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辖区
吴江区(Wujiang District),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总面积1176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积2.6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2.70%(均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截至2019年6月,吴江区辖4个街道、7个镇。截至2023年末,吴江区常住人口157.25万人,城镇化率76.20%。
历史沿革
新石器中晚期,吴江就有人类活动。
吴江之地古属,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改称嘉兴)。
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之地南属嘉兴,北隶吴县。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隶属苏州。从建县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苏州先后更名为中吴军、平江军、苏州、平江府、平江路,吴江县一直隶属之。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中州,属平江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平江路更名为隆平府,十七年(1357年),复称平江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为苏州府,吴江州隶属关系未变更。洪武二年(1369年),吴江州仍改为县,隶属不变。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置震泽县,偏东地仍为吴江县,吴江、震泽两县均隶属苏州府。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占吴江、震泽两县,两县均隶属太平天国苏福省。期间,盛泽曾划归绣水县。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攻下太平天国苏福省,吴江、震泽两县仍同隶属苏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吴江、震泽两县于九月廿五日(公历11月15日)同时“光复”。
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县隶属江苏省都督府。民国三年(1914年)6月,改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江苏省政府成立,吴江县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江苏省设13个行政督察区,吴江县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苏州)所辖。是年12月,吴江县属无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无锡区改称第二区,吴江县仍属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军侵占吴江县城。吴江县政府迁离县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1日,日伪成立吴江县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伪吴江县公署解体,吴江县政府迁回县城,吴江县的隶属关系不变。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9日,吴江县城解放。5月5日,吴江县全境解放,吴江县隶属苏南行政公署苏州行政分区。
1953年1月1日,吴江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
1968年3月26日,苏州专区成立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4月13日,改称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改为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江县随属之。
1983年1月18日,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江县属苏州市领导。
1992年2月17日,民政部批复撤销吴江县设立吴江市。5月4日,吴江举行撤县设市成立大会。
2012年10月29日,吴江撤市设区,为苏州市吴江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7年1月16日,北厍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88年8月11日,八坼、铜罗、梅堰、桃源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2月22日,盛泽乡与盛泽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2年9月26日,横扇、南麻、屯村、庙港、七都、八都6个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4年2月3日,坛丘、莘塔、金家坝、青云、菀坪撤乡设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2000年7月12日,撤销八坼镇,将其原辖区域并入松陵镇;撤销坛丘镇,将其原辖区域并入盛泽镇。
2001年10月11日,将同里镇与屯村镇合并,原屯村镇辖区并入同里镇;将芦墟镇与莘塔镇合并,原莘塔镇辖区并入芦墟镇;将桃源镇与青云镇合并,原青云镇辖区并入桃源镇。
2003年12月18日,将盛泽、南麻两镇合并成立新盛泽镇,将横扇、菀坪两镇合并成立新横扇镇,将七都、庙港两镇合并成立新七都镇,将震泽、八都两镇合并成立新震泽镇,将桃源、铜罗两镇合并成立新桃源镇,将芦墟、金家坝两镇合并成立新芦墟镇,将黎里、北厍两镇合并成立新黎里镇,将平望、梅堰两镇合并成立新平望镇。
2006年10月,芦墟与黎里两镇合并,成立汾湖镇,与“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区镇合一。
2011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吴江市横扇镇,将原横扇镇行政区域并入松陵镇;将松陵镇的奥林清华、水乡、新园、苏河4个居委会和长安、芦荡、捕捞、联团、高新、吴模、梅里7个村委会区域划出,设立吴江市滨湖街道。
2012年8月,“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3年5月,汾湖镇更名为黎里镇。11月,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同里镇正式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2018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吴江区滨湖街道、松陵镇,设立松陵街道、江陵街道、横扇街道。
2019年6月17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复:撤销吴江区松陵镇、滨湖街道;设立吴江区松陵街道;设立吴江区江陵街道;设立吴江区横扇街道;设立吴江区八坼街道;调整吴江区同里镇区域范围。
区划详情
1986年1月,吴江县共设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7个镇和八坼、菀坪、屯村、莘塔、北厍、金家坝、梅堰、盛泽、坛丘、南麻、八都、横扇、七都、庙港、铜罗、青云、桃源17个乡。
截至1994年2月,吴江市辖23个镇。
