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
王权或
皇权社会、
最高统治者的
称谓。(王衍钊定义)。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后,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作为术语,多与君主制、封建制度相联系。在
封建时代,君主多实行君位世袭制,在任期上实行王位终身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出现的分封制,即由共主分封土地、封赐爵位,共主和被赐封的人都被称为君主。
称谓
不同国家,君主的称谓、不同:
1.中国君主
周王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故自称“天子”,后来,用作对皇帝的
敬称。
儒释道三家都鼓吹“
君权神授”,
天公玉帝是
上天的
主宰,对应到凡间,天子统治黎民百姓。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
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其父的遗产,因此
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一般认为,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儒经《
尚书》中说,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乃是天的长子或嗣子,即后世所说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国家的王储。因此,原则上说,许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资格,只要有德行。儒学把《
尚书》作为自己的经,也就对《尚书》的说法坚信不移。中国历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数众多,儒经为他们提供了理论根据。
(2)皇帝
中国和西欧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中国皇帝称号始于
秦始皇,而西欧最早采用这一称号的是
罗马帝国的
戴克里先,往往含有“将军”、“
统帅”的意思,一般只有统治范围辽阔的君主才有资格叫。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
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
三皇五帝”。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
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其它强大帝国的国君的翻译。
在中国曾经是最高一等的封爵,在中世纪的西方是在自己领有的王国内部仅次于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最高统治者称号,多为立宪
君主国的国家元首,在位而不统治。
(4)诸侯王
中国学者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
封地(诸侯)的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叫藩王。
(5)王
在
秦始皇以前是国君的称号,自汉朝起成为第一级封爵,分为
亲王(有时是国王)和郡王两等,大多封给宗室皇亲。
中文对君主和王的合称,和“帝王”是同义词,一般用以总称称号不同的各类君主。
(7)天王
①周
天子。商周时、天子称王,春秋时,楚、吴诸国国君亦相继称王,遂尊称周王为天王。
《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
(8)霸王
①
西楚霸王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称
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
下相(今江苏省
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
楚怀王熊心封为
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
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
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
楚汉战争中被
汉高祖刘邦所败,在
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被称为最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隋河东汾阴(今山西
万荣西)人。其父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大业十三年(617年)与其子仁杲(gāo)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年号
秦兴。据
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甘肃天水)。
摄政王(prince regent),即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2.东亚、南亚
(1)大君
(2)大王
大和国(倭)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治天下大王)。故中国南朝的正史中称五位遣使朝贡的倭国君主为倭王,史称
倭五王(赞、珍、济、兴、武)。
(3)天皇
“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名号,出现在远古中国。先是在
三皇五帝时代,后来在唐代,都曾有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皇”。“天”来自“盖天论”,为“三才”之首;“皇”的意思是王者头戴白色大羽冠。
天皇作为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源于中国道教。道教出于史官,故“天皇”并非道教神仙体系中的虚拟仙号,而是出于史书。天皇是
日本国君主的称号,日本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徵。
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
尊号。
3.西亚、北非
(1)沙阿
沙阿是波斯语古代君主头衔شاه(英语Shah)的汉译名。“沙阿”在中文文献中又简称为“沙”,如“花剌子模沙”等。波斯语的头衔“沙阿”在历史上为波斯语民族和很多非波斯语民族所使用。
“沙阿”是古代
伊朗高原诸民族的君主头衔,古代波斯人为伊朗高原诸民族的一支,他们缔造的地跨三洲的
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语中另一个相关的词kshathra 来源于kshathrapavan,字面上是行省守护者的意思,是波斯帝国行省总督的名号。后来这个词汇通过希腊语和拉丁语而为西方语言所吸收,例如英语中的satrap ,意为省长或总督,带有一点贬义。
