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
基本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对政党而言,历史观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的正确与否,事关国家集体记忆、民族的精神积淀、文化的基因传承。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领袖或卓群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的认识历史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特征
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那些使人们处于当今状况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前三个阶段,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布中国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1987年的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绪论
凡是指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有以下特点:
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
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更好批驳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正确认识历史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基础。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在今天会让很多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如:李世民为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争夺皇位竟杀掉自己的兄弟。其实只要了解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正常的。
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反对错误历史观,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历史观,人们能更加准确的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在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人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结着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的理论和经验,要毫不怀疑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的不变真理,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人们可以忘掉仇恨,但不能忘掉曾经的教训和敌人。
有选择继承并发展历史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利用,这是必须做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和经验就必须坚定不移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和有害的做法就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中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的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和危险的。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坚持历史主义,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必须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中国的事业才能胜利,才能尽可能少走弯路。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是过高估计当时人民群众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给中国的事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的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中国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
辩证性批判
马克思并没有赋予自己的哲学一个具体的名称,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学说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都称之为旧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相对于旧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它既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又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名称和内容并不能画等号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复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说,在历史主义的方法中涵盖着辩证方法的原则,在辩证方法中涵盖着历史主义的内容,二者是统一的。而受前苏联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人为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论分离,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它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而已,这与马克思的原意不符。
意义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揭示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揭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相关学说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基础上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生产力)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生产关系)的统一范围;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从每代进程内部整合微观机制上看,一国的社会实践变革和自然实践变革要受到每代两极世界秩序的大格局决定;社会实践越来越先进,社会实践差别越来越小直到社会实践消亡;自然实践越来越先进,自然实践差别越来越小;两极进程中间环节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短,地理上越来越整合;秩序断裂带条数越来越少,断裂层次越来越低,断裂带逐渐长合。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共产党人应坚持正确历史观.中国文明网.2018-12-17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光明网.2019-12-02
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建-人民网.2017-07-19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14:03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