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
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是对
学习过程最早的概括。
名词含义
人类社会为了不断发展,由年长一代不断将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这个
传递过程就是教育过程。
古代理论
儒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
统一过程。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
儒家研究了
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因素。
孔丘有时从
唯心论的
先验论出发,肯定“生而知之”,但居于主导的思想是主张“
学而知之”,并把“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自
孔子以后,
孟轲客观世界的探求。
荀况认识论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不过他所说的“行”限于个人德行的实践,而不是指
社会历史实践。(见《大学》、《
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对学习过程的概括。
宋代理学家
程颢、
程颐和
朱熹教学思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教学实践的
经验总结。明代
王廷相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论认识论传统,批判程朱理学家的教学思想,主张知识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结合)而已。”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认识能力;“夫心固
虚灵荀子中出真知:“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反对“不于实践处用功”的教学过程。
王夫之颜元继承了上述朴素唯物论的传统,他强调“习行”,唯重实学。 他说:“今
之言
欧美理论
德国哲学家与教育家J.F.赫尔巴特从唯心论出发,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
心理活动都是观念的运动,即概念与概念、主要概念与从属概念之间系统化联结运动;至于概念本身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把心灵固有的先验的理性概括,通过沉思默想赋予客观世界的。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4 个阶段:①明了:即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学习新课题的各个要素,达到正确理解为止。②联合:建立新概念与已知
概念的联系。③系统:突出主要思想,把知识整理成贯通的系统。④方法:指导学生
独立思考,运用系统知识进行练习作业。赫尔巴特所强调的是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忽视感性认识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理论脱离实践。他的
教学阶段是脱离具体
教学内容特点的,带有
形式主义性质。但是,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来解释教学过程,最早提出和论述了教学阶段问题,明确地把教学当作一个过程来研究,这些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以美国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生活事务来学习知识,即“由做而学”。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 5个要素构成不同的阶段,这些要素是: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②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
刺激物。③他要占有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⑤他要
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轻视系统的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实际
脱离理论的概括与指导。这种教学过程的理论,在许多国家实验的结果,都导致
教学质量降低。不过,他重视学生的主动活动及其亲身经验,是针对传统教学的缺点而提出的,这是有一定意义与作用的。
过程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全面总结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揭示了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人类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认识反过来又能动地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循环上升的过程。这一规律的阐述,为教学过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是以掌握人类已知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为主,经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以求在较短时间使年轻一代能达到当代
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过程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规律,这既可避免
唯理论的片面性;又可防止狭隘
实用主义经验论的片面性。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教学过程一般经过以下4个阶段:
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包括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如数小棍计算、剪纸认识
几何图形)以及实验等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表象,并要求这些表象有明确的
目的性和
典型性,以便迅速有效地达于理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即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达于理解阶段。所谓理解,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概念在头脑中纳入已知概念的系统,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转化,即形成新概念。随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概念或
规律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愈来愈具有重要作用和
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利用已知概念探索新知识,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中心环节,是不断形成和发展认识结构的
基本条件。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
教学过程的实践形式和一般社会实践形式相比较,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实习、实际操作以及美术、音乐和
体育活动等等,是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实践形式,其目的在于印证知识或运用知识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
生产劳动或必要的社会
政治文化活动,以便扩展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运用领域;但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必须服从教育和教学目的,并且不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求防止某些错误的直接经验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
干扰作用。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一般是由掌握知识开始,逐步转向半独立作业,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较完全的独立作业。
检查和巩固知识
无论在形成感性认识或形成新概念,以及从事实际作业阶段,都包括有合理的检查和巩固工作,而检查和巩固又可构成教学过程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系统的检查和巩固工作是教学过程继续前进的基本条件之一。检查和巩固是教和学的双方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和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并善于充分利用
意义识记和
逻辑记忆来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过程的4 个阶段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环节,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必经这些步骤,不能作为呆板的公式看待。教学过程既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
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
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和良好的
学习习惯,以及从事
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在学习
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学既要适应学生
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
心理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
一般发展的同时,促进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基本规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
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
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
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
记忆力。
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几种必然的联系
(1)
间接经验和
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
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
教学任务。
(5)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
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
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
偏向。
教学过程特点
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特点。
1.双边性与周期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
过程的实现。诸周期的运转可以描述为一个螺旋体,
2.认知性与个性化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与人类其它的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为了直接创造
社会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即人类的“再创造”,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
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育、
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
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
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的功能,是指参照
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的实际效果。
1.育人功能
即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乃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形成
基本技能的过程。再次,教学过程也是教给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并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智慧和能力。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慧和能力,而且发展情感、态度和
意志品质。
基本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
基本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
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
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
文化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正如前文所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集中体现为“点拨”和“引导”。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之一,他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协调教学内容、学生等因素及其关系。
学生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与“学”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
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
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发挥主观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中介
教学中介,也称为教学影响、教学资料,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
上述教学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教师,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生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生,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学影响,教学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学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学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组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
系统状况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改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产生一种更大的整体“合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