(2)万王之王
相当于皇帝而高于国王的称号,以全球而言首见于波斯居鲁士二世的万王之王,这其实是救世主的称呼,后来变成对
波斯帝国君主的尊称。
埃塞俄比亚也有“
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但埃塞俄比亚大部分朝代,因为邻近的国家和部落多不是基督徒,所以一般信仰基督教并以其为国教的该国,较少有封立外国君主的行为,国王变成类似亲王的贵族头衔。
(3)法老
法老是
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
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4)酋长
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酋长制度在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广大地区比较普遍,尤其盛行在广大偏远、落后的地区。据考察,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非洲在从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渐过度时,大大小小的酋长土邦和酋长制度便慢慢在氏族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无论是过去和今天,酋长制度在非洲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
埃米尔”和“谢赫”两类,不少阿拉伯
酋长国的前身就是部落,所以酋长国其实就是部落国家化的产物。
(5)哈里发
哈里发(Khalifah)
伊斯兰教职称谓。
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理人”或“继位人”。《古兰经》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
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后该词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逝世后继任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领袖的人,伊斯兰教初期执政的四大哈里发即属此范围。其后又为伍麦叶、
阿拔斯等王朝的统治者所袭用。
(6)苏丹
有的也译成“素丹”,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起始于
奥斯曼土耳其,后被其他回教国君主广泛采用。阿拉伯文sultan的音译。一译“素丹”,旧译“算端”,“
速檀”,原意为“力量”或”
权柄“。迦色尼王朝统治者
马哈穆德(998-1030在位)被称为
苏丹,是用作国家统治者之始。以后的
哈里发常将此头衔授予帝国辖内的各地君主。十一世纪被
伊斯兰国家统治者广泛使用。
十三世纪末,
土耳其人建立奥斯曼帝国,其统治者亦称苏丹。
(7)埃米尔
埃米尔(أمير,Emir、Amir),阿拉伯语音译。其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
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原为阿拉伯
统帅的称谓,现为某些君主
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其意义比较笼统和广泛:从其军事统帅意译为总督;亦从其功能意译为国王、酋长、头人、头目、首领、长官等;亦见有人以其作为贵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译为亲王、大公等等。
(8)贝伊
奥斯曼帝国时对统治者的称谓。亦译“贝格”、“巴依”、“
伯克”。系突厥语音译,意为“首领”、“头目”、“统治者”、“官吏”、“老爷”、“先生”等。在奥斯曼帝国时,此词先是对贵族或旁系王子的尊称,次于汗或帕夏,一般置于名前;后泛指各省区执政者。1705年
突尼斯王朝的统治者称贝伊。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明令将“贝伊”改为巴依(Bay),置于名后为一般尊称,相当于“先生”Jo中国新疆
维吾尔族穆斯林称为“伯克”,泛指官吏或统治者;对一些封建主或宗教上层人士有时也称“巴依”或“巴依老爷”。
(9)帕夏
伊斯兰教国家高级官吏称谓。又译“巴夏”、“帕沙”。系
突厥语音译,一说源自
波斯语Padshah。
其义与阿拉伯语“埃米尔”略同。13世纪
塞尔柱王朝首先使用这一称号。
奥斯曼帝国时,为苏丹授予军事最高
统帅的称号,后用于称呼帝国高级文武官员。只属个人,不世袭。奥斯曼帝国在统治埃及、伊拉克等地时,将委派为该省区的总督也称“帕夏”。如派往埃及的总督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此该称号一般置于名后。另外,一些重要官员也用这一称号,只是前面还要加上不同的前缀,例如海军上将为卡普丹帕夏,卡普丹就非人名,而是海军上将这一帕夏的前缀专称。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宣布废除此称,后埃及、伊拉克也相继停止使用。约旦等国仍继续使用,其义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人的尊称,无特定职位。
(10)赫迪夫
赫迪夫或译赫底威(英语:Khedive、阿拉伯语:خديوي,衍生自
波斯语勋爵,等同于欧洲的
总督)这一称号首先被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采用(非官方承认),穆罕默德·阿里
帕夏来自
奥斯曼帝国治下的
卡瓦拉,位于当今的希腊境内,有
阿尔巴尼亚人及
土耳其人的血统,担任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和
苏丹瓦利(统治长官)。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自称为赫迪夫(土耳其语:Hıdiv)后,奥斯曼帝国在1867年正式承认,后来被伊斯迈尔帕夏及其王朝的继承人沿用,直至1914年。
这名号由埃及和苏丹的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所采用,1867年英语首次出现赫迪夫一词,由法语khédive而来,法语khédive则由土耳其语hıdiv而来,最后可追溯至波斯语khidiw,是khuda的衍生词,意指“君主”,来自古波斯语khvadata,“主人”。
(11)瓦利
瓦利(阿拉伯语:والٍ)是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所用的称号,指政区的统治者。仍有一些穆斯林国家使用。
在
阿尔及利亚,瓦利是国家48个省份的行政首长,由总统委任。
在伊朗,瓦利一词是指一地的统治者或首领。
瓦利是奥斯曼帝国最常见的一类统治者,通常都是帕夏,管治各省政务。
在
阿曼,当她还统治
肯尼亚的
蒙巴萨时,会委任一名瓦利负责管治,该职位现时时称为里瓦利。
自1997年摩洛哥地区改革以后,瓦利是摩洛哥十六个地区当中其中一个地区的统治者。
