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
福建省南平市代管县级市
建瓯市,福建省辖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总面积423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建瓯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市政府驻瓯宁街道瓯宁路68号。截至2023年末,建瓯市常住人口42.2万人。
历史沿革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划分侯官乡土地,设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县名)。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立南部都尉府。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设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属吴会稽郡南部都尉,管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今建宁部分)、将乐、昭武(今邵武)、绥安(今泰宁、建宁2县)、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同安、南安2县)10县,改都尉为太守。
晋惠帝(291~306年)时,建安郡属江州(今江西九江),管辖建安、东平、吴兴、建阳、将乐、邵武、延平(今南平)7县。
南朝宋高祖时,建安郡仍属江州。
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建安郡改属闽州(今福州),后改称丰州(今福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县,属泉州(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年),恢复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今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移治建安县,下辖建安、建阳、绥城、将乐、唐兴(今浦城)、闽县6县。武德七年(624年),邵武属建州,领县7。武德八年(625年),建阳并入建安、领县6。景云二年(711年),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建安郡,建安县属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建州,属福州都督府。建安县属建州。上元元年(760年),建州属福州节度。大历六年(771年),建州属福州都团练观察置使。中和四年(884年),因黄巢起义攻打建州,建州寓治建阳。景福二年(893年),建州刺史徐归范叛附王潮(即闽王王审知之兄)。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以建州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946年),陷建州,殷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建安县属忠义军管辖。
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平,恢复建州,建安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建州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年),建州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年),建州升为建宁军节度。建安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治平三年(1066年),划出建安、建阳、浦城3县部分地盘设置瓯宁县,与建安县同驻一城,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熙宁三年(1070年),撤销瓯宁县。元佑四年(1089年),划分建安西北12个里(建阳、浦城之地不再划入),设置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自此原建安县分为建安、瓯宁两县,县治同驻一城。建炎二年(1128年),州卒叶侬兵变,知州事方承移建阳。建炎四年(1130年),农民领袖范汝为在建州在洄源洞聚众起义,知州事刘子翼移治崇安。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至元初年(1264年),建宁府属江浙行中书省杭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取建宁。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建宁路,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路,属福州行中书省,置录事司。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为建宁路总管府。建安县、瓯宁县属总管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立建宁分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清自顺治三年(1646年),起沿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年),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属建安道管辖,道址设在南平。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只设省、县两级,建瓯改为县政府,直属省管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建瓯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建阳。
1949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一团解放建瓯县城,设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泽9县,专员公署设在建瓯。
1950年3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建阳专员公署并入南平专员公署,建瓯县改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
1970年,复设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建阳地区行署管辖。
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92年10月20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5月13日,建瓯解放,建瓯县划分为7个区,23个乡,2个镇。
1950年11月。增设城区,管辖芝山,符山、管葡、通济、南门、前街、东门、西大、豪栋9个街和进忠乡。
1952年,建瓯县改划为12个区(变大区为小区,变大乡为小乡),下辖4个镇,115个乡,10个街(增设解放街)。
1954年7月,又增设21个乡,除城区和第十二区未变动外,其余各区增设乡;9月,行政区划又调整为13个区、4个镇、141个乡、10个街。
