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
北宋兵部侍郎、文学家
谢涛(959—1034),字济之,祖籍富阳。宋淳化三年壬辰科(992)进士,先后任四川益州华阳县知县、梓州榷监院判官、太常寺博士、两浙转运使、礼部和吏部郎中,后拜秘书监,又迁太子宾客,卒后追封礼部尚书。
人物生平
谢涛,七都镇长渠港村人,祖籍富阳(一说河南太康)。父亲谢崇礼带全家迁吴江七都、同里,谢涛出生同里镇。谢涛年少时就勤奋好想学,14岁能讲解《左氏春秋》。20岁,游学苏州,试写表章颂扬赵匡胤、赵匡义统一中国功绩,大受吴中文士钦服,因此名扬江南。受到吴县知县罗处约、长洲县(今属吴县)王禹偁推崇,名冠吴中,讲学阳山白莲院。
淳化三年壬辰科(992年)中孙何榜进士,为梓州(今四川三台)榷监院判官。在镇压李顺农民起义中出谋划策立功,升迁观察推官权知益州华阳县(今属四川双流)事。战乱刚停,田庐荒废,豪绅抢占腴田。他下令田归原主,事态才得平息。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寿州(今安徽凤台)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为真宗考吏籍中,朝外有治绩的二十四人之一,升太常寺博士,召对长春殿,赐五品服,送试学士院。
契丹南犯,真宗皇帝御驾亲征,命他以屯田员外郎知曹州(今山东菏泽)事,调属县粮赋至雎阳(今河南商丘)助战。属县涝灾,民生困苦,他上奏朝廷以过雎阳的江淮漕粮充军米,获准。斩结交权贵豪绅的恶棍赵谏于市,人心大快。以连坐担保检举了益都路(今山东青州)、利州路(今陕西汉中)私铸大铁钱的官吏三十余人。授三司度支判官,知泰州、徽州(今安徽歙县)事,召还授以兵部员外郎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出任两浙转运使。复命后赐三品服,升礼部郎中判官农司兼侍御史知杂事。因反对拆除城门庐舍以过真宗灵驾的主张受到赏识,进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权西京留司侍御台就拜秘书监。明道元年(1032)迁太子宾客。
景祐元年(1034)十月,病殁开封,年75岁,追封礼部尚书。次年三月,子谢绛扶柩南归,葬于富阳。欧阳修为其作墓志铭,范仲淹撰神道碑。据《震泽县志》卷15、《苏州府志》卷104。
诗词作品
谢涛喜诗词,与欧阳修范仲淹时相唱和。
《梦中作》
“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麈。惟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浸生民。”
《题澄照寺主师壁》
“叠献收云拂眠明,久依香社豁高情。主人心似秋池水,一日看来一日清。”
轶事典故
宋真宗时,被朝廷选为24位有治国政绩的官吏之一。宋真宗召见了这二十四人。谢涛受召见后被外派安抚益州、利州等地。他在安抚过程中重视贤才,勤于考察官员的业绩,回京后向朝廷荐举了三十余人,并首创了荐才连坐制,被立为宋朝的法典条例,受到同朝众官称赞,在中国古代人才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1022年(宋乾兴元年)宋真宗去世。为护送真宗灵柩,有人提出要拆掉城墙房屋,让灵柩通过。谢涛得知这件事后,就提出不同意见,他说:“先帝在世时,出城外主持封祀大事,带了仪杖,物质也很丰富,但没有拆掉过一间房屋,一垛围墙。现在先帝遗诏要从俭薄殓,有了如此奢侈的陪葬器物,并且要劳累州县百姓,这已经违背了先帝遗旨,请朝廷慎重考虑。”朝廷终于赞同了他的说法,保全了城墙房屋。
家庭成员
祖父
谢懿文:任五代吴越国杭州盐官县令,死后葬于富阳,自此,全家迁居富阳。谢懿文有三子。
父亲
谢善继:字崇礼,在震泽长大,任福建泰宁军掌书记。
叔叔
谢善述、谢善寿。
谢炎(963-997):效法韩愈、柳宗元文体,与卢稹齐名,人称卢谢。端拱年间进士,知华容、公安两县,著有文集二十卷。
谢绛(994-1039)
嫁于当时著名诗人梅尧臣。
谢景平(1032-1064),字师宰,诗人、文学家,秘书省秘书郎;
谢景回(1041-1059),字师俊,早卒;王安石题写《谢景回墓志铭》(《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八)。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10:3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