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县建县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初名蜀县,由
成都县析置,为
蜀郡郡治成都府的
附郭县。乾元元年(758年),更名华阳县,治所曾一直在今成都城内。1950年,华阳县治所迁至
中兴镇(今成都
天府新区华阳街道)。1965年,华阳县被正式撤销,并入双流县。
古地区名
“华阳”系古地区名。《
尚书·
禹贡》说:“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华山之阳”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东晋常璩所著《
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相当于古梁州)的历史。南朝宋今陕西勉县西北、四川剑阁南设置过华阳县,分别在北魏、隋代废弃。
建制沿革
华阳县于643年建县(
唐贞观十七年),因紧邻成都府,始名蜀县,由
成都县析置,为
蜀郡郡治成都府的
附郭县。建县大约100年后,县名更名为华阳,从此不再换名。
唐乾元元年(758年),因“
安史之乱”,
唐玄宗幸蜀,驻畔成都,更蜀县为华阳县。成都市区便分裂成成都、华阳两县。据《
舆地广记》记载:“昔人论蜀之繁富曰:'地称天府,原号华阳 。'县之得名实本诸此。”
华阳县,在宋元时期有八乡。在南宋时期,成都府,府治成都,与成都、华阳治一城。
元中统元年(1260年),裁
广都县,其辖区大部分(包括今华阳街道)划入华阳县,少部分划入双流县、仁寿县。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置四川行中书省。成都路录事司领县九,华阳县居第二。
明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双流建制,并入华阳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双流县,隶属关系不变。
清康熙九年(1670年),曾裁华阳并归成都。57年后,即雍正五年,又恢复华阳县,属成都府。
进入现代,华阳县的地位开始下降。
民国时期,华阳县除城区外,总面积957平方公里,其辖区包括今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金牛区、龙泉驿区及双流区各一部。
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华阳县与成都县管辖的城区部分合并为成都市区,成、华两县只辖乡区。这一大变革,改变了1000多年来两县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市向近代化迈进的开端。
1928年1月,中共华阳县委正式成立。
民国十八年(1929年)后,废
西川道,华阳县直隶四川省辖。
民国十九年(1930年),华阳县由县知事公署改称华阳县政府。
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本敌机突袭,华阳县政府外迁,县署由正府街先后迁牛市口、东琉璃场、中和场、中兴场(1938年,华阳县政府由成都正府街迁至此地)。抗战胜利后迁回成都市区。
1949年11月,国民党华阳县政府为应对解放军攻城的变局,由成都市区正府街迁驻中兴场(今华阳街道),成立应变县政府。12月,解放军进驻成都,华阳县政府通电起义。解放后,中兴场(华阳镇)为华阳县政府党政机关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华阳县设置一二三四区,共有38个乡镇。1950年1月,华阳县人民政府在中兴场成立,华阳县属
西南军政委员会川西行署温江分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月,治所设中和镇。
1950年2月11日,潜藏在牧马山区的土匪突然暴动,一路打到公兴乡公所,密谋攻打华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兴场。匪特来势汹汹,华阳县委县政府把各乡征粮队全部调回中兴场,集中人和枪。经过几次激烈的枪战,到了1950年六七月份,华阳县内的匪患基本肃清。
1951年划得胜、保和、隆兴三个整乡、桂溪七、九分会,永丰五、六、七、八、九分会归成都市管辖。3月,华阳县治所由中和镇迁中兴镇。
1952年,华阳县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
1954年,划华兴乡入双流县簇桥乡;划同兴、仁和两乡入新都县。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华阳县合并中兴、协和、鹤林三乡为“上游人民公社”。其余则一乡一社,全县共辖一镇二十四个公社。
1959年,双流县被撤销分别并入
温江县和华阳县。划双流县属黄甲、维新两公社入华阳县。1959年10月,
华阳县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龙4个乡划入龙泉驿区。
1960年,划桂溪、三圣、石羊、胜利四公社入成都市金牛区。
1961年,撤销“上游人民公社”,复置中兴、协和、鹤林三公社。
1962年,复置双流县。黄甲、维新两公社从华阳县析出,划归双流县。
1965年7月,华阳县被正式撤销,全县以三镇十八公社【18 个公社:中兴、鹤林、协和、中和、新兴、白家、文星、万安、正兴、太平、合江、平安、永兴、兴隆、三星、永安、公兴、黄佛;3个镇:中兴、中和、太平】并入双流县。
1981年
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因四川以“中兴”命名的场镇很多,为纪念华阳县(758年-1965年),改原华阳县原县城中兴镇为双流县华阳镇。