截至2000年7月,吴江市辖21个镇。
截至2001年10月,吴江市辖18个镇。
截至2003年12月,吴江市辖10个镇,即松陵镇、同里镇、盛泽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芦墟镇、黎里镇、平望镇。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辖1个街道、8个镇(滨湖街道、松陵镇、同里镇、黎里镇、平望镇、盛泽镇、震泽镇、七都镇、桃源镇);区人民政府驻滨湖街道。
截至2018年10月,吴江区辖3个街道、7个镇(松陵街道、江陵街道、横扇街道、同里镇、黎里镇、平望镇、盛泽镇、震泽镇、七都镇、桃源镇);区人民政府驻松陵街道开平路1000号。
截至2019年6月,吴江区辖黎里、盛泽、七都、桃源、震泽、平望、同里7个镇和松陵、江陵、横扇、八坼4个街道,共有71个居委会和249个村委会。
截至2024年7月,吴江区辖4个街道、7个镇,另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高新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苏州市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与昆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介于北纬30°45′36″~31°13′41″,东经120°21′04″~120°53′59″之间,总面积1176平方千米(不包括东太湖水域约85平方千米),东西宽52.67千米,南北长52.07千米。
地质
吴江区地处太湖——钱塘褶皱带,是扬子古陆的一部分,境内原有构造几乎全部沉陷,均为第四系地层复盖,据钻探资料,下伏基岩主要有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等地层。在新构造作用下,沉积较厚的第四纪松散层,最大厚度为220.8米(芦墟镇),一般厚度150米~200米,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基底构造影响,具有东北厚西南薄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地质环境较为简单。境内均为粘性土与砂性土交替堆积的疏松土层,深度在50米以上普遍分布着软土层。软土地质在境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松陵、平望、盛泽等地的软土厚度大于3米,其余地区断续分布,厚度小于3米。
吴江区境内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过度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面沉降。根据境内不同时期的水准高程测量数据,2003年形成以盛泽为中心的沉降漏斗,累计地面沉降566毫米,面积46.67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大于20毫米。松陵、平望、黎里、桃源等地区地面沉降300毫米~400毫米,面积291.57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15毫米~20毫米。震泽、青云、八都地面沉降200毫米~300毫米,面积349.65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10毫米~15毫米。其余地区地面沉降小于200毫米,面积485.69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小于10毫米。
区域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历史上虽发生多起地震,但震级低,破坏性小,地震震中分布于湖苏断裂两侧及北西向系列断层附近。据地质和卫星资料,吴江区地下隐伏两组断裂带,即:湖州—苏州断裂:位于菱湖、湖州东、吴江、苏州、支塘一线,呈北东30°~40°方向展布;南浔—芦墟断裂:在善琏、南浔、震泽、黎里、芦墟、松江、川沙一线,大体上保持东西方向。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区划烈度区划图1990》和江苏省地震局资料,吴江地区地震动值加速度为0.05克,相应地震烈度为VI度区。
地形地貌
吴江境内无山,是一片大小湖泊众多、碟形洼地广布的平原。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在3.2~4米(吴淞高程,下同),最高处5.5米,极低处1米以下,大多数农田田面高程处于汛期高水位以下,普遍修建河堤以防水侵,称为圩田。
吴江属太湖沼泽平原区,分为两种类型,西北部太湖沿岸为湖滨圩田平原,其余地区为湖荡平原。湖滨圩田平原面积198.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16.9%,主要分布在临太湖的松陵、横扇、七都等镇,田面高程2.2~3.5米,河道密度大,呈向太湖的网格状分布;区内湖荡平原面积978.2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83.1%,田面高程3.2~4米。
气候
吴江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1151.3毫米,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21天。吴江年平均地表温度为18.1℃,2004年最高,为19.6℃,最低为16℃(出现在1980年)。最高值在7月份,31.4℃;最低值在1月份,3.6℃。年较差27.8℃。从地表5厘米以下到20厘米的地中温度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有相同规律,但年较差较地表温度小,且越往深处变幅越小。吴江全年平均有34天雷暴日,最多年份57天,最少年份15天。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份,约占全年雷暴日的90%以上,尤以6~8月为最多。
吴江地处中纬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季风更替明显。春季是冬夏季风转换季节,盛行东南风,约占三分之一;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印度热低压的共同作用,东南风的频率占五分之二以上;秋季是夏季风与冬季风交替季节,由于冬季风来得迅速,且稳定维持,因此秋季近地面已确立冬季风势,盛行风向接近冬季;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北风,其中以北到西北风为主,约占五分之三,其次是偏北风,约占三分之一。
水文
吴江区内河渠纵横交叉,湖荡星罗棋布,河湖交织相通,组成密如蛛网的水道系统,既有利于船运与灌溉,又有利于调节水位。全区50亩以上的湖泊荡漾351个,除太湖外,较大的湖泊有元荡、长漾、北麻漾等。湖荡一般多呈圆形或长圆形,水深2米~3米,湖岸平齐,湖底平坦硬实。主要河道有江南运河太浦河頔塘、烂溪塘等。
太湖水位一般比境内其他河、湖高。吴溇站多年平均水位比平望站高0.28米,丰水年汛水位相差更大,一般平均水位相差0.4米以上,如1987年、1991年、1999年平均水位分别相差0.47米、0.43米、0.46米。枯水年干旱季节有时太湖水位极低,出现河水倒流入湖的现象。
土壤
吴江区境内土壤大部分属沼泽土起源,受不同水系的影响,形成以壤质为主,沙壤、粘质为辅,壤、沙、粘交叉沉积、混合淀积和间隔出现的母质组合。在太湖沿岸塘边,流速较快的上水处,沙粒先沉积,形成通气排水良好的黄泥土和小粉土类土壤,到湖心圩心,水速减缓,粘粒沉积,形成青紫泥和白土类土壤。由于水土成因的不同,境内的土壤分布基本为“东壤、西沙、北黄、南青、中间杂”。
自然灾害
吴江区的自然灾害,以水灾、风灾为甚,旱灾较少。由于受全球性气温回升的影响,近100年来,冬季严寒天气见少,春季的“倒春寒”天气见多,对夏熟农作物危害较大。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吴江区水面积2.67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2.7%,拥有一类空气二类水质的东太湖岸线近50千米。
