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
中国古代郡名
会稽郡(“会”,音kuài,又guì),中国古代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公元前222年(秦),代一统江南,设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郡名起源
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写道:“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郡名,故曰会稽。”
《史记·勾践世家》载,夏帝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为越国之始祖。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国,杀越王无强,占据江东。越国王族分散于会稽一带,自立为君长,臣服于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设立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历史沿革
先秦
先秦时期属于越,是古代越人的势力范围,直到一千年后春秋时期,越国都是一方霸主。据史学家考证,大禹是越人祖先,大禹家乡在晋南,大禹治水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禹势力集团逼“舜”禅位。有一种说法,就是大禹安葬的会稽山不在越地会稽(绍兴)。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会稽郡南部属地,今绍兴的“大越”,将其改名为山阴
会稽郡初置时,领有吴、越两国之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东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分会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辖境略同于汉代之丹阳郡,大致相当于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东南之地。
西汉
汉初会稽郡又称吴郡
高帝五年(前202年)正月,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秦之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置楚国,都下邳,次年废韩信为淮阴侯。
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刘贾为荆王,置荆国,领“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会稽)五十三县”,相当于今江苏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荆王刘贾为淮南王英布兵所杀。次年,立刘濞为吴王,置吴国,领刘贾荆国故地。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兵败身死,吴国除。景帝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分吴国之东阳郡鄣郡置江都国。会稽郡属中央直辖。
汉初,“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领二十余县。其南有闽越,即秦代闽中郡
高帝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其领地在今福建一带。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闽君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故又称东瓯王,统辖今浙江南部地区。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吴王刘濞之子刘驹煽动闽越北击东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郡兵渡海往救。汉兵未至,闽越已退兵。东瓯王请求举国内迁,武帝将其人口安置于长江、淮河之间。
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反,汉发兵灭闽越,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粤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为东越王。
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平定东越,迁其部众于江淮间。其后逃遁山谷的闽越遗民复出,故于闽越故都东冶之地置冶县(今福州市)。又有东瓯遗民出,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乃于东瓯故地置回浦县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县临安市西部、淳安县的其余地区,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今福建省全境画入会稽郡。但福建西南部,即会稽、南海豫章三郡之间一带,原为高帝十二年所封南海王织所领,未闻有所建置。福建北部地区亦无法证实为会稽郡所辖。
西汉会稽郡辖县如下表:
古越语称“盐”为“余”。会稽郡有余暨、余杭余姚,大概都与盐业有关。
西汉会稽郡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当时是长江以南的第一大都市,司马迁在《史记》中谓:“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弟子,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吴会分治前的会稽郡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公元100年左右为仅次于都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近十万。苏州也被认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其地位维持了两千多年,直到太平天国以后(庚申之劫)方为上海所取代。
东汉
汉光武帝建武中改冶县为东冶,又析置侯官汉章帝章和元年,析鄞县回浦乡为章安县,即西汉之回浦县
汉顺帝永建中,阳羡周嘉等人因会稽郡辖境广大,属县偏远,上书求分郡而治。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北部发达地区十三县置吴郡,是为“吴会分治”。吴县改吴郡郡治,会稽郡治移回山阴县(今绍兴市)。永和三年(138年),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此时会稽郡领十五县:山阴、鄮、乌伤诸暨、余暨、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章安、东冶、永宁、侯官。
献帝时,刘繇孙策一族先后割据江东,于会稽郡内析置十余县。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县新安县,分乌伤县南乡置长山县兴平二年(195年),分诸暨县置吴宁县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又分侯官置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建安四年,分太末县置丰安县。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县上饶县地置建平县。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县置遂昌县,析新安县置定阳县。至建安末年,会稽郡至少领有二十六县。
三国
三国吴时析置始宁县、永康县。太平二年(257年),釐东部临海之地置临海郡;治章安县永安三年(260年),釐会稽郡南部置建安郡,治建安县孙皓宝鼎元年(266年),又釐诸暨、剡县以南置东阳郡,治长山县。改会稽之余暨县为永兴县
西晋时,会稽郡仅辖十县: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鄮、始宁、剡、永兴、诸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绍兴市、宁波市除宁海象山的其余地区及杭州市萧山区一带。
刘宋南齐两代无所改置,仍领十县。梁、陈朝时代于会稽郡置东扬州
隋唐
