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是先秦--
西汉前期时期的部落名称,由七闽和于越部落融合而形成,属
百越的其中一支,也是
闽越国的前身,于公元前334年建立闽越国。
考古发现
根据
三明万寿岩灵峰洞发现的距今18万年的
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
漳州、
清流、三明发现的
旧石器时代人类
牙齿化石、人工石铺地面等,证明
福建早在18万年前已有
人类活动,创造出
远古文明。当时的
原始人类,大多选择靠近江河两岸的台地和滨海的丘陵上居住。考古发现证明,大约在5000至4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
闽江、汀江、
九龙江、
晋江流域和边海
岛屿地区。它与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同时代的文化比较,既有一些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从
福建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内容看,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渔猎、采集与
农业经济结合,形成多形态的
经济结构,可以为原始人类提供丰富的
物质资料,促进人体成长发育;二是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根据考古的发现,福建
原始人类除从事农业、渔猎外,还从事
手工业劳动,主要有陶瓷业、
纺织业和
造船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不利于
交换经济的发展;三是锄耕农业获得高度发展,却始终没有向犁耕农业过渡,而且
畜牧业也
不发达,社会前进步伐较慢。
历史背景
先秦时代
福建古称“七闽”,这不是行政区划的定数,而是出自上古周代朝廷在闽“所服国数也”。即当时闽人所立七个方国(部族)全数臣服周王朝,福建地区归入周朝版图。七闽的分布,除今福建、台湾外,还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温、台、处三州)、赣东地区以及广东的潮梅地区。
在越王
允常时代,于越部落有人进入
福建定居。如铸剑能手
欧冶子,曾受越王派遣,带领助手在
闽北(今
松溪县)
湛卢山建炉,铸造质量优良的宝剑。福州市的冶山和
欧冶池,相传也是欧冶子铸剑地。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
越国(前身是于越)为楚国所灭,不愿臣服于楚的于越国贵族和平民向福建迁移。
无诸复国后,分别在福州和
武夷山建起完全表现汉代风格的宫殿官署。铁器使用已很普遍,器形和中原
汉代铁器遗物相似。农业和
手工业得到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生产,产品种类增多,制造十分精美,如荃葛等,成为驰名且专供诸王侯享用的精品。已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活动,货币普遍使用。清代,在
建瓯、
崇安开山时,掘到23窖汉代铜钱;后在
邵武、福州及闽北各地也发现汉钱。可见汉代闽越社会经济已初步繁荣。
于越首领
无诸统一“
七闽”,自称闽越王。原先比较落后的七闽迅速发展成为
百越诸部中强大的一支。七闽和于越部落融合而形成闽越部落。
秦末汉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
岭北的九州地区,将中原划分为36郡,随后派兵南下平百越(余下的九州地区)。大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
平南越后,秦兵打到
福建,削去
无诸等王号,置
闽中郡,从此福建正式纳入秦朝版图。
秦二世时期爆发农民起义,
无诸和摇率领闽越军参加反秦队伍,接受
鄱阳令
吴芮的领导。后又佐
刘邦攻楚,表现得非常勇敢。刘邦登帝位后,先后封无诸、摇、织为王,有13人封侯。闽越人民参加反秦斗争,加速了闽越社会的华夏化和封建化进程。汉廷对
百越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从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后把
闽中地分封给闽越王无诸、
东瓯王摇、
南海王织。
闽越国社会以宗族为纽带,宗族权是王权的支柱。王位是继承的,并获得
汉王朝的认可。王以下有将军、侯、户将和
队将等封建职官。在无诸时代,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于是国势日渐强盛,成为
东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到郢和
余善时代,则经常“举兵侵陵
百越,并兼邻国”,在今福州、
邵武、
建阳、
武夷山、
浦城建筑
城邑,与汉廷相抗衡。
汉文帝初年,属于闽越部落一支的南海王反汉,汉淮南王刘长派
楼船将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举国被迁于江西上淦(《汉书·严助传》)。南海之地遂归闽越王所有。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吴王濞为首的七王国叛乱,不久失败。吴王逃到
东瓯,汉廷收买
东瓯王将其诱杀。吴太子驹逃入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郢和余善自恃强盛,终于公开叛汉。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武帝派中大夫
严助征调
会稽郡(治在苏州)的水师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王郢即自动撤兵。东瓯王因怕闽越军再次骚扰,便主动向汉廷请求,举国4万多人迁移于
庐江郡,东瓯地盘划入会稽郡。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于冶南(今漳州地区),进犯南越边邑。南越王上书汉廷告急。汉武帝即命大行
王恢出
豫章(今
南昌)、
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征讨闽越。闽越王即派兵扼险抗汉。郢弟余善遂与宗族合谋杀郢,请求免战。武帝即命王恢、韩安国退兵,封未参与谋乱的
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因
余善在王国内威望高,“国民多属”,繇王无法节制。武帝不愿再次兴兵,就封余善为
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史记·东越列传》)。