截至2000年的45年资料统计,吴江区平均降水量1121毫米,平均径流系数0.296,平均径流深332.1毫米,平均径流量3.72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39亿立方米。
根据《2015年苏州市水资源公报》,吴江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3.84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不重复量为0.37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12亿立方米。2015年入境水量11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66.8亿立方米。本地及过境水资源量丰沛,能够满足区域用水量的需求。
土地资源
1986年,吴江区土地总面积1765015.9亩,其中耕地1022580.6亩,园地70503亩,林地3721.9亩,城乡居民点用地111327.4亩,工矿用地11501.4亩,交通用地81072.9亩,水域面积439456亩(不包括东太湖面积,下同),特殊用地6327.9亩,未利用地18524.8亩。
2005年,吴江区耕地580322.4亩,园地179022.6亩,林地8883.2亩,其他农用地241334.0亩,居民点和工矿用地257375.4亩,交通用地51349.9亩,水利设施用地8618.2亩,其他用地491467.9亩,未利用地11110.2亩。
生物资源
吴江境内的自然植被以湿地植被为主,旱地自然植被除荒芜土地的野草外,少见其他天然植物。湿地植被包括沼泽和水生植被。60年代围湖造田,境内大量小型湖泊被改造成粮田或鱼池,东太湖有近万亩水面和沼泽被改造成鱼池,自然植被急剧减少。90年代后,东太湖围网养蟹迅速发展,占全湖总植被面积25.6%的沼泽植物菰群丛及其占40%的微齿眼子菜群丛被大量清除,外来种伊乐藻和无根植物金鱼藻分布面积达湖区的90%。
吴江境内的人工植被主要为人工栽培植物群落,包括农田植被、蔬菜、果桑园植被、人工造林、苗圃植被、城市绿化等。栽培的植物组成和结构比较单调,主要为粮油作物。80年代前,粮油作物栽培面积最高达90万亩左右,以后逐年减少,到2005年末仅为30万亩;其次为林业用地,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性植被,林地和苗圃面积25.5万亩;果树和桑园植被有6万亩;蔬菜植被有3万多亩;城市绿地、公园等植被2万多亩。
东太湖及附近湖泊沼泽植被中,有水生植物33科54属75种。其中沉水植物17种,分布面积最大,主要类型有竹叶眼子菜+苦草+菹群丛、微齿眼子菜+菹群丛等;浮叶植物12种,主要类型有菰+金银莲花—菹+伊乐藻群丛、菰—微齿眼子菜+菹群丛;漂浮植物9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37种,主要类型有芦苇群丛、菰群丛,并伴生野菱、伊乐藻、菹、菰、槐叶萍等。东太湖42.8%的湖面成为沼泽,39.5%的湖区正在向沼泽演变,无沼泽的湖区仅占湖区面积的17.7%,上述自然植被数量越来越少;芦苇群丛基本消失;一些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和不耐污染的种类如水车前、水蕨等几乎绝迹。
吴江区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较多,仅养殖的鱼类就有40多种,存有古树名木123棵。
吴江区水产资源主要有太湖大闸蟹、太湖银鱼太湖白虾太湖白鱼、南美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塘鳢鱼、加州鲈、鳜、甲鱼等。
人口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吴江区常住人口为1545023人,占苏州市的12.12%;常住人口中男性813609人,占52.66%,女性731414人,占47.34%,性别比为111.24(以女性为100);常住人口中0~14岁占12.85%,15~59岁占69.69%,60岁及以上占17.46%。
2023年末,吴江区户籍总户数为304596户,总人口为919023人,比上年末增加11370人,增长1.3%。其中男性446564人,女性472459人,男女性别比为94.52∶100。全年出生人口5927人,出生率为6.49‰;死亡人口8856人,死亡率9.70‰;人口自然增长率-3.21‰。全区非农业人口762424人。
2023年末,吴江区常住人口为157.25万人,城镇化率为76.20%。
2020年,吴江区除汉族外,有常住少数民族33个2692人。少数民族为:回族、壮族、满族、布依族、苗族、白族、蒙古族、黎族、畲族、彝族、瑶族、土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哈尼族、傣族、水族、傈僳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毛南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仫佬族、裕固族、锡伯族、保安族、佤族、羌族。另有暂住少数民族43个19920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吴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7.2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下文统称“增长”),增速较2022年提升1.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0.7%、上半年增长3.6%、前三季度增长3.5%,全区经济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25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33.81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22亿元,增长4.5%。
2023年,吴江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9.90亿元,列苏州大市第3,其中税收收入196.84亿元,列大市第3,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2.1%。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01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68.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3.5%,较上年同期增加0.6个百分点。
2023年,吴江区新增市场主体30484户,其中私营企业10329户,个体工商户19420户。期末全区市场主体总数达275948户,其中私营企业97642户,注册资本5654.22亿元,增长1.7%;个体工商户171817户,注册资本174.76亿元,增长8.2%。企业实力持续提升,本土培育的2家“世界500强”、4家“中国企业500强”、6家“中国民企500强”连续上榜,东方盛虹成为苏州首家营收超千亿上市公司。新增上市公司2家、过会2家,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1家。
2023年,吴江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5.59亿元,增长3.8%,比1至11月提升3.1个百分点,总量下半年以来稳居苏州大市第2,增速列苏州大市第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5.3%,制造业投资增长6.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长7.0%,第三产业增长1.9%。
