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是研究
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作为独立的科学体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
墨子、
孟子、
荀子,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古罗马教育家
昆体良等都有许多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国战国末期,出现中国和世界第十部教育专著《
学记》。但从总体看,都还孕育在哲学或政治、伦理思想之中,分散在有关哲学或政治、伦理学著作中,并带有
经验描述性质。
简介
研究
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是
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服务。它是同生产力、
生产关系、
政治制度、
社会意识诸形态,以及各项社会实践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还受人的
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因而,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
一般规律的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科学就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总称。
孕育形成
古代
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
孔丘、
墨翟、
孟轲、
荀况,以及
董仲舒、
王充、
韩愈、
朱熹、
王守仁、
颜元、
王夫之等,都曾在自己的著述中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如
古希腊的哲学家
德谟克里特、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古罗马教育家,M.F.
昆体良等,也都有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他们对诸如教育为巩固
政治统治服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各级学校的
教育内容,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修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如中国的
《学记》、古罗马昆体良的《
演说术原理》都是
成书较早的有关教育的论著。从总体来看,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还孕育在哲学或政治、伦理思想之中,分散在各个思想家的著作之内,大都带有
经验描述的性质,缺乏必要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
教育学科。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科学中的一门
基础学科──教育学,逐步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为独立的学科。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先后有许多教育专著问世。究竟那一本教育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
捷克民主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1632)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有的把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的
《普通教育学》(1806)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夸美纽斯继承了
文艺复兴以来的
人文主义思想,吸取了 16、17 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
唯物论思想,概括了
学校教育的经验,写出《
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论述了教育在培养人和改良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校的问题;他根据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特点,规划了
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主张教给学生以广泛的知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
教学原则和方法。此外,他还论述了道德
教育方法和学校纪律,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以
自然适应性为指导思想,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论证自己的教育理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从发展过程看,他的著作开始形成了教育学的雏形。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已有一定程度发展的情况下,赫尔巴特著的《
普通教育学》问世了。这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管理、教学、训练(品德教育)问题。从教育思想发展史看,赫尔巴特是第一个企图建立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人。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根据
多方面兴趣的理论,主张设置广泛的课程,开展激发学生观念的广泛运动。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规定
教学过程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 4个阶段。赫尔巴特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作用。但他否认观念是
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他研究
观念运动的伦理学和心理学,都是缺乏科学性的。
除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之外,
英国教育思想家
J.洛克在《
教育漫话》(1693)中关于体育、
智育、德育的论述;法国思想家J.-J.卢梭在《
爱弥儿》(1762)中关于反对压抑、摧残儿童身心和进行
劳动教育的论述;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C.-A.爱尔维修在《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1772)中关于
世俗教育、人人都有权力受教育的论述;瑞士教育改革家J.H.
裴斯泰洛齐在著名
教育小说《
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及《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1801)中关于小学教育的论述;英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在《
新社会观》(1813~1821)和《
新道德世界书》(1836~1844)中关于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在《
人的教育》(1826)中关于幼儿教育的论述;英国
教育学家H.斯宾塞在《
教育论》(1861)中关于
实科教育的论述等等,都有值得批判吸取的合理因素,在教育学由初具规模到逐步完善的形成过程中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在
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下,德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A.拉伊和E.
