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首次出现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魏国
司马师执政时,任命
山涛为
尚书吏部郎,
西晋建立后,改任吏部尚书,主要负责低级官员的选拔。
十六国至南北朝时,吏部尚书的权利逐渐变大,至隋朝时,成为
六部尚书之一,后世也开始沿袭这个制度。因朝代不同,品级大小在一品与三品之间浮动。
吏部下设
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
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
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
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
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
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
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沈约《
宋书》云:初,晋世散骑
常侍选望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材散,用人益轻,宋孝武欲重其选,待吏部尚书任重,遂分吏部置三人,以轻其任。
蔡兴宗谓人曰:“选曹要重。”常侍闻谈,改之名而不以实。虽主意以为轻重,人心岂有变。自汉及魏,授此职者,或云吏部尚书,若授诸曹尚书,直云尚书。汉、魏、晋世,若授吏部者,即云以某为吏部尚书;若授他曹,云某为尚书。至晋、宋、齐已后,始云某授工部、刑部、五兵、
度支等尚书耳。故历代职官之书,皆别纪
吏部尚书,不与诸曹同。
满:阿思哈;明安达礼;马希纳;对喀纳;明珠;吴达礼;介山;伊桑阿;达哈他;科尔坤;廖旦;
阿兰泰;鄂尔多;
苏赫;
库勒纳;席尔达;
敦拜;
温达;
马尔汉;
富宁安;
隆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