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阳,古县名,县治是今
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南五公里的顺阳村。因为县在顺水之阳,因处顺水(即
均水)之阳而得名。历史上曾有顺阳侯,顺阳王之类的称呼。
西汉成帝初年(前31年)
刘骜封“胶东顷王”
刘音的三子刘共为“顺阳侯”,始建城于此。汉成帝去世后,前7年
汉哀帝刘欣继位,前6年封
孔光为博山简烈侯,改顺阳县为
博山县,清人
王先谦称之为孔光国,属
南阳郡。
东汉汉明帝刘庄将博山县更名为顺阳县。治今
河南省淅川县南,县治
李官桥镇(今
香花镇西)。
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封卫尉
马廖为侯国。东汉建安十三年(
208年),
曹操夺荆州,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顺阳县属
南乡郡。
东晋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
顺阳郡。顺阳县属顺阳郡。
南朝齐时期,
梁武帝父名“
萧顺之”,避帝讳“顺”字,故改顺阳县为从阳县,《梁书》称顺阳郡为南乡。
西魏析置郑县,寻改为清乡。
隋朝复名顺阳县,移治今
河南邓州西。
唐朝武德三年(
620年),立顺阳县,六年(
623年)降为顺阳镇,省顺阳镇入
冠军县。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981年)升
内乡县顺阳镇为顺阳县。
金废入
穰县,金末析穰县于顺阳镇置顺阳县。
元又复置,后
至元二年(1336年)废入
内乡县。
南齐(
479年-
502年)时,
梁武帝父名“
萧顺之”,避帝讳“顺”字,郡名和县名皆改为从阳,属
南北朝时期从
长安侨置于
襄阳的
雍州,辖顺阳、南乡、丹水、槐里、清水、郑县,其中槐里、清水和郑县为侨置县。
顺阳川位于
中国河南省淅川县东南,地处
鄂豫两省交界地带的四阳之中,即东
南阳,西
郧阳,南
襄阳,北
洛阳,南面、北面和西面有山包围,东边是起伏的
丘陵,此地被
丹江口水库淹没,与同在该区域被淹没的丹阳川、板桥川并称为淅川的三大平川。
顺阳川,由河水冲刷而成,土地肥沃,自古就有“米粮川”之称,顺阳川全长55里左右,宽约50里,被丹江口水库淹没的
埠口镇、罗城、
龙城、
香严寺的下寺和
李官桥镇都分布于顺阳川。
传说顺阳川中的陈塘关(即如今淹没在丹江库底的埠口街)与凤凰浴火的涅盘地(即现
淅川县香花镇的凤凰镇所辖,原埠口区凤凰镇)一带就是哪吒闹海的地方,这里曾建有
哪吒庙。
顺阳范氏是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兴起于
顺阳(今
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一带的
范氏家族。范氏是当时顺阳地区重要的士族之一。这支范氏人,兴起于秦汉之际,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自隋唐时期开始衰落,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间累世相继,有多达二十九人名载史籍,贵显于世,是当时中国范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顺阳范氏凭藉累世经学,坚守术业,迈十百载,浸成文化世族。范氏第一代
范晷少年游学他乡,被辟为官,子孙藉其荫资,好学文化,为官朝政,效忠
儒学皇权,终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顺阳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两晋南朝也得以维持。
因
战国的越相
范蠡的籍贯和顺阳范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认为顺阳范氏的先祖为范蠡。只是,范蠡之子范中男被处极刑后,其余二子也不知所终,致使顺阳范氏之后的世系开始不明,无从考证。还有资料称
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自
范县徙居顺阳。
范氏自战国范蠡后由于世系不明,子孙又不闻达,致使其后范氏很少有人见显于历史,范氏在魏晋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晋,
范晷的出现才使顺阳范氏家族的发展峰回路转。依照田余庆先生所论定义,顺阳范氏于两晋始应属新出门户。作为两晋南朝顺阳范氏第一代的范晷,他的出现对顺阳范氏的振兴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铺垫作用。范晷以士起家,进取登仕,正是因为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孙在门阀阶层形成的两晋时期开始凭其余荫,入仕为官,几代之后,门第兴盛,终使顺阳范氏成为两晋南朝的世族之家。
东晋一朝,顺阳范氏成员家族兴
儒学,助儒学皇权,但终究难抗玄学门阀政治,屡受排挤,成为皇权与门阀政治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及至南朝,
范泰本创新局面,甚得
刘宋皇权青睐。但其子
范晔又惹祸端,使得顺阳范氏受诛牵连者甚众。其后虽有梁初范云以振顺阳范氏,然其后代又不通显。至陈,顺阳范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样,又复归西晋以前难显于史的状态。在经历了两晋南朝的辉煌之后,顺阳范氏最后又蔑尔无闻。究其原因,除是为时代因素所致外,更是由于顺阳范氏家族自身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