1955年9月,撤销小松、玉山2区,将小松区管辖的东安乡划归东峰区管辖潮头、李园、上栏、小松、定高、穆墩、马汶7个乡划归丰乐区管辖。玉山区管辖的上房、后房2个乡划归东峰区管辖。中田乡划归迪口区管辖。玉山、榧村、汲溪、洽洋,岭口、敷锡6个乡刘归小桥区管辖。
1956年10月,撤销水吉县,将长头、大庙、溪头、台尾、黄凌、龙村、前岚、吴地、龙溪、梨坪、新村11个乡划归本县,与小松、李园、穆地3个乡成立小松区。改划为1个镇,8个区,110个乡(镇),10个街。
1958年8月,成立16个人民公社,67个生产大队,9个街居民委员会。
1960年,撤销水北、丰乐、龙村、玉山4个人民公社。
1961年初,建瓯县改划为21个人民公社。
1961年12月,又合并为16个人民公社。
1964年7月,房道、岚下人民公社划归建西县管辖,同年城关人民公社分设城关镇,9个街居民委员会合并成立4个办事处,全县划分为1个镇。13个人民公社。173个生产大队,4个办事处。
1975年,迪口公社增设大布林大队,房道公社所辖18个大队划归本县,全县共有1个镇,14个公社,192个生产大队,4个居民委员会。
1981年,东游公社增设盖林、胡墩、张屯3个大队。
1984年3月,撤社建乡,全县划分为9个乡,5个镇(芝山公杜并入芝城镇)。同年5月,经地区行署批准,社办16个农场、林场、毛竹场、良种场、榛子场为行政村一级建制,全县划分为5个镇,9个乡,223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2361个村(居)民小组,1236个自然村。
1986年,迪口乡增设占村村委会,水源乡增设横路村委会,玉山乡增设岭后村委会,吉阳镇撤销小夫、视头两个场,东游镇撤销张元、西场两个场、小松乡撤销上仰,滑厂2个厂,徐墩乡撤销大园场,房道乡撤销埂尾场,水源乡撤销大户场。
1992年底,全县共5个镇,9个乡,216个村民委员会,15个居民委员会,2394个村(居)民小组,1338个自然村。
2022年2月,建瓯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8个村、28个居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建瓯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芝山街道建安街道通济街道瓯宁街道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东游镇小桥镇玉山镇南雅镇迪口镇小松镇东峰镇川石乡顺阳乡水源乡龙村乡,共有218个村、28个居民委员会。市政府驻瓯宁街道瓯宁路6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建瓯市位于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之间,北邻建阳区,南接延平区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东西长96.5千米,南北宽76.6千米,全市土地面积4233平方千米(折635万亩,陆地占96.43%,水域占3.57%)。
地形地貌
建瓯市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环绕,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为主轴的河谷平原、丘陵与串珠状的山间盆谷,形成以水侵蚀为主的地貌。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东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镇房村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与盆谷占12.8%。市内有千米以上山峰91座,其中东南、北部有86座。
气候
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春季:2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温10~22℃,气候多变,时寒时暖,乍晴乍雨,多低温阴雨,少日照,清明前后,常出现倒春寒、冰雹天气。
夏季:5月中旬至10月初,气温22℃以上,初夏潮湿,多梅雨、暴雨,中、后期酷热,多台风、雷阵雨,易旱。
秋季:10月初至11月底,气温10~22℃,天气凉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气。
冬季: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7~9℃,天气寒冷干燥,多雾,多西北风,常出现霜冻、冰、雪天气。
水文
建瓯市河流主要属闽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状水系,发育全面,流向多为东北~西南,多年平均水位90.91米,大河利用落差3.5~18米,小溪102~420米。境内有5千米以上河流131条,总长1569.2千米;10千米以上51条,总长1079千米。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26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15条;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境内河流长161.6千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建瓯市已发现的矿区、矿点和矿化点共有76处22种,其中金属矿产13种,非金属矿产11种。
生物资源
建瓯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全市植被有6个型组,即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灌草丛;9个型,即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阔叶灌;16个群系组,73个群系和205个群丛
建瓯市维管束植物有177科442属1416种,其中蕨类植物32科37属121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2种;被子植物137科390属1292种。常见的有杉科松科壳斗科禾本科豆科等2l科。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甜槠毛竹五节芒等70多种。古珍稀树种有银杏鹅掌楸水松香榧三尖杉沉水樟刨花楠花榈木红豆杉榉树、楠木、红花油茶观光木、莫氏玉兰等14种。大宗经济树有油茶、油桐树、棕榈锥栗等14种。
建瓯市野生动物有28目87科330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金猫黄腹角雉;属二级保护的有毛冠鹿、髭羚、大灵猫、麝、小灵猫穿山甲水獭猕猴白鹇鸳鸯、褐林鹗、蟒蛇黑熊。动物的分布随种类、地点不同而异,繁殖力强的动物主要分布于原始森林少、人们活动频繁的地带;繁殖力差的珍稀动物多分布于人烟稀少的深山原始阔叶混交林中。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19年末,建瓯市常住人口45.5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8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2.5%。公安户籍164695户,人口549100人,下降6.7‰。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建瓯市常住人口为434451人。