余善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秋起兵反汉,自立为武帝。
汉武帝发四路大军入闽。到
元封元年冬(前111年),
横海将军韩说的水军首先进占
东冶,被余善“劫守”到闽北前线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谋杀死余善,降于汉军。部分闽越人逃入闽东南沿海等地。久而久之,这些闽越遗民在闽江流域舟居水处,四处漂泊,形成福建历史上独特的水上居民(疍民)。
风俗习惯
闽越人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驾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捞水产。闽越人擅长航海,从战国时期起,今泉州地域范围内就遍居擅长造舟航行的闽越人。闽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拥有勇于与风浪相搏、敢于闯荡海疆的豪迈性格。到秦汉时期,闽越族就以舟楫文化发达闻名。《太平寰宇记·泉州风俗》载:“泉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日游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结庐海畔,随时随徙,船式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破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乌船。”了乌船成了当时人们重要的海上交通用具。后南迁汉族与闽越族融合形成新的福建人,新闽人继承了闽越人的航海文化,加上汉人先进的制木技术,航海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因而福建成为中国海洋文化最发达区域之一,数千年来一直与海外世界保持密切的文化往来。
闽族人则以蛇为图腾。秦汉以前,闽越族多生活在深山峡谷和江河湖泊之间,长年与水打交道,是一个熟习水性、善操舟楫的民族。而毒蛇多繁殖于山野溪谷,对人们生存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在民智未开的闽人心中,蛇是一种颇具神秘色彩的动物。它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无足无翼而能窜突腾越,特别是一旦狂怒起来,不但能伤害弱小的人畜,而且能毒死甚至吞食凶猛的野兽。因此,闽越人对蛇有很大的恐惧感,认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因畏惧而产生崇拜心理。
福建泉州一带流行的
拍胸舞,就是古闽越人蛇图腾崇拜和傩舞的遗俗。拍胸舞者头戴草箍,在额前伸出一小段向前翘起,其状如盘于头顶上的一条蛇,而草箍末端的红绸条则恰好在蛇头中间露出,形似蛇之吐信。而在民间信仰中,这样的证据就更多了。如福建闽侯至今仍有洋里、青竹境和蕉府行宫3座供奉蛇王的宫庙,连江品石岩蛇王庙也供奉着蛇王“蟒天洞主”。此外,南平市樟湖坂镇的福庆堂,主祀“连”“萧”“张”三蛇王。在樟湖蛇神崇拜的习俗中,当地人每年七夕都要举行迎蛇赛会。闽越族的后裔疍民,至今仍然忠实地传承着上古祖先的崇蛇遗俗,除了作为祖先崇拜外,更将其视为水上保护神。
历史起源
闽族应是古代南蛮的一支。《周礼·夏官·职方氏》东汉郑玄注云:“闽,蛮之别也。”《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称:“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说明闽与蛮为同族种,二者系一音之转。《国语·郑语》记史伯曰:“闽,芈蛮矣。”则认为闽族是芈姓楚蛮的一支。又曰:“叔熊逃难于濮而蛮。”贾公彦于注疏中指出:“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七闽也。”认为闽、蛮同族,“本其是一”。战国时闽族与于越族融合后,遂为百越的一支。《汉书·地理志》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闽越分布福建地方;瓯越(东瓯)分布于浙江南部;南越在今广东等地。
闽越族群盖由若干族系组成。一是本土土著闽族,即商周以来的“七闽”部落或部落联盟,人口比例较大;二是南迁的越国王室宗族及其族众;三是部分入闽楚人。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闽侯县庄边山遗址发掘出土9座战国晚期至汉初墓葬,其形制及随葬品的仿青铜陶礼器、琉璃璧等都与长沙地区战国晚期楚墓出土的相当一致,推断其为楚人的家族墓葬,反映楚国移民进入闽越地区的历史。此外,可能还有少数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但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越国王室后裔。
闽越国
综述
闽越国图腾。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
长虫,就以虫为义,称为闽。
闽越位于今中国福建省,是
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
原住民部落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活的时间大致上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中国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国家,闽越王
无诸在
城村(今福建省
武夷山市南边的
兴田镇)所建的王城,也是当时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
背景介绍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期,那个由越王
勾践所恢复起来、位于今
浙江省
绍兴一带的越国,再一次遭到灭国之灾。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
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国遂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则徙居越迁山(今福建省
长乐县)。
两千多年前,福建还是远离中原黄河流域的偏远之地,毒蛇很多。人们敬畏蛇,把蛇当作是部落的
图腾。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把这里称为闽。
按照台湾学者吴守礼的考证:汉朝
许慎著作《
说文解字》时解释这个“闽”字为“东南越蛇种”。请看:“闽”字的构成,从“门”从“虫”;“门”是音符,“虫”是