2023年,吴江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00元,增长4.7%,增速高于苏州大市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55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08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1.78,比上年缩小0.04,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
2023年,吴江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60亿元,增长3.8%。全区粮食总产量16.94万吨,比上年增加0.86万吨,增长5.4%,连续两年稳定在16万吨以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4.32万亩,比上年增加2.08万亩,增长6.5%,连续5年保持增长。其中,夏粮产量4.19万吨,增长15.8%,秋粮产量12.75万吨,增长2.3%。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6601吨,增长24.4%,其中,猪肉产量6089吨,增长27.5%。全年生猪出栏81970头,增长10.3%。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吴江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969.87亿元,增长3.3%,总量和增速分别列苏州大市第4、第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增速列苏州大市第2。下半年以来,规上工业产值总量稳居大市第4,增速保持前三。重点行业增势稳定,专用设备(32.7%)、医药制造(23.5%)、汽车制造(31.5%)、电气机械(12.8%)、有色金属冶炼(19.4%)5个行业产值增长均超10%。两新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产值比重分别为57.5%、45.4%,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5.2个、0.8个百分点。
2023年,吴江区实现规上工业利润总额240.73亿元,增长1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17.2个百分点,增速列苏州大市第3。从企业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9.90亿元,下降2.6%;民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9.72亿元,增长26.2%,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4.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8.61亿元,增长4.5%。
建筑业
2023年,吴江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9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3.46亿元,增长9.0%。其中,建筑工程完成产值179.88亿元,增长9.0%,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3.0%;安装工程完成产值12.69亿元,增长4.1%。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22.16万平方米,下降8.2%;房屋竣工面积308.49万平方米,下降30.3%。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在省内完成产值162.73亿元,增长6.0%;在省外完成产值30.73亿元,增长28.3%。
制造业
2023年,吴江区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大项目持续高位运行,全区亿元以上在建项目367个,较去年同期增加69个,亿元项目本年完成投资353.37亿元,增长17.5%,其中,工业亿元项目243个,本年完成投资196.04亿元,增长7.9%。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吴江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70亿元,增长7.3%,较2022年提升7.6个百分点。批发业增势继续加快。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迈上7000亿元大关,累计增长14.8%,总量和增速均列苏州大市第2,今年以来,限上批发业销售额累计增速低开高走,由年初1至2月累计下降18.8%,一路由负转正,且逐步走高。受下游市场行情好转、PTA需求量增加影响,重点企业增速较快提升。
2023年,吴江区受购车补贴、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52.7%,高于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增速38.1个百分点。
2023年,吴江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中,可穿戴智能设备、照相器材类、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9%、17.3%、32.3%、27.1%。
对外贸易
2023年,吴江区新设外资项目89个,新增合同外资3.44亿美元,引进合同外资千万美元以上新设项目6个、增资项目4个;完成实际使用外资3.92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79亿美元,增长353.5%(增速列全市第1)。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0个,新签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42亿美元,累计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系统注册的企业数达111家。举办2023年吴江(深圳)创新驱动投资说明会、2023吴江(上海)协同发展投资说明会、吴江(北京)高质量发展投资说明会以及2023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年共签约项目214个,总投资1362亿元。
2023年,吴江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27.52亿美元,下降12.2%。出口总额174.04亿美元,下降14.3%。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东盟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展位数和参展企业数均创新高。推动5家企业获评全省首批认定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4家企业获评苏州市出口名牌。
房地产业
2023年,吴江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9.77亿元,下降7.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137.26万平方米,下降27.0%;本年竣工面积371.04万平方米,增长10.4%。本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4.68万平方米,下降49.2%;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03.28亿元,下降41.6%。