截至2023年末,建瓯市常住人口4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1万人,乡村人口19.1万人,城镇化率54.7%。公安户籍168063户,人口534125人,下降8.2‰。从性别结构看,男277117人,女257008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7.82(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2682人,出生率5.0‰,死亡人口3822人,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2.2‰。从年龄构成看,15周岁及以下人口85891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327952人(16-17岁14240人,18-34岁93870人,35-59岁219842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1.4%,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20282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176966人,乡村人口357159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1%。
民族构成
建瓯市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2019年,建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72亿元,增长6.2%。
2020年,建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29亿元,下降4.0%。
2022年,建瓯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3.01亿元,增长2.4%。
2023年,建瓯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2.07亿元,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8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05.15亿元,增长8.0%(工业增加值76.90亿元,增长5.8%;建筑业增加值28.29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3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9.9%:33.3%:46.9%调整为20.2%:33.7%:46.2%,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3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5.1%、51.2%和33.8%,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2023年,建瓯市公共财政总收入17.53亿元,增长17.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30亿元,增长9.8%。财政总支出382387万元,增长5.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民间投资增长7.1%)。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0.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下降60.2%;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6.6%。
2023年,建瓯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43元,增长6.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39元,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47元,增长8.2%。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26元,增长7.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88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218元,增长7.5%。年末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256081万元,增长14.1%。
第一产业
2023年,建瓯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7.42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54.0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33.02亿元,增长5.5%;牧业产值13.81亿元,增长3.7%;渔业产值2.39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16亿元,增长4.5%。
2023年,建瓯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0748亩,比上年增加7336亩,增长0.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2579亩,比上年减少301亩,下降0.1%。粮食总产量211719吨,比上年减少224吨,下降0.1%;蔬菜、烟叶、油料、药材等非粮作物播种面积278169亩,增加7637亩,增长2.8%。油料产量1266吨,增长3.8%;甘蔗产量17842吨,增长4.8%;烟叶产量1334吨,增长0.4%;蔬菜产量365954吨,增长5.1%;食用菌产量10898吨(鲜品731吨、干品10167吨),增长3.9%;水果产量234504吨,增长4.1%;茶叶产量20619吨,增长5.6%。
2023年,建瓯市未成林抚育作业面积9.09万亩,下降8.6%,未成林抚育实际面积5.03万亩,下降12.5%,成林抚育面积10.06万亩,增长41.7%。完成木材产量58.98万立方米,下降7.3%,其中,商品木材产量32.44万立方米,下降12.7%;竹材(毛竹和篙竹)总产量5691万根,增长7.0%,其中,毛竹4815万根,增长7.0%。
2023年,建瓯市肉蛋奶总产量54581吨,增长3.4%。肉类总产量31363吨,增长5.1%。其中,猪肉17425吨,增长4.0%,牛肉41吨,增长17.8%,禽肉产量13573吨,增长6.3%,羊肉272吨,增长1.8%。禽蛋产量10160吨,增长10.4%,牛奶产量13058吨,下降4.9%。奶牛存栏2846头,增长0.7%;生猪出栏216415头,增长4.7%,存栏133963头,下降14.5%;山羊出栏18245只,增长4.0%,存栏13689只,增长3.3%;兔出栏44217只,增长58.9%,存栏13201只,增长2.7%;家禽出栏11063240只,增长5.9%,存栏2514581只,增长5.0%。
2023年,建瓯市水产养殖面积17325亩(其中,池塘8850亩、水库7935亩),与上年持平;水产品总产量14461吨,增长3.2%。
第二产业