义符。依我看,这义符“虫”,可能就是许慎解释做“蛇种”的由来,就是说许氏据字形而做的解释。如今我们似乎可以用
民俗学的眼光,把“闽”解释为:以
蛇纹的形状做“
图腾”(Totem)的部落,并不是“蛇”变“人”,这样比较合理。
失去家园的越人在福建北部定居下来后,与当地原住民逐渐融合成闽越人,建立了
闽越国。闽后来也就演变成福建省的简称。
地理与人口
闽越国辖境南界南海国北(今福建
九龙江一带),西达武夷山北至
东瓯国南。境内有泉山
闽中郡
公元前221年,秦在统一六国以后,派军队向福建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
区域设置了“
闽中郡”。当时
秦王朝认为闽中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于统治。因此,“闽中郡”虽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制却不相同,秦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来,只是废去闽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因此,秦只是名义上建立了闽中郡,实际上并未在闽中实施统治。但是,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部落人迁移到长江与
淮河之间﹔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各个不同部落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闽越原本的
土著文化和中原
华夏文化的互相交流。
闽越王城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各地人民纷纷响应。
无诸率闽越兵从闽中北上,响应中原的农民起义,打击秦政权。西元前206年,秦灭,
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再次北上中原,帮助
刘邦击败了
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西元前202年,因为无诸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
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
仙游一带正是属于其
势力范围内。也是在这一年,无诸开始在城村修建
闽越王城。
闽越王城占地48万平方米,有四个城门。东西城门之间是一条宽10米的大道,用
鹅卵石铺成。大道北面是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宫殿区,仅主殿就有900多平方米。当时的
闽越国是汉代时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国家,城村的王城也是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往后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闽越人民一方面保持了福建远古
百越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文化、艺术等,又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受到华夏文化某种程度的影响,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
无诸死后,子孙内讧叠起,频频挑起战争。曾经北征
东瓯,南击南越,百越诸民因此臣服,周边的
刘姓诸国均以财物珍宝讨好
闽越国,闽越国已成为
西汉王朝南方的一股强大势力。闽越王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发展到刻“武帝”玺,自立为帝,并发兵反汉。这时的西汉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他不能容忍各边远地区政权的日益强大。
汉武帝在击败北方
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汉王朝同时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争取了闽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贵族杀
余善后降汉。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大军将闽越举国迁往
江淮内地,闽越国的城池宫殿在战争中被焚毁。城村古城及其宫殿正是在西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所派遣的大军所毁。
古城遗迹
1958年,闽越古城遗迹正式被发现,并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城平面似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宽约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在已发掘的高湖坪,出土了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完整,底下还铺设了流畅的
排水系统。在城内外还发现了多处居住遗址和
冶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铁器、陶器、建筑材料和铜器。其中的陶器,无论是形制或
纹制,皆与中原的“汉式”陶器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
地方风格。
2000年,在
闽越王城遗址东南3公里处,又发现了一处古墓。2002年10月,研究人员开始了探索性的挖掘,经考察后,发现这是一处闽越王时期的贵族古墓。
君主列表
研究书目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
顺序排列;不收入书籍篇章和
期刊论文)
黄荣春,2002,闽越源流考略。
福州市: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沈孝辉,2002,闽越历史自然双星遗产‧
武夷山,赵勇等摄影。
台北县新店市:大地地理。
吴春明、林果,1998,
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杨琮,1998,闽越国文化。福州市:
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