梅伊曼创立了
实验教育学,分别著有《实验教育学》 (1903) 和《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他们认为教育学应是记载并说明教育事实的科学,主张用实验的
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儿童的身心状态,这为教育学提供了新的
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方面,开拓了教育学向科学化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创立,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
辩证关系的学说,揭示和论证了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以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揭示教育为
社会生产培养专门的劳动力的职能,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批判了
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定了在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
劳动人民争取受
教育权利的斗争策略。K.马克思和F.恩格斯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了共产主义教育的理想。
В.И.列宁在领导
俄国劳动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阐明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批判了
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定了改造旧学校、建设新学校的政策,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
教育目标。结合
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
综合技术教育的纲领。
斯大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教育与
社会主义建设的密切关系。他领导
联共(布)与当时流行的
实用主义教育流派进行了斗争,并制定一系列的以文化
科学知识武装劳动人民的
教育政策,推行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从而,培养和建立了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大军和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为苏联教育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及周恩来、刘少奇等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封建的、买办的、
法西斯主义的旧教育,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制订了相应的
教育方针;坚持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制定了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政策;论述了
干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红与专的关系;坚持教育必须由
共产党来领导,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路线。所有这些理论,都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教育科学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引导下,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国家编制了长远的研究规划,广泛地开展了教育学术活动,有大量教育科学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正在朝着形成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批判地继承中外古今教育科学成果的,带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科学体系的方向前进。
苏联教育学者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建立了自己的
教育学体系,编写了多种本的教育专著,如И.А.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С .П.巴拉诺夫、T.B.沃利科娃、В.А.斯拉斯捷宁等编的《
教育学》,И.Ф.哈尔拉莫夫编的《教育学教程》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学者也以自己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为理论基础,在研究该国
教育经验、吸取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自己的教育学体系,编写出各自的教育学专著,如美国G.F.尼勒主编的《
教育哲学导论》,日本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的《现代教育学基础》等。总之,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教育科学也在不同的
思想体系下向前发展。
发展体系
概况
在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 ── 教育学的形成过程中,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教育学一方面逐步与其他有关学科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学科,另一方面,它本身又逐步分化为许多相互联系的不同教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结合与分化,所形成的一套教育科学体系,正在向完备的方向发展。
教育哲学
教育学原来是孕育在哲学之中的。17世纪,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步形成为比较完备的教育学科。教育学始终离不开哲学,不论那一位教育学家,在论述教育问题时,总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为依据的。因此,19世纪中叶出现了“教育哲学”一词,展开了教育学与哲学相结合的进程。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和探索,美国于1916年出版了
唯心主义教育家J.杜威著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副题为《
教育哲学引论》),标志着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杜威以
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吸取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经验,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对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依据而形成的
欧美教育体系,把按照
逻辑顺序组织教材,
分科教学,系统传授各种基本
文化知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强制性的纪律等称作“传统教育”。他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提倡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等,并把自己的
实用主义教育称为“
现代教育”。20世纪30年代末,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给美国中小学带来的不良影响日益暴露。于是出现了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和新托玛斯主义教育哲学。它们分别以不同的哲学理论为依据,反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或强调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或强调传授人类的
文化遗产,都提倡教师的权威和作用,因而被称为“
新传统教育派”,也叫“新赫尔巴特派”。与此同时,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当中分化出
改造主义教育哲学。以后,随着形形色色的
哲学流派的兴起,又出现了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分析主义教育哲学、
结构主义教育哲学等派别。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思想家和近代教育家的教育论述中,或多或少的都包含一些心理学思想。19世纪末,在实验心理学的推动下,通过实验教育学者的研究和倡导,出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趋势,并于20世纪初形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经过近80年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研究人的
心理发展规律,以及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各科教学中的
心理问题,其中颇有科学的因素,对促进教育理论的科学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社会学
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思想家们曾有一些论述。近代的教育家一般都把教育看作改良社会或维护社会现存秩序的工具。19 世纪,社会学兴起以后,
社会学家们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各种看法。20 世纪初,乃有教育社会学问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它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
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儿童
社会化过程的关系等。对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急剧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
未来学的兴起,在60年代初期产生了
教育未来学。它以
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
发展趋势,对教育的规模、结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等进行预测,为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史
自古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记载;历代的教育家们也都用各自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了历史上的教育经验。到了近代,在教育事业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总结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教育史学科,并把它列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
必修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有了该国教育史和
外国教育史。它研究
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探究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用以指导当今的教育工作。随着教育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在教育史领域里又分化出许多学科。大体看来,约有 3个方面:①分国教育史,如中国教育史、美国教育史、
日本教育史、俄国教育史等。②断代教育史,如中国的唐代教育、宋代教育、
太平天国的教育等。③专题教育史,如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中国科举史、中国书院史等。这些研究都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自从教育产生以后,它就同社会经济存在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的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前提,这是十分明显的,而教育事业对经济发展的
促进作用,却是到近代才日益清楚地显露出来的。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有的经济学者着手研究教育的
经济意义,并于 60 年代产生了教育经济学。它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
教育投资及其
经济效益,并作出精确的计算。这不仅为论证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而且为制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根据。
