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
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
清朝专制帝制、建立
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
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有的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有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一词比较早见诸记载的,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
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
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
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
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
申报》、《
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文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