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1019年-1083年),
高丽王朝第十一任
君主(1046年─1083年在位),初名绪,字烛幽,死后
庙号文宗,
谥号刚正明戴章圣仁孝大王,葬于景陵。
王徽是
高丽显宗的第三子,母为
元惠王后金氏,天禧三年(1019年)十二月初一出生于
高丽开京。太平二年(1022年),被封为乐浪君。太平十三年(1033年),被任命为内史令。重熙十五年(1046年)五月十八日,
高丽靖宗病死,王徽奉遗诏继位于柩前。重熙十六年(1047年)九月十一日,他被
辽兴宗所遣使臣宋璘册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国、
高丽国王,食邑七千户、食实封一千户,兼赐“匡时致理竭节功臣”号。
辽道宗即位后,先后于清宁元年(1055年)、清宁三年(1057年)、咸雍元年(1065年)三次加封王徽,累进为匡时致理竭节资忠奉上守正保义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食邑二万三千户、食实封二千三百户。
王徽在位年间,治国有方,
高丽王朝政治较为清明,经济高度繁荣,处于太平盛世的局面。王徽还大兴文治,任内
佛教、
儒学、美术、工艺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首先是
佛教在高丽全国大盛,不论是地方或中央都有参与发经及讲课的活动。王徽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修建了
兴王寺,显宗以来持续了七十年之久的《
大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刻版工作也在王徽在位年间完成。咸雍三年(1067年),信奉
佛教的王子王煦(
义天)在兴王寺出家为僧,受封大觉国师,此后王煦又刻《续藏经》四千余卷。其次,
儒学也有发展,私学兴起。王徽在位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儒臣
崔冲,被誉为“海东
孔子”。王徽不仅崇尚佛法,也提倡
儒学,曾亲临国子监并对
孔子行
再拜之礼。
另一方面,王徽提拔外戚
李子渊,纳其三个女儿为妃,虽然给他生了十三个儿子,一改族内婚导致的子嗣稀少的状态,但也埋下了高丽后来动乱(
李资义、
李资谦之乱)的隐患。
王徽在位年间,还积极发展对宋关系。早在清宁四年(1058年),王徽便下令在
耽罗、灵岩等地采伐木材,准备造大船,以便恢复与
宋朝的关系,但朝臣因顾忌
宗主国契丹而反对,故不得已作罢。后来
宋朝商人黄慎奉发运使
罗拯之命,于咸雍四年(1068年)和咸雍六年(1070年)两度来
高丽,拜见王徽,试图恢复丽宋关系。王徽大喜,遂顺水推舟,于咸雍七年(1071年)派遣民官侍郎金悌从
登州入贡
宋朝,恢复了中断40年之久的丽宋关系。金悌此次入贡宋朝,向宋朝进奉了大量财物,宋神宗也因此下了五道敕令称赞高丽。
此后,王徽四次遣使入宋,
宋神宗也在大康四年(1078年)派
安焘、
陈睦访问高丽,宋使回国前,文宗向宋使赠送了大量礼物,多得连船都装不下,于是安焘等人就请求把礼物换成银子,文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由于换的银子太多,使得很多高丽人都对宋使有怨言。翌年又应高丽请求派王舜封等来赐药材,并在文宗死后专门派杨景略、
钱勰等来祭奠、吊慰。高丽联络宋朝主要是出于制衡辽朝和吸收宋朝经济、文化的需求,而宋朝厚待高丽则出于“联丽制辽”的目的,预备在将来攻辽时取得高丽配合。在此期间,还有多达15名的宋朝人入仕高丽,文宗时的
高丽也获得了“小中华”的美称。
王徽晚年罹患风疾,曾请医于宋朝和日本。宋朝派医官邢慥等人给王徽治病,日本则拒绝,并指责高丽使用“圣旨”字样的不当。尽管如此,王徽还是大康九年(1083年)七月十八日病逝于
开京重光殿,死后
庙号文宗,
谥号仁孝(后加谥为刚正明戴章圣仁孝大王)。太子王勋继位,是为
高丽顺宗。
文宗一般被视为
高丽王朝的一代英主,高丽在他的统治下进入了自太祖王建开国以来最繁荣强盛的时期。
高丽仁宗朝的大臣
林完曾谓:“至如文宗之遗风余烈,距今未远,时或闻先生长者之言,不觉泪下沾襟。观其躬行节俭,进用贤才,名器不假于
匪人,威权不移于近昵。虽
戚里之亲,而无功者不妄赏;左右之爱,而有罪者必加罚。
宦官、
给事择其谨慎少壮者,不过十数辈,以备洒扫。属内侍,必选其功劳才能者,不过二十余人。所司庶官,各竭其能,
冗官省而事简,费用节而国富,故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家给人足,时号太平,此我朝贤圣之君也。”
朝鲜王朝大臣
郑麟趾等编修的《
高丽史》评价文宗说:“王幼聪哲,及长,好学善射,志略宏远,宽仁容众,凡所听断,不复遗忘。”
宋使
徐兢评价文宗“忠顺循理,知尊中国,馆待使华,礼意勤厚,至遇贾人,亦有体貌,治尚仁恕,享国久长宜矣”。《宋史》评价文宗“治尚仁恕,为
东夷良主”。
韩国当代史学界总结文宗时代“在位37年中大力整备文物制度,通常认为这一时期是
高丽的黄金期。从
佛教、
儒教到美术、工艺等全方位的文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是在继承
新罗文化的同时吸收
宋朝文化,才使
高丽文化的创造性形成成为可能的事。”
叶梦得的《
石林燕语》和
庞元英的《
文昌杂录》均载此诗,文字略有不同,前者称是王徽所派高丽使臣对
馆伴张诚一说的,后者说是王徽写给宋朝船工傅旋,然后由福建路转运使张徽上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