学校教育如何保护和增强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发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近代的一些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在他们的教育论著中都提出了一些增强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发育的有益见解。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卫生学和医学的发展,经过专家们的研究,乃出现了学校卫生学。它根据儿童和少年
身体发育的规律,从营养,自然因素(包括日光、空气、水等)的利用,外部条件(包括
学校建筑、学校场地等)的设计和控制,教育过程中的卫生保健、体育锻炼等方面研究增进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发育的理论和方法,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从学校产生以后,就有一个如何管理教育的问题。古代教育事业的规模比较小,学校内部的事务也比较简单,各级行政官吏和学校的主持人一般依靠经验进行管理。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公共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学校内部的各项事务也日趋复杂,于是乃有
教育管理的专门研究。20世纪以来,先后出版了许多教育管理方面的著作,随着
管理科学的形成,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也不断提高。它研究教育管理的本质、作用,教育管理的过程(包括
管理职能、
组织制度、教育管理计划、
教育评价、
教育视导)等问题,在指导教育管理工作,提高
教育质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较教育学
自从大工业发展以后,在生产的推动下,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国民教育制度。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19世纪以来,各工业发达国家为了吸取外国的教育经验,作为该国的借鉴,开展了比较教育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后,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教育专著,而且研究规模越来越大,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它以一定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为基础,对一些国家的教育进行
比较研究,从而为该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这方面的研究,在当前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教育统计学
20世纪以前的
教育科学研究,大都偏重在定性叙述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乃产生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统计学。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学科内容日益充实,由以
描述统计为主,进展到以
推断统计为主。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使人们更加精确地掌握教育情况,因此不仅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0世纪以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学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从20年代开始,经过
视听教育的研究,第一架教学机器的设计,心理学对
程序教学和
教学机器的论证,电子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于60年代初形成了一门
教育工艺学。它是运用
信息论、
系统论、
控制论、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
行为科学、工艺学等各门有关科学知识,对教育过程中的可操作因素(有关教育目标的教育情报、教材教具一类的媒体、教育方法、
教育环境、师生行为、师生组织等)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进行实验性研究,以便于取得最优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学。它的出现,对于教育的
科学管理,教育目标的选择,教育的实施,现代化教育工具的设计和制作,均具有一定的或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上述一系列新的教育学科的同时,教育学本身也逐步分化为许多学科。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著的《
大教学论》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论述。此后,随着各科教学经验的积累,
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先后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设置
小学各科教学法(又称
分科教学法),在培养中学教师的
高等师范学校,各系科分别设置相应的
专业课教学法,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小学
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
自然教学法、
数学教学法、外语教学法、
地理教学法、
历史教学法、
物理教学法、
化学教学法等学科。中小学开设什么课程,就有什么课程的教学法学科。它们分别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对于提高中小学各科
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大学各门课程的教学法,也有了不少研究。
此外,还从教育学中分化出课程论、教学论、德育原理、体育研究、美育研究等学科。还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把教育学划分为
学前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特殊儿童教育学等。
现有的各门教育学科,分别对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已经形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教育科学体系。但是,这个体系还很不完备,各学科的发展也很
不平衡,有不少问题还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因而,整个教育科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个学科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发展趋势
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时代来临,各个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独立国家,尽管
社会制度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在生产迅速发展、科学更加繁荣的条件下,都
注意发展教育事业,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培养人材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已经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普及
中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并根据
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民族独立国家也急起直追,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进行教育改革。
在教育事业日益繁荣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科学更加受到重视,研究机构不断建立,专职研究人员迅速增加,教育实际工作者也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当前,教育科学有以下值得注意的趋势。
重视基础
重视
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应用问题的研究教育基础理论诸学科,如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史、
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等,对于开拓教育的新局面都具有各自的指导意义。因而各国都重视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此同时,各国在建设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又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①教育如何适应国家长期发展的需要;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而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③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客观需要的能力;④教育与
生产劳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⑤在生产和技术不断革新的情况下,如何对工人、农民、职员进行教育;⑥工业
发达国家在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⑦
发展中国家如何
扫除文盲、
普及教育等。因此,各国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都加强了应用问题的研究。在研究中,不仅有教育科学工作者参加,而且吸收了
教育实践工作者参加。通过应用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教育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
综合研究
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 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
社会现象。它同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代各门科学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广泛发展的情况下,一个新思想、新观点的出现,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到教育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因而,无论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还是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都更加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纵观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如
智力开发的研究,国家教育改革计划的制订等,大都是多门学科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育情报的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要取得真正的
科学成果,必须掌握大量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又必须及时地传达到教育实际工作者那里,使他们能够理解,学会应用、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本是一般的规律,但在
信息量迅猛增长,
信息传播空前迅速的当代,尤其显得重要。为此,各国都加强了教育情报的研究,有些工业发达的国家还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纵横交错的教育
情报研究网,对教育情报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储存、评价、传播。电子
计算机在教育
情报工作中的应用,更为这项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
实验设备。在研究课题日益增多,
学术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教育科学研究更加广泛地采用了
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研究,取得先行的经验,积累有关的精确观察记录,获得准确的结论,对教育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使教育科学发挥为教育实践服务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中国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和外国的
教育思想和理论,批判地吸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特别要注意总结
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探索
教育发展规律,并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
上述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标志着教育科学日益繁荣的一个新时期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