旅游业
2023年,吴江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30.58亿元,增长101.7%,国内旅游接待人数3017.01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0.77万人次。苏州湾文化中心入选省级文旅消费人气目的地。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太湖苏州湾度假乐园等3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入选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名单。
金融业
2023年末,吴江区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0851.93亿元,比年初增加1388.55亿元,增长14.7%,其中本外币存款余额5138.37亿元,比年初增加661.75亿元,增长14.8%,本外币贷款余额5713.56亿元,比年初增加726.80亿元,增长14.6%。全区不良贷款率为0.36%,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2023年,吴江区共有证券营业部7家,资金账户开户数136422户,较上年新增2820户,全年共实现证券交易额2544.63亿元(仅东吴证券提供)。
邮政电信
2023年,吴江区实现邮政业务收入4.45亿元,增长8.8%。实现电信业务收入29.63亿元,年末全区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19.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14.84万户,互联网用户136.27万户,本年新增5.25万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吴江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学校新建改扩建工作,缓解入学矛盾。全区12个学校建设项目列入区实事项目。新开设中职专业3个、五年制大专2个,丝绸中专开办五年制大专班开设9个专业。做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扩展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全区现有21个建设点,均被确认为苏州市“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7所,其中幼儿园(含分园)139所、小学52所、初中39所、高中1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全区在校学生数227178人,专任教师数16253人。
科学技术
2023年,吴江区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9家。获评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苏州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家。吴江思源科技创业园成为全区首家民营企业运营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盛虹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亨通创成苏州本土首家“灯塔工厂”,英诺赛科连续两年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迈为科技成为全市唯一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6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313家,全区有效高企数达1471家。15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70家企业入选市瞪羚企业,2家企业获评省独角兽企业,14家企业获评省潜在独角兽。年末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5.85件,比2022年增加11.56件,新授权发明专利2130件,增长41.3%,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883件,比2022年增加1811件,增长18.0%。
文化事业
2023年,吴江区有区级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11个,全年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657场。全区有电影放映单位20家,影院观众累计262.85万人次,较2022年增加124.53万人次,增长90.0%,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761.5场。全区有有线电视用户32.6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签约文旅产业项目26个,新落地文化项目5个,规上文化产业企业较2022年净增17家,实现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97.99亿元。
体育事业
2023年,吴江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3片、笼式球场9片、健身步道15.93公里。东太湖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户外运动精品帆船运动目的地,苏州湾体育中心智慧运营服务场景获评“江苏省体育消费场景精品案例”,汾湖鼋荡生态绿道获评全省最美跑步线路,盛泽镇潜龙渠体育公园获评“江苏省示范体育公园”。
医疗卫生
2023年末,吴江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0家,较2022年增加50家,其中医院、卫生院43家。卫生机构床位数9236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148人,较2022年增加88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4393人,比2022年增加437人。注册护士477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3944人。区镇卫生院23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212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08个。苏州九院挂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区中医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签约,成为国家(华东)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长三角区域中医肿瘤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区五院挂牌上海十院临床诊疗中心吴江分中心。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吴江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8.90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8.64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2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有效用工备案数55.13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44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10043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4.78万人次。养老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区共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19个,养老机构床位数6112张,社区照料床位3883张。落实老年人关爱保障,发放尊老金1.38亿元。