199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调整成都市行政区划:撤销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和金牛区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立成华区。“成华”取成都、华阳首字而命名,因其辖区历史上分属成都县和华阳县。也算是在地名上对华阳县的一个纪念。
2006年9月7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川府民政[2006]47号),同意双流县撤销华阳镇建制,所属行政区域分别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设立华阳街道。
2013年12月,为加快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建设,经由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自2013年12月1日起,双流县万安镇、兴隆镇、新兴镇、白沙镇、太平镇、煎茶镇、永兴镇、合江镇、籍田镇、大林镇、三星镇和剑南大道南段、元华路以东的华阳街道、正兴镇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事务,由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和服务。华阳街道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驻地。
2016年8月5日,成都市户籍、居民身份证办理开始使用四川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启用“成都市天府新区”作为新区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的地址。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按照成都市“双核共兴”的发展思路,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共同构成都市核心区。两个核心,既独立又统一,相辅相成发展,作为成都市参与全球分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载体。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作为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两个核心,相当于再次恢复了千年前“两县共治省城”的城市发展格局。
今日华阳
古华阳县的地盘包括今成都市区的成华区、锦江区、武侯区大部分,加上双流县的大部分,龙泉驿区的西部地区以及新都小部分区域。
在历史上华阳县的治所一直在成都城内,机关又一直在成都县管辖内的正府街。而中兴场是华阳县属的一个集镇,解放后迁出,设治于中兴场(今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
中兴场之得名,原因是上有黄土场、下有童子场、侧有清和场,华阳地区居中,加之商业繁荣,商品集散能力强,便取中道兴盛之意,于清雍正年间始有中兴场之名。
1981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为纪念华阳县(758年-1965年),始更名原华阳县县城中兴镇为双流县华阳镇。
2006年9月,撤销华阳镇改建华阳街道。
成都华阳街道划归天府新区之后,“华阳”地名仍在,但曾与成都“县过县”的华阳县,以新的形势进入新的历史,融入到成都市中心城区之内。
地理环境
华阳县,幅员宽广,与成都县大致以署袜街、青石桥一线为界,街心以东属华阳县,东西120华里,南北40华里,有乡场36个。包括今天的成华区、锦江区、龙泉驿区和中和街办等区域;街心以西属成都县,纵横均不及40华里,有乡场12个,包括今天的青羊区、金牛区和武侯区等区域。除少部分丘陵外,多为富庶之地,与成都、
简州、
彭山、
仁寿、双流等州县交界。
华阳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在川西平原算是大县了,比后来合并它的双流县都要大三四倍。华阳从建县到1965年撤销建制,一共存在了1300多年。作为成都府郭县,在漫长的历史里,华阳是一个耀眼的存在。
其地兼有平原、丘陵,物产丰富,牧马山脉盛产二荆条辣椒,为蜀中名品。东山地区盛产草莓、枇杷,三星云崖兔更为其名产。岷江水运的动脉府河贯通全境,沿河形成多处繁忙的水渡。中兴苏码头是成都南下的重要口岸,日泊船筏一两百只。藉此可见华阳旧时之繁华。华阳县南境内中和场、永安、黄龙溪渡口也颇具特色。
论人物,华阳也是精英荟萃。助编《
资治通鉴》的史家范祖禹、国民党元老张群、书法大家颜楷、金石兼辞章家乔大壮、辛亥英杰秦载赓、文学兼教育家林思进等,皆是华阳籍人士。
历史文化
自唐代始,华阳县便以“百业云集,市廛兴盛”而饮誉川西,是近代中国西部“洋务”和“兴商”的发祥地。区域内有蜀中“首街”东大街、赞为“百年金街”的春熙路、源自宋代的染坊街小商品集散地、始建于民国的全国四大劝业场之一商业场。清朝末年,华阳县白家场镇的“肥肠粉”闻名中外,食客络绎不绝,后为成都府内美食之一。
民俗谚语
成都、华阳两县共治省会
成都府的史实,在民间逐步演变为一个发音、三种含义:“成都到华阳,县过县”、“成都到华阳,线过线”、“成都到华阳,现过现”,这在成都平原甚至是川南、川东、重庆、武汉等长江流域都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巴蜀民俗谚语。
”成都到华阳,县过县”,在只有不足500米的空间距离,常以此来形容这个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的“时空跨越”。互送公文、交送囚犯,或是民众到成都府告状申冤、求办公差,或者是举办重大经济活动、社团活动的官员迎请等,兵丁小卒跑腿办事都不用车马劳顿。
