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
教育科目
劳动教育,是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
历史发展
探索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正确的劳动观是形成“三观”的重要基础,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通过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和摒弃功利化,使其能够分辨是非,坚定树立起劳动是幸福源泉的劳动幸福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鼓励劳动、赞美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容,比如《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记载:“慎之劳,则富。”《国语·鲁语》中记载:“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爱劳动”列为国民的五项公德之一。1950年,《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中明确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在校学生人数突增。到1956年,小学生人数达6346.6万人,是1949年的2.6倍;初中生达438.1万人,是1949年的5.3倍;高中生达78.4万人,是1949年的3.8倍,中等技术学校学生达53.9万人,是1949年的7倍;大学生40.3万人,是1949年的3.5倍。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悬殊巨大,并成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体现。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解决教育经费题的重要手段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开展勤工助学
特殊
1966年,《中共中央关于抓革命、促生产十条规定(草案)》颁布,组织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参加生产劳动,许多学校师生陆续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和运动。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强调体力劳动至上,文化知识学习不受重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被取消。师生到工厂和农村去,和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从小学到高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一律以生产劳动为主导。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党的教育优良传统。20世纪80年代,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升学率偏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度较为突出,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深化
2015年8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思想引领、有机融合、实际体验和适当适度的基本原则,将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及励家务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主要内容
①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数千年来剥削阶级思想残余;懂得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
③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分配。
劳动教育,还要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来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适当参加劳动。
基本特征
普通教育
第一,劳动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亦即,劳动教育旨在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具有普通教育的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开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劳动教育命题的着眼点就在于培育在体力、脑力上均获得全面发展的人。
价值教育
第二,劳动教育具有价值教育的属性。如前所述,劳动教育区别于当代社会以发展基础技术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通用技术教育”等概念。劳动教育所要培育的劳动素养,当然包括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但劳动价值观才是劳动素养的核心。
社会属性
第三,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由于人类劳动的形态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之中,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所以劳动教育包括参加体力劳动,但又不能狭隘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
学段要求
低年级
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
中高年级
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育途径
教育课程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
学科专业
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专业课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社会生活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评价制度
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整体规划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课时安排、主要劳动实践活动安排、劳动教育过程组织与指导及考核评价办法等。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内容。理论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以及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作为行动的指南。
职业体验
在开足专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中学生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完成,日常生活劳动可以通过学生管理落实。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方法
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始终。在安排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项目时,中小学要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
组织实施
工作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明确主管校领导,设置机构或明确相关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
安全保障
学校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协同实施
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宣讲、网络媒体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学校要与相关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并实施劳动教育课程。
投入机制
实践需求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特别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等学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师资培养
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辅导员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教育研究
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支持劳动教育研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项目。设立一批试验区或试验学校,注重开展跟踪研究、行动研究。举办论坛讲座,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文件解读
1.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已于3月下旬印发,为什么教育部还要出台《指导纲要》
答: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意见》面向全社会,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是《意见》的配套文件,主要面向教育系统内部,依据《意见》,细化有关要求,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劳动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专业性比较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专业指导。
2.社会上对什么是劳动教育有不同理解,《指导纲要》是怎么规定的
答:当前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3.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有哪些教育要求指导纲要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答:依据《意见》,《指导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各地和学校可以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4.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水平,必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指导纲要》是如何加强指导的
答: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指导纲要》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同时,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5.评价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指导纲要》如何细化有关要求
答:《指导纲要》在评价改革方面突出强调三点:一是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二是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三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评价方式手段。
6.职业院校本来就是学劳动技术,为什么也要加强劳动教育呢《指导纲要》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很多劳动离不开技术和工具,现代劳动工具、设备技术含量高,劳动教育必须加强技术学习指导,但是仅有技术学习还不是完整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以技术为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上下功夫。
《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同时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还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开放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7.《指导纲要》在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方面有什么规定
答:结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指导纲要》强调了三个方面要求:一是明确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二是规定载体,要求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其中本科阶段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明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组织开展劳动周或劳动月;三是强化服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
8.中小学校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指导纲要》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什么
答: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相比较,中小学有自己的特点。《指导纲要》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五点:一是打好基础。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品质等方面全面打好基础,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安全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订安全、科学操作规范,加强劳动安全教育。三是开齐课程。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安排必要的课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活动。四是讲究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家校合作。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特别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
9.《指导纲要》真正落地,离不开切实的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对此,教育部有什么要求
答: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上,切实予以加强。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各地和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
二是加强支持保障。各地和学校要对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实施、师生安全保障、劳动教育督导和考核激励等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项目,开展专项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考虑到各地差异比较大,各级各类教育也不一样,《指导纲要》有一个在实践检验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此次《指导纲要》先以“试行”的方式颁布实施。希望各地和学校在试行期间,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帮助修订完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16:00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