城乡建设
2023年,吴江区方厅水院、桑基鱼塘、科创学园等三地四方共享空间加快建设。苏州湾科技城获评省级现代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
2023年,吴江区建成特色精品乡村5个,特色康居乡村65个,特色康居示范区1个。吴江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震泽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震泽“水韵桑田稻花香”、平望“归田长漾里”入选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和示范项目。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等8个乡村振兴重点片区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6亿元。盛泽镇、黎里镇、桃源镇成功创建美丽宜居镇。开弦弓村、溪港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环境保护
2023年,吴江区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各3家,汾湖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推动喷水织造、印染、涂层等行业转型升级,升级改造喷水织造企业29家、喷水织机1.08万台,淘汰低端低效落后喷水织机6万台。
2023年,吴江区新增拓展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9处,高标准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实现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0.9%、优Ⅱ比例72.7%,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7%。823个太湖流域、长江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全部完成,规范提升涉磷企业超1900家,完成513项大气治理重点工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交通运输
综述
吴江区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吴江段)横穿东西。
吴江区距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80公里,距京沪铁路苏州站22公里,与上海洋山港和苏州太仓港的距离分别为190公里和105公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把吴江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联成一体,人员和货物运输十分方便。
2023年末,吴江区完成旅客运输量3810万人,货物运输量3137万吨。货物周转量25.95亿吨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621156辆,2023年净增52098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543101辆,2023年净增47362辆。
公路
2023年末,吴江区等级公路里程2366.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20公里,一级公路260.12公里。
铁路
2023年,吴江区苏州南站站房主体结构完成封顶,沪苏湖高铁吴江段正线桥梁全部贯通,国赵路片区更新启动。高铁盛泽站、通苏嘉甬高铁、水乡旅游线等加快建设,凯旋生活广场综合枢纽建成投运。
2024年12月26日,沪苏湖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沪苏湖高铁在吴江区境内设苏州南站盛泽站2座车站。
水运
吴江区是水网地区,水上交通自古称便。晋凿东西向的頔塘,隋沟通南北向的江南运河,两河在吴江境内成丁字形交叉,烂溪(形成年代不详)是又一条南北向水道,1970年东西向的太浦河通航。吴江县是江浙沪皖毗邻地区的水运走廊。境内河岸低,淤泥层浅,沿岸处处可停船装卸。直至80年代,大宗物资如粮食、煤炭、钢铁、建筑材料等仍以水运为主。全区干线航道总长117.94公里,机动船通航里程338.16公里。
2022年,吴江境内有航道42条450.67千米,其中等级航道10条218.68千米,等外级航道32条231.99千米。航道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38.4千米。44.16千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41.5千米长湖申线横穿东西,将区内其他航道连成一片,形成系统水运网络。
公共交通
苏州地铁4号线途径吴江区。
历史文化
综述
吴江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蚕桑丝绸文化、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莼鲈诗词文化、国学文化和江村富民文化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文物
1986年、1997年和2005年,吴江分3批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共56处。2000年,同里镇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吴江市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
非遗
风俗民情
吴江区有举办庙会的习俗,如:猛将会、青苗会、罗星洲赛会、花圣堂庙会、三月廿八“朱天会”、初七初八城隍庙会、神仙会等。但一些习俗在新中国建立之后逐渐的被废除了。
猛将会
农历正月里的猛将会,是同里农村的大型庙会。农历正月十三日是刘府上天王的诞辰。传说刘王对农村稻苗灭蝗有功,官封“猛将”。后人为纪念他,在庙宇内设猛将王神像,村民非常信奉。“猛将会”由村坊主办,采取每年轮流的办法,由当坊的“村主大阿爹”筹组,时间多在年初一至正月半前。出会时,神像换上新衣(神像为木制,手脚可动,更衣时外人不得窥视),被人扶上轿子在主要村道上游行。前有仪仗队,两面大锣开道,接着是一排提香行列。提香者用一块长方铜牌,上边有钢钩若干钩穿在左小臂皮中,下边有两个大钩钩住器物,伸臂而行。器物轻者有小锣、小蜡扦,重者如方供(锡制大型蜡扦),神仙法器。对于较重器物,需用龙杖支撑,以保持长时间伸臂。臂上搭一块湿毛巾,有人定时喷水,以防皮肤干燥开裂。当时人们对菩萨神仙十分虔诚,几十斤重物吊在手臂上也无所谓。“臂香”是出会中的一大奇观。再后面是拜香队,男女孩子穿着一色服装,手捧小香凳,一边走,一边唱赞词。唱的内容都是佛经上的典故或劝人为善的民间传闻,抑扬顿挫,婉转动人,富有民间文艺特色。另外,还有打莲湘、荡湖船、抬阁、串龙等节目演出。
方言
吴江区地处江南腹地太湖流域,其方言属正宗的吴语方言