2023年,建瓯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6.90亿元,增长5.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现价、下同)增长15.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主要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1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增长48.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7.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增长18.5%,重工业产值增长8.4%;分产业看,竹木产业产值增长4.7%,机械轻工化工产业产值增长57.3%,食品产业产值增长15.6%,水电产业产值增长4.8%。
2023年,建瓯市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8.3%,产销率100.25%,比上年提高7.05个百分点。实现税金总额增长24.6%;营业利润总额增长442.3%;亏损企业26家,比上年减少3家,亏损总额下降81.4%。
2023年,建瓯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29亿元,增长14.6%。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共103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6家;二级资质企业8家。资质内建筑业实现总产值28.62亿元,增长19.3%。
第三产业
2023年,建瓯市邮政业务总量1.16亿元,增长13.0%。电信业务收入34227万元,下降1.0%。城乡固定电话3.25万户,下降2.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7.2万户,下降0.2%。
2023年,建瓯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5.34亿元,增长7.2%。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52亿元,增长4.8%,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和大个体完成零售额14.01亿元,增长6.7%;三油和苏宁完成零售额5.50亿元,增长0.1%;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5.82亿元,增长7.6%。
2023年,建瓯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4.03亿元,增长4.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3.3%;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1.35亿元,增长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03亿元,增长12.7%;金融业增加值18.69亿元,增长11.6%;房地产业增加值23.03亿元,下降2.5%;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6.78亿元,下降1.0%;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3.11亿元,增长3.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5208万元,下降9.0%。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3666万元,下降22.8%。
截至2023年末,建瓯市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383.04亿元,增长15.1%;各项贷款余额232.87亿元,增长14.6%。全年保险业务保费收入31696万元,增长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99万元,增长4.1%;人身险保费收入21698万元,增长8.9%。
交通运输
建瓯市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京台高速公路G3)、长深高速公路G25)、合福高铁峰福铁路衢宁铁路、国道205线、237线和528线贯穿而过。合福高铁于2015年6月28日建成通车,在我市设建瓯西站。京台高速公路建瓯至闽侯段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除建瓯互通口外,建瓯市有吉阳(徐墩)、南雅、川石、东游、东峰、小桥、迪口等7个乡镇设有高速互通口。衢宁铁路建成通车,在建瓯市水源乡设立客货两用的建瓯东站
截至2023年末,建瓯市境内公路里程2536.51千米,其中:国道公路250.05千米、省道34.75千米、县乡公路2251.71千米。完成道路“白改黑”,建州大桥(三江口大桥)钢拱合龙,政和门大桥(水南二桥)竣工通车。
截至2023年末,建瓯市机动车拥有量133894辆(不含拖拉机),其中:载货汽车12673辆,载客汽车40341辆,两轮摩托车70334辆。全社会公路货物运输量2245.56万吨,货运周转量552660.25万吨千米。全年旅客运输量109.56万人,客运周转量6224.88万人千米。
政治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建瓯市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获省科技厅资助资金345万元;南平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获南平市级资助资金130万元。
教育事业
2023年,建瓯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建瓯四中等5所学校投入使用,城区七年级招生数首次超过乡镇;城区集团化办学改革、智慧教育项目扎实推进,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数量升至南平首位;开通农村学校周末班车线路22条,入选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改基地县。
截至2023年末,建瓯市有普通中学24所,教职工2073人,在校学生26138人,比上年减少1253人。小学115所(完小52所,初小63所),教职工2115人,在校学生30840人,比上年减少68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0%。幼儿园73所,教职工958人,幼儿在园人数10349人,比上年减少2104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建瓯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344个,其中,医院21个,村卫生所237个。年末共有医疗机构床位数2577张,其中,医院床位数2251张。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771人,其中:执业医师760人,执业助理医师217人,注册护士1227人。健康医疗水平持续提升,组建“4+N”全民健康网格服务团队111支,成立省级“名医工作室”,与省肿瘤医院、省附一医院合作办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养结合项目投入使用,建州新区医院等项目有序推进,市立医院入选全国“千县工程”综合能力提升医院,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文化事业