“成都到华阳,线过线”,这一说法流传得较早。“线”在四川方言中有“规矩、规则”的意思,取向于“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有言在先、按部就班”的正义、公平价值。成渝两地民间在约定某事、或公开处理某项问题时,总会说一句“成都到华阳,线过线”。
“成都到华阳,现过现”,这是在成都平原以及川南和重庆长江流域一带沿用至今的说法。成都建成2000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民营经济和自由贸易相当发达的城市,甚至包括川南和重庆的码头货运集散,商贾们或船帮都把“货款两清,概不赊欠;当面交割,离柜不认”的“现过现”交易方式视为诚信经营的不二法则,大量的以物换物、以币易物商业活动,都会共同约定“现过现”。“成都到华阳”则成了民间“宰丸子”的上半句、“现过现”的代名词。
历史记忆
华阳五显庙位于场镇北首,后墙与甘蔗市毗连,正面隔戏台和正大街北口与丁字街口连接。这一带邻近府河,常有船舶靠,是整个场镇的闹市区。五显庙始建于明崇祯二年,是一座比较小的庙宇。只有一个殿堂,供奉马援一个神祗。五显庙面向街市,后面有高坎直下,左侧街房紧凑,面积不到四亩,要容纳下寺庙、戏台、地坝,其地势在当时是不容易安排的。故五显庙临街以戏台作出门,台子坝可容纳观众千人。
解放前夕,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为了应变,国民党华阳县县政府从成都市正府街迁到中兴场五显庙内。十二月二十四日县长彭述信在万安(倒石桥)宣布起义。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华阳解放。一九五零年一月四日由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派军事代表高鸿光、常胄民、马维政等29人接管华阳,交接仪式就在五显庙内举行的。常胄民等领导立即全县人民宣布华阳县人民政府成立。直至一九五一年春,华阳县人民政府还在此召开全县首届小学教师代表会。华阳川剧团的前身以芳苑为团长的茂县川剧团还在此开展演出活动。故五显庙是华阳解放的见证,县人民政府的诞生地。五显庙后来成为华阳供销社的社址(今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丁字街21号)。
正大街上标有“老华阳”字样的房子曾经是原中共华阳县委的办公地,该建筑的前身是中兴场本地人称“陈乔面”(真名陈远清)的私人公馆。人民政府将其收归国有后,县委会工作人员在里面办公,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进行了改建。当时围墙较矮,县委会大门口是一条小水沟,侧边是碎石小路,过路者能隐约见到墙内办公的人影,如今那里已是热闹的商业街区。县委会对面墙顶上有红色五角星的红砖墙筒子楼原系华阳县人民委员会旧址,属于政府办公用房。华阳县委与县人委会的办公地点离得很近,便于工作联系和文件交接。
据了解,历任华阳县委、人委会的领导干部大都是南下进军解放成都的山西人。据双流档案馆的资料表明,中共华阳县委、县府的第一任书记、县长分别是高鸿光、常胄民,1953年3月到1958年5月由山西河曲人王桂林担任第四任华阳县县长。
华阳县历史遗迹以年代跨度较大、分布较分散为特点,遗址以聚落址、城址、寺庙遗址为主;遗址时间跨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宝墩文化至民国时期,以唐宋、明代遗址为主。墓葬是华阳重要的历史遗存,主要类型为砖室墓、土坑基、崖墓,墓葬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到清代。上古时期的三座名人墓-—
后稷墓、岑彭墓、吴家大坟包,如今均己毁,据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收录于《华阳志》。华阳街道古建筑丰富,有桥梁、民居、寺庙三种类型,基本为
清代建筑。华阳
二江寺与万佛寺、
铁像寺、
近慈寺、华阳
通济桥、道教万缘宫(古华阳麓十八口)、古蜀古城墙并称老华阳古迹。
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桥织机&织锦艺术是华阳地区流传下来的一种原始的多综多蹑织机,古称“绫机”,是我国最古老的综片提花织机。因为这种织机的脚踏板上布满了竹钉,状如府河面上依次排列的过河石墩“丁桥”,故名、丁桥织机源于
先秦战国时期,流行于汉唐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1978年,
蜀锦专家王君平先生及其课题组在今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发现了这种举世罕见的“丁桥织机”。当时市民广泛用来织造一种叫做“花边”的彩条经线提花的丝织品,经有关考古与文物研究证明,在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多次出土的汉唐时代的蜀锦(彩条经锦)就是运用这种多综多蹑的
提花工艺织造的。丁桥织机是古代四川织锦艺人用来织造古蜀锦(彩条经锦)的专用提花织机,是我国极为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现华阳丁桥织机及经线提花织造技艺正在申遗过程中。
清朝末年,原华阳
大源地区敖家巷子由清明会承头组成龙狮灯队,主要成员有陈麻子、廖善堂等人。
著名人物
成都华阳历史厚重,人文荟萃。历史上著名人物有
北宋史学家范祖禹,早年协助
司马光编修《
资治通鉴》,学者称“华阳先生”,称其所创学派为“华阳学派”,学派广泛弘扬“
至诚”“
仁义”学说,其弟子及子孙有
司马康、
黄庭坚、
范冲、范苏、
范子长、范子该等。同时,华阳县籍还有北宋文学家范镇等历史名人和顾梅羮、
戈壁舟等现代名人。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