据《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吴语共分六片,其中太湖片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太湖片又分东中西三小片,吴江区属中部的苏嘉湖小片。
根据调查,全吴江区可以分为北、中、西南三片:北片包括松陵、同里、平望、黎里,这一片内部差别较小,特别是松陵与同里,地理上接近,方言也接近,平望、黎里与前二者在地理上一定距离,方言也有一定差别,但不很大,最重要的特点,次清声母字的声调跟浊声母字走,这四点都一样,他们的方言应是吴江方言的主体;中片包括芦墟、盛泽,芦墟和盛泽虽然不相邻,但都跟浙江嘉兴、嘉善为邻,受到后者的影响;西南片包括震泽、桃源、七都、横扇,这一片跟以松陵为代表的吴江话差别要大一些,跟浙江桐乡、湖州交界,与其有共同之处。
此外,菀坪属方言岛,多数居民都来自外地,说的是官话,跟本地吴语没有直接关系。
宗教信仰
吴江区内存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教。
风景名胜
吴江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同里退思园、大运河吴江段、吴江运河古纤道三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同里、黎里、震泽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及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产美食
著名人物
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间,吴江区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据资料反映,属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历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诗文家史鉴沈颢、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词曲家徐曦、医学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诞育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革命烈士张应春,国学大师金松岑,文学家范烟桥、社会学家费孝通,“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等一批杰出人物。
对外交流
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吴江区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17年12月,吴江区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2018年9月,吴江区入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2018年11月,吴江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2019年8月,吴江区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9年11月,吴江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11月,吴江区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区。
2019年12月,吴江区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
2020年6月29日,吴江区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6月30日,吴江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11月,吴江区入选江苏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2020年11月,吴江区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020年12月,吴江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2021年,吴江区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1年8月,吴江区入选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8月17日,吴江区入选2021年赛迪百强区。
2021年9月8日,吴江区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9月,吴江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1年10月,吴江区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1年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
2021年12月22日,吴江区入选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2年6月,水利部、财政部公布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第一批55个)实施情况终期评估结果,吴江区为优秀等级。
2022年7月,吴江区入选2022赛迪百强区。
2022年10月,吴江区入选首批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2年12月,吴江区入选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2022年12月,吴江区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2022年12月,吴江区入选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023年3月6日,吴江区入选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
2023年3月,吴江区入选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
2023年8月,吴江区入选2023赛迪百强区。
2023年8月,吴江区入选全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县。
2023年11月,吴江区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7。
2023年11月,吴江区被确定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4年8月,吴江区入选2024赛迪百强区,排名第8。
2024年9月,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7。
2024年11月,入选竞争力智库“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15。
2024年12月,吴江区入选天和2024年全国百强区,排名第11。
参考资料
城市概况.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2024-07-01
苏州市吴江区地理位置.吴江通.2014-11-12
重磅!苏州市吴江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苏州新闻”(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微信公众号.2019-06-17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