2023年,建瓯市完成五经博士府、朱文公祠主体修复。开展“建州文化宣传年”活动,征集朱子文化遗存35项,朱子系列故事等15个项目列入南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办“千年建州·中秋国庆嘉年华”活动,举办第三届中国(建瓯)美食文化旅游节,“建州笋宴”“建州朱府家宴”入选地标美食名宴。迪口霞溪村、吉阳巧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体育事业
2023年,建瓯市承办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全国桨板公开赛(建瓯站)等重大赛事。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建瓯市新增城镇就业1562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256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803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65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4906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93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329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3673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7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329人,全年城乡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086.02万元。城市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0人,农村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10人,全年发放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1930.95万元。临时救助人数2493人,救助金额539万元。
历史文化
朱子祭祀典礼
朱子祭祀典礼始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明景泰六年(1455年),上升为国家行为。建瓯是朱熹少年生活地,更是朱子后人繁衍生息地。建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一直致力于朱子文化品牌发展,全力推动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等五大工程。现保留着艮泉井,徽国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等朱子遗存。
建瓯方言
建瓯早在东汉建安初年(196年左右)就已建县——当时叫建安县,唐时称建州。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设建宁府(治所在建瓯),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松溪、政和、浦城等县,使建瓯成为闽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人们的交往、迁移和战事影响,形成以建瓯话为代表的、不同于闽东闽南方言闽北方言。旧建宁府属除浦城县部分的乡镇外,其余各县、以及顺昌南平邻接建瓯的一些乡镇,都说闽北方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大约在200万左右。宋治平三年(1066年),析建安县西北境置瓯宁县。建安县辖东溪(松溪)及建溪两岸各乡里,瓯宁县辖西溪(崇阳溪)及南浦溪两岸各乡里。民国二年(1913年)裁撤府制,并建安、瓯宁2县为建瓯县。1990年,建瓯属南平行署管辖,全县辖5镇9乡——芝城镇东峰镇东游镇、南雅镇、吉阳镇川石乡水源乡、小桥乡、玉山乡、迪口乡、徐墩乡、房道乡、小松乡、龙村乡,县政府驻在芝城镇(城关)。建瓯方言以芝城镇(城关)话为代表,城关话在全县都能通行。但由于长期建安、瓯宁2县并立,加上东、西溪流的自然阳隔,形成了建瓯方言的内部差异。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秋,建瓯印行《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简称《建州八音》或《八音》。由福清人林端材模仿神州方言字书《戚林八音》的体例,结合建瓯方言的实际编成。其中定有15个声母、34个韵母、7个声调。根据1984年的实际记录,建瓯方言有15个声母、34个韵母、6个声调。
建瓯方言保留了丰富的异读现象,主要表现在3方面:即由于书面语与口语不同而形成的为文白异读;由于词性不同出现的词性异读;由于新学兴起,或是受普通话影响改变了字的本来读音的新旧派异读。
风景名胜
建瓯文庙,原为“建宁府文庙”,位于福建省南平建瓯城内东北隅,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其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年),历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存建宁府文庙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五年(1879年)落成。文庙是由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两庑、拜台、大成殿组成的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这些建筑均仿山东曲阜孔庙的建制,分三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长达110.9米的中轴线上。庙的周围筑有高墙,配以门坊,黄瓦红垣,金碧辉煌。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东岳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庙坐北朝南,占地40余亩,殿宇重叠,气象壮观。庙内有天王殿、前殿、圣帝殿、后殿等建筑群外,庙外还有孟婆亭、奈何桥等建筑。庙后的白鹤山有松树几万株,形成一片风景林,俗称“东岳庙林”。庙前曾有百年樟木、楠木上千株,棵棵苍劲挺拔,绿叶蔽天。东岳庙的建筑群,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古朴宏大,工艺精巧,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其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全省少有。
光孝禅寺位于建瓯市城南,离市区约1千米,原名“报恩广孝寺”。占地约40亩。据《南山略纪》清释非刚撰,叙:光孝古刹,规模宏敞,千载沧桑,几度兴衰。按旧志,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比泉州开元寺早百余年,比鼓山涌泉寺早三百余年。光孝寺唐朝时名“龙兴”,宋朝名“景徳”、“天宁万寿”,至绍兴改赐“光孝”至今。寺内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殿、斋堂、地藏殿等建筑。