(12)伊玛目
伊玛目,系阿拉伯语单词['D%E'E ]的汉语音译,波斯语音译为['E'E ],英语音译为[Imam],是对领导者的尊称。在当代,含义为领袖、表率、率领者、楷模、祈祷主持,可以理解为法学权威,此词汇的阿拉伯语原词在阿拉伯世界很少使用,但是波斯语、汉语词汇比较多见,各自的具体含义区别很大。
4.欧洲
(1)巴塞勒斯
古雅典九大执政官之一。掌管神职,实际上是个高威望、无权利的名义执政官。
在原始社会末期,雅典所在的
阿提卡共4部落,这些部落的军事总指挥叫做巴塞勒斯。但是后来,随着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分化,巴塞勒斯的欲望极度膨胀,除
统帅军队外,还兼任祭司和法官等职务,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久而久之产生了一个问题:他的权势过大,足以左右部落联盟的局势和氏族的命运;他淫逸柔弱,不能领兵打仗、捍卫部族的利益。这样,群众和其他贵族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因此,雅典就取消了这一职务,设立执政官。这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因此,一般学者认为,阿提卡的统一和雅典的国家形成就在这个时候。王者执政官是雅典设立的执政官之一。所谓“王者”,即巴塞勒斯的意译。
(2)勒克斯
相当于荷马时代的“巴赛勒斯”,可能由选举产生。他是军事首长、最高祭司和最高审判官。但还没有具备真正国王的权力,还没有掌握民政大权。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世纪末这250年间,传统认为罗马共有七个王,即
罗慕路斯、努玛、图鲁斯、安库斯、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和小塔克文。据说第一和第三王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为萨宾人,第五、第六和第七王为埃特鲁里亚人。
他们引进了伊达拉里亚式的豪华与威严:王在隆重场合头戴金冠,身着紫袍,手持鹰头权杖,坐在象牙宝座之上;王的身边有12侍从,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头,谓之“
法西斯”,它象征着1种绝对权力,因而成为以后专制独裁的代名词。另1种留传后世的礼仪则是凯旋式的举行,每当国王率军征战得胜回城,必举行盛大凯旋式:王着金紫大袍,立于战车之上,带着俘虏,抬着战利品,浩浩荡荡穿过城市街道,直达神庙奉献牺牲,而群众则夹道欢呼观看,场面盛大壮观。这种仪式后来成为罗马社会生活的1个重要内容。
(3)罗马君主
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不同, 罗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当一个王去世时,城市就进入了一个空位时期。城市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确定。一旦临时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
库里亚大会(Comitia Curiata),一个人民的大会。如果这个人选被库里亚大会通过,元老院将批准这个投票。从理论上讲,人民选举出了他们领导,但元老院掌控着整个过程。
(4)奥古斯都
阿克提乌姆战役之后,屋大维已经扫清了他前进的一切障碍。经过多年内战以后,罗马几乎成了没有法律 的国家,但罗马并不愿接受一个专制君主。屋大维很聪明。首先,他解散了军队,进行选举。结果屋大维当选执政官,即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官。公元前27年,他在官方场合表态要还政元老院并让自己的势力退出埃及。元老院不仅拒绝他的请求,还授予他对西班牙、高卢、
叙利亚的统治权——此为罗马兵力最富的三省。随即,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Augustus)号。这个称号和古代宗教有关,据说语源为“权威”(auctoritas)并和视者(augur)的灵践有关。在当时人的宗教信仰中,这个称号意味著持有者拥有超越人的权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对其地位性质定义。此外,这种用来巩固屋大维权力的特别办法也让其即将来临的
帝制与其还是个人时的恐怖统治判然分开。
一般奥古斯都最常用来指称第一位
罗马帝国的皇帝“
屋大维”;但奥古斯都也同样可以用作为
罗马皇帝的头衔。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许多贵族也常使用奥古斯都当男子名,特别是在
神圣罗马帝国的境内。
(5)凯撒
凯撒(前100—前44),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故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有
凯撒大帝之称。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影响所及,有罗马君主以其名字「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其后之德意志帝国及
俄罗斯帝国君主亦以「凯撒」作为皇帝称号。
(6)沙皇
斯拉夫国家的统治者,
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俄国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该名号,它由罗马执政官
凯撒的名字讹变而来,
伊凡四世是第一个号称沙皇的俄罗斯君主,
彼得大帝被
枢密院尊为皇帝后,沙皇一词沿用为对俄国皇帝的俗称。
(7)元首
纳粹党将其
党魁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称为“元首”;
希特勒出任
德国总理几年之后,总统
兴登堡陆军元帅年老病故,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独揽德国军政大权,德语中“元首”又成了总统和总理的统称。二战结束后,德国元首制废止。
5.女性君主
欧洲国家信仰基督教,实行
一夫一妻制,因此容易出现男性断嗣现象,所以他们也允许女子有继承权,故而也便有了诸如
女皇、女王、女
大公等一系列女君称号。
(1)太后
有
王太后和
皇太后之分,原本分别是国王和皇帝的妻子,但是在丈夫死亡、儿子年纪还小的情况下,她们就代替儿子执政,成为一个国家实际的君主。
(2)王后
国王的妻子,有一些强势的女性,往往代替懦弱的丈夫执政,例如
朝鲜王朝的
闵妃,只不过,她的正式称号为
王妃。
(3)皇后
皇帝的妻子,有一些强势的女性,往往代替懦弱的丈夫执政,例如
武则天。
(4)奥古斯塔
帕尔米伦帝国阿姆拉吉王朝女王
季诺碧亚占领埃及之后,给自己添加的君主头衔,是“
奥古斯都”的女性化叫法,意思就是“第一女公民”。
(5)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出生,1952年继承王位,2022年9月8日去世,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