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东扬州为吴州。并山阴、上虞、始宁、永兴四县为会稽县,并鄞、鄮、余姚三县为句章县。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隋大业三年(607年),废越州复置会稽郡,领四县:会稽、句章诸暨
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三县。析句章县地置鄞州、姚州,原鄞、鄮、句章三县地为鄞州,原余姚县地为姚州。以原剡县地立嵊州及剡城。
唐武德七年,废姚州,复余姚县,隶越州。唐武德八年(625年),废鄞州为鄮县,废嵊州为剡县,隶越州。
仪凤二年(677年),分会稽、诸暨二县复置永兴县,唐天宝元年改为萧山县。唐垂拱二年(686年),分会稽县复置山阴县,与会稽县同城而治。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鄮县为鄮、奉化、慈溪、翁山四县,以地属四明山区,设明州以统之。
天宝元年(742年),改越州为会稽郡,辖七县: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萧山、上虞。改明州为余姚郡,辖鄮、慈溪、奉化、翁山四县。
乾元元年(758年),会稽郡复为越州。余姚郡复为明州。
宋时越州先后属两浙路、两浙东路。南宋绍兴年间,越州改称绍兴府,为两浙东路治所,山阴和会稽两县为绍兴的属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辖县和治所均不变。
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治山阴,辖八县。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于洪武二年(1369年)恢复“绍兴府”一名,属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山阴、会稽、萧山、上虞、余姚、诸暨、新昌、嵊县八县。
明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5分守道,绍兴府属宁绍道(辖绍、宁、台三府,治宁波)。
清设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道治宁波府,辖县未变。
民国
1912年,北洋政府废除府制,同时将山阴县与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
1914年5月,北洋政府又以清末宁绍台道区域置会稽道,治所在鄞县县城。全道辖鄞县、慈溪、奉化、镇海、象山、南田、定海、绍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温岭等20县。
人口
秦汉时,会稽郡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秦始皇曾徙天下罪人于山阴。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征发吴国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男子从军,得二十余万。景帝令诸将“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有所置”。汉军击败七国叛军时,已经“斩首十余万级”,其中多半是吴军。故此时会稽郡人口应有不小的损失。
据今人葛剑雄推算,包括会稽郡在内的原刘濞吴国地区,自景帝三年至平帝元始二年的156年间,人口增长了0.88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会稽郡26县共有223038户,103260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平均每县39716人,每户4.63人。除回浦县、冶县之外24县,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4.28人。
新莽、东汉之际,不少中原移民避乱迁入会稽。顺帝永和五年分置吴郡前,会稽郡大约有287254户,1181978人。人口较西汉末年增加了近十五万人。外国更有资料谓,会稽郡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公元100年左右为仅次于都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接近十万。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吴会分治,吴郡13县析出,会稽郡户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有123090户,481196人。平均每县32080人,每户3.91人。经过汉末三国战乱,又因临海、建安、东阳三郡分出,西晋太康初年,会稽郡户数仅有三万。五胡乱华时,中原人口大量迁入吴越之地,会稽人口有所增加,但在晋末孙恩之乱中又有所损失。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全郡有52228户,348014人,平均每县34801人,每户6.66人。隋大业三年(607年),户数为20271。唐天宝元年(742年),有90279户,约529589人。
地方志
行政长官
殷通,秦假会稽郡(代理郡守),为项羽所杀。
项梁,项羽叔父,杀殷通后自称会稽郡守。
两汉
庄助,后世避汉明帝刘庄讳改为严助,会稽吴人。武帝建元、元光之际任会稽太守,在职三年。
朱买臣,会稽吴人。元朔六年(前123年)任会稽太守。
鲁伯,琅邪人。约汉宣帝汉元帝时在任。
刘交,字游君,沛人。成帝永始中在任。
黄谠,汝南人。光武帝建武初年在任。
窦翔,建武初年在任。
第五伦,字伯鲁,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53年)在任。明帝永平中免职。
尹兴,永平中去职。
李就,东汉初年在任。
黄兢,约章帝时在任。
庆鸿,河南洛阳人,约在章帝、和帝之际在任。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和帝永元中在任。
马棱,字伯威,扶风茂陵人,马援族孙。永元中在任。
赵牧,字仲师,长安人。和帝、安帝之际在任。
尹□,其名失载。颍川鄢陵人。和帝、安帝之际在任。
徐丹,安帝时在任。
杜宣河内汲人。顺帝时在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顺帝时在任。
成公浮,顺帝、桓帝之际在任。
马臻,字叔荐,顺帝时在任,修筑镜湖
苦灼,不知何时在任。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约在桓帝时为会稽太守。与汉末豫章太守刘宠同名。
傅世起,鲁人。桓帝初在任。
梁旻梁冀从弟。约桓帝时在任。
唐凤颍川人。桓帝、灵帝之际在任。
韦毅灵帝初在任。尹端熹平二年去职。
徐圭,熹平中在任。 唐瑁,颍川人。约在灵帝、献帝之际任会稽太守。
郭异,字符平,南阳顺阳人。中平中为会稽太守。
王朗,东海郯人。献帝初平中在任。建安元年(196年)为孙策所逐。
孙策,献帝兴平中自任会稽太守。建安五年卒。
孙权,建安五年继孙策自任会稽太守。
淳于式,汉末建安中孙权所置会稽太守。
左恢,吴郡曲阿人。不知何时在任。
六朝
濮阳兴陈留人,吴孙权时会稽太守。
郭诞,吴孙皓时会稽太守,凤凰三年(274年)免官。
庾琛,颍川鄢陵人。庾亮父。东晋初会稽太守。
纪瞻,继庾琛为太守。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刘宋元嘉中为会稽太守。
孔山士,会稽山阴人,孔靖子。元嘉末为会稽太守,卒于任上。
孔灵符,会稽山阴人,孔靖弟。宋明帝时会稽太守,著有《会稽记》。
萧元简,梁衡阳嗣王。天监三年(504年)任会稽太守。
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陈永定三年至天嘉元年兼任会稽太守。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天嘉中为会稽太守。
朱则,晋初为会稽相,推荐过杨泉
张景,晋初为会稽相,太安二年(303年)石冰起事后为冰所逐,翌年冰为贺循败后复任会稽相。
程超,石冰起事所置会稽相,原为宁远护军,冰为贺循败后投降。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陈敏之乱后为征东将军周馥奏请领会稽相,但实际未上任。
考古
2024年6月,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的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发现专家咨询会上,专家确认秦会稽郡的治所位于苏州金城新村遗址周边,这为进一步探寻、研究和认识苏州子城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7 13:56
目录
概述
郡名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