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是伴随着
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
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产生
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受
教育系统内外多种复杂因素制约的,但归根结底是由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是
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多年后,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何子渊等人的现代“教育革新”给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震撼。
何子渊的“教育革新”——指“创导新学,摒弃科举,文理并举,重教图强。”
概念
关于现代教育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人从外部条件入手,把现代教育界定为“适合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
现代文化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概念、形态和特征”。有的人从内部因素看问题,将其界定为“教育者以大生产性和
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
综合起来看,可以将现代教育表述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该定义力图揭示现代教育的共性。
实际上,不同的
文化传统、
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现代社会都会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来表现和实现这一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资本主义的现代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英国的现代教育与美国的现代教育既有着共同的趋势又有着不同的特色。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综合与统一的概念。
特性
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为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它是通过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使人社会化。
相对于
古代教育而言的现代教育,从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是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
产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原来
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以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作基础,处于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因而,与古代教育相比更具有新的特点。
现代教育的特征有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和未来性。
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世界。
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之所以称为现代教育,首要之点就在于它能提出培养
现代人即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目的并将它付诸实施。以往一切教育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换言之,如果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
根本特征
这一基本特征与前一个特征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一起,是现代教育的两个带根本性的特征。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
文化素质是基础,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只有通过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
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和
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
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成为与古代教育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
科学人文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教育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没有科学教育就没有现代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对立的是宗教教育或建筑在信仰基础上的教育;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验性的教育或限于见闻和感性活动的常识教育;它还打破了在它之前的所谓
文雅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的局限。现代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包括基础学科和各有关的专业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综合(基本)技术和有关的专门技术,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教育方法遵循科学的
认识论路线,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理论,重视观察、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
科学教育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就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越来越科学化,依赖于科学技术又为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沃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由体力、生产经验和技艺逐步转化为科学技术的历史过程的规律。正是科学技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结起来,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样,没有科学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个
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生产力,是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有力工具,培根的名言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个人掌握了科学技术,就意味着提高、增强了他的力量,在客观世界面前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而这,正是马克思讲的个人自由、充分、独创的发展即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
教育发展
这表现为现代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现代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迅猛发展,复杂的劳动使劳动者仅仅凭借自身的体力和传统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可能,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当水平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懂得机器的性能,能够正确地操纵机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
第一生产力,这种要求将越来越高。摧残人性、脱离实际、
烦琐哲学、等级森严的古代教育和父传子、师传徒的原始的和手工生产的家庭、行会教育已不能适合大生产的需要。要培养出现代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学习和专门培训。学校教育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要为统治阶级自身培养管理国家和企业的人才,也要培养和训练普通劳动者。教育需要普及。教育对象需要扩大。即使在
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且不说劳动群众争取教育权利的斗争压力,就是资本家本身为了发展生产,获取高额利润,也要普及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培养和训练劳动人民。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
电子计算机、
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等新技术的广泛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学等新一代技术的开发利用,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造、技术的先进和熟练、劳动者的素质和才能,已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有识之士,在严峻的竞争面前,认识到投资教育、开发
智力资源要比投资物质资源更为有利,因此十分重视教育。世界各国普遍增加教育经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速
教育手段现代化,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开展
成人继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把教育看做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教育日趋大众化。
理论自觉性
由于现代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从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完整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古代学校教育的个别教育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养各级各类人才。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的,旧社会残留下来的
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了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我国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被打倒以后,经济上除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方式为主体外,还保留有其他
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作为补充,这些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也会成为某些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我们需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开放搞活,利用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资本主义的风还要继续向我们吹。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许多人的人生态度及教育思想。
阶级斗争作为一种
社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
四项基本原则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同国际上想要颠覆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与我们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密切联系、相互交织,有时表现得相当尖锐和激烈,因而提高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成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
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儿教育是进入学校教育前的教育,称作学前教育。它是为学校教育的生活和学习打基础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了使学前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要加强学前儿童入学的准备,使他们在进入一种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3. 普通性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普通教育学校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而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又有所欠缺。因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始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教科文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高等教育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逐渐大众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变性。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互通性。
其他特点
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注:(1)见《现代教育论》第二编 现代教育的基本问题 P173
(2)见《现代教育论》第二编 现代教育的基本问题 P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