前,偕同新婚妻王同惠子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妻子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费孝通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1936年,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9 13:21
目录
概述
概念
概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