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社会学)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从三个方面界定社会问题:①是否符合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②是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生活;③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
内容简介
主要指构成社会问题的基本成分或单元。对于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社会学家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社会学家R.C.富勒认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前者表现为威胁社会安全的一种或数种情况;后者表现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这种危害,并有组织起来加以解决的愿望。
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也认为,社会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共同生活发生了障碍,二是社会进步发生了障碍。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社会问题涉及的人数,或为社会全体成员,或为社会部分成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C.W.米尔斯区分了个人麻烦和公共问题两个方面。
他认为,在社会上流行一时,同时又使个人深感其害的问题不一定就是社会问题。只有超出个人特殊生活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制度或历史有关的,威胁社会多数成员价值观、利益或生存条件的公共问题,才具备形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两维分析
6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越来越重视社会问题构成要素的分析。R.K.默顿提出了一种两维分析方法,认为一方面社会问题从类型角度应有社会解组离轨行为之分;另一方面社会问题应有潜在性和外显性两种特性。与此同时,有些社会学家强调社会问题的破坏性,认为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应包括问题的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即社会问题必然是社会共同具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功能失调社会规范社会生活发生紊乱,并直接造成社会日常生活的破坏。
中国社会学家大多从4个方面来考察社会问题的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判定一种社会现象是否为社会问题,应从以下4个方面来考察:
①发生的情境;
②价值、规范和利益几个方面的失调或破坏;
③并非由个人或少数人引起或所能负责的;
④必须有多数人或整个社会采取行动加以改进。
另一些学者认为,社会问题的构成应考虑它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问题的性质和社会后果等4个方面。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下述4种要素构成:
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
②这种情况必定影响许多人;
③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的注意;
④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
界定过程
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社会敏感集团的呼唤、社会舆论的宣扬和推动、公共普遍的认识和接受、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和支持、解决社会问题的开始。
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4个方面。普遍性,指社会问题自始至终存在于每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变异性,指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社会,表现各不相同,各具特性;复合性,指社会问题在产生原因、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以及后果等方面的复杂的性质,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常常是几种社会问题同时并存,并引起一系列破坏性的社会后果;周期性,是指社会问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时间规律性。通常说,社会问题总的时间进程及其阶段性,是周期性的两个基本含义。社会学家则特别强调周期性中潜伏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划分类型
1·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划分: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2·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划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生态问题等。
3·从社会问题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地区差异分:普遍性社会问题和特殊型社会问题。
4·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分: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和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主要原则
1、社会规律性原则
2、社会规范性原则
3、社会公众性原则
4、社会效益性原则
5、社会进步性原则
社会问题种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举目共睹。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如影随形,走到哪里跟随到哪里。其中有十大问题,值得执政党反思其执政思路,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极大地困惑我们的社会。这问题,就是食品安全、房价、物价、腐败、教育、裸官和投资移民、环境保护等。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诚信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老龄问题
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全国多所高校不遵守基本学术道德规范而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例如2008年初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杨绍侃等6名老教授对能动学院教授李连生等2007年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进行实名举报。李连生在2010年3月21日被西安交大认定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取消教授职务,并解除教师聘用合同
诚信问题
诚信问题,在现今社会中诚信为题尤为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岌岌可危。
食品安全
一系列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引起了政府高层密切关注的食品安全,应该是中国面临最大的社会问题了.
房价水平
保障性住房才是解决住房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确确实实缓解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真正实现人们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望。
物价水平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收入分配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消费扩大的主要因素,富人有钱,但日常消费有限,只能把钱存在银行里,花不出去,而穷人想消费却没钱。
腐败问题
腐败会破坏国防安全,导致社会坏人四处横行、社会风气腐化、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破坏党的声誉·、影响社会稳定、百姓利益、社会退化。包括经济犯罪、政治犯罪、作风犯罪、工作不细致不作为犯罪四个主要问题。
教育问题
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精神层面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家长专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暴力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
裸官移民
大量贪官为谋求后路,的确提前将配偶子女移民国外,财产转移国外,以便东窗事发时出逃海外。一旦出逃,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差异。
恶性车祸
以上的这些社会问题,归纳成一点社会伦理后,就是“有钱的人是爷爷,没钱的人是孙子”。爷爷和孙子的辈分,取决于每个人的钱包之厚度。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中,恶性车祸就集中地爆发了这个社会所抱有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几乎很多时候,那些车祸都会引发全民的辩论,比如七十码、我爸是李刚、药八刀等等,甚至南京的一个徐老太,其实也是一件车祸引发的社会问题。
环境保护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
理论研究
德国社会学家较早开始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把社会问题理解为劳工问题。许多人都对劳资关系阶级矛盾分配关系、就业、工会、罢工、劳工住宅及妇女就业等开展过广泛研究。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较为宽泛。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要有一种适合、平衡和规律,才能使社会关系协调,才有社会运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如果一旦失去适合、平衡和规律,就会出现社会问题。早期美国社会学家大多将社会问题的起因归结为社会变迁时发生的社会失调。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认为,社会变迁时快时慢,这一快一慢之间往往出现文化失调,社会问题即产生于文化失调。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富勒提出,多数人认为偏离他们持有的某些社会规范的社会状况即为社会问题。4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归纳了当时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种种解释,认为对社会问题下定义可以有4种角度:
①奥格本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失调的角度。
②认为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以求调整和补救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
③社会心理学派认为,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见得到的现象,更主要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判断
④富勒等人提出的社会问题的主客观标准。其中,客观标准就是说它是可以确认的,其存在具有数量上的可验证情境;主观标准指人们认识到某种社会问题对其价值观造成威胁的情形。孙本文在总结归纳社会问题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他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人总结了4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研究,提出社会问题应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社会期望或愿望的事物安排的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东西的破坏;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的脱节。依据这种理解,他们认为社会问题有社会解组和离轨行为两种类型。
教育、社会治安、住房、征地搬迁、环保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群众对教育、社会治安、住房、征地搬迁、环保等五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4年10月底,国家统计局组织进行了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抽取了967个县(市、区)中的5302个乡、镇、街道,10431个村(居)委会,共调查了104107个家庭,每个家庭随机抽取一名16岁以上的人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正是这次调查的结果。
调查显示,与2004年相比,选择“教育问题”的占16%,上升了1.4个百分点;选择“住房问题”的占4.4%,上升了1个百分点;选择“环保问题”的占5.8%,上升了1.1个百分点;选择“征地搬迁问题”的占2.3%,上升了0.3个百分点。
其中,公众对教育问题关注程度的上涨幅度最高,环保问题则紧随其后。
同时,群众对社会风气、就业失业、腐败等问题的关注程度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公报显示,选择“社会风气问题”的占18.5%,比2004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选择“就业失业问题”的占15.4%,下降了1.3个百分点;选择“腐败问题”的占12.6%,下降了1.7个百分点;选择“工资待遇问题”的占7.5%,下降了0.9个百分点。
尽管公众对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有涨有降,但社会风气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仍然是2005年公众最为关注的三大民生问题
有关专家表示,公众对不同问题关注程度的涨跌直接反映了其对不同问题的担忧程度,这不仅可以检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成果,而且能够成为今后政策制定的“指路标”。
例如,公众对失业问题关注度的下降,实际上就从一个侧面肯定了我国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政府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16:2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