建瓯市现存通仙门、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广德门5处古城墙(城门、城楼)均为明、清遗物。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通仙门。1982年5月,建瓯县人民政府将5处古城墙(城门、城楼)遗址第一批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通仙门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产美食
建瓯光饼,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光饼。经历500多年的演变,传统品种有光饼、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种。市场上常见的有光饼、光肉饼、芝麻肉饼等3种。主要原料是面粉,加入适量楠草碱水)和盐水,待面发透后,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捶研成饼坯,直径约6~8公分,中心打一个川(洞),俗称“只钱打只川”,意指一块光饼只卖一只铜钱。然后将饼坯贴在炉壁上,用炭火培熟。
建瓯人对豆浆粉情有独钟,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豆浆粉是百吃不厌的。
豆浆粉风味独特,在于选料、制作方面很是考究。米粉是当天制作的“生粉”,粉条粗细要适中,制作豆浆要选上好的豆子,浸透磨细。开水冲浆,滤去豆渣,下锅煮沸。豆浆的浓淡最紧要,水多味淡,便失去了甘甜和清香。先烫米粉,再冲豆浆,后加调料。粉条要烫透,豆浆要热够。这些都是疏漏不得的。
建瓯板鸭系建瓯传统特色产品,年产达300多万只,是闽北老字号板鸭,素有“八闽佳肴”之美称。由于其制作精细、食用方便、风味独特,早在宋孝宗赵昚时,建瓯已有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在建安(今建瓯)称建王,因对建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瓯板鸭又被中国食品总公司收入《家禽与传统禽制品》一书,与江苏南京板鸭、四川建昌板鸭、江西南安板鸭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板鸭”。
以鲜镜头笋烹制的锅底是建瓯风味的第一名菜。
锅底也称抄底,选用鲜冬笋为主料,佐以五花肉龙口粉丝、金针菜、发紫菜等。
制作:冬笋去头剥净剖开入锅燋熟,捞起切成细丝,再入锅文火焖成棕黄色。五花肉切成箸头粗细的小条,粉丝、金针、紫菜等水发待用。
烹调:五花肉入油锅炒熟,以肉条透明为度,再入笋丝加味煸透,后入粉丝、金针菜翻炒,加少许食糖等调味薄粉勾芡起锅,装缸碗,再撒些发紫菜,染红的蛋丝,葱花。
特点:色泽鲜黄,配以紫菜。红蛋丝、葱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鲜,口感清脆,配以粉丝软滑爽口。
纳底是福建建瓯的一种小吃,其做法是:每碗(大碗头)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块(如黄豆一般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搅拌均匀(每颗直径约1.5公分)。水烧开把肉拉搓碎放下,煮熟捞起放下冷水里浸泡。起油锅放下葱头熬出香味,加些白菜丝、冬笋、酱油、盐下锅炒一会,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适量水煮开,地瓜粉加适量水调匀拌下,煮成糊状,起锅前用个鸡蛋调匀渗入,另加些胡椒粉黄酒、味精、麻油等调料即可。
用干浆粿与(猪)大肠同蒸故名大肠粿
制作工艺:磨米浆,沥干,取干浆搓压成小圆粿片,入饭甑与大肠一道加调味、桂叶同蒸熟。食用时挟出粿片装碗,取大肠剪成筒状,加调味食用。
风味特色:粿片软而韧,味香鲜,油而不腻,大肠鲜脆而无腥臭。
以“烂粿‘包笋丝、萝卜丝春菜等,故名曰粿包
制作工艺:先扳好烂粿,稍冷却取烂粿包熟笋丝、萝卜丝或春菜,再蒸。今市上小食担出售的粿包多是包萝卜丝,煎在鏖上。
风味特色:皮烂面滑,馅鲜脆可口。
衍生小吃:用粳米粿包芝麻末叫作“甜粿包”,用粳米粿包笋丝的叫作“咸粿包”。
名称由来:芋饺也称“枷鞑仔”“嘎拉泽”,发源于福建省建瓯主要并盛行于建瓯北部乡镇,主要是东游、水源、川石等地。据说是蒙元时代,水北(今称水源)一带人民抗元斗争,兵败转入山中。义军缺粮,挖蕨根洗粉,配芋泥,捏成夹鞑煮食。另一说是当时民间称蒙元为鞑子,百姓受其统治压榨,皆欲吞食之而后快,故吃夹鞑子意指吃掉鞑子也。
制作工艺:今制夹鞑子有无馅和有馅两种。选取红芽芋煮烂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极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适量再揉成面团待用。取猪腿肉如扁食馅的作法制成肉酱,加盐水、碱调匀入平底盘,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锅煮熟。食用时起好高汤,加味精、红酒等调料,滴麻油,撒上葱花即可。
风味特色:煮熟后晶莹透亮其状如玉亦作“玉饺”,其皮滑嫩有韧性。
著名人物
建瓯名人辈出,人才荟萃。历史上出了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1位侯王,为中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有“千名进士县,六大状元乡”之称。五代的练氏夫人被誉为“芝城之母”;宋代理学朱熹少年成长于建瓯;宋代重臣郑钰、明代宰相杨荣、中国十大史学家袁枢、外交家徐兢、文学家吴激、音韵学家吴棫吏部尚书李默、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
练宇祯,又名练来,号彦本,宋朝建安(今建瓯)人,练表鹏胞兄,练干誉子,累试礼部不利,闭门著书,有《大易发微》、《二礼释疑》、《采野遗民集》。
练潜夫,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著名明朝官吏。明神宗熙宁间年间为祁阳令。曾作《笑岘亭记》。
练仪甫,建安县志记载(今建瓯),宋熙宁九年登进士第
练诗传,字文开,建安(今建瓯)人,登宋开元(1205年)年乙丑进士。任江南淮安府教授,调理山东直隶临淸节判,敕授文林郎,才名当时。
荣誉称号
2019年3月,建瓯市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12月3日,建瓯市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司法厅评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
2020年1月,建瓯市入选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排名92。
2020年2月,建瓯市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1年1月18日,建瓯市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4月,建瓯市入选2018年—2020年度福建省级文明县城城市。
2021年9月8日,建瓯市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建瓯市入选福建省卫生城市拟命名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4 15:1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