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高祖次子,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戊午日(599年1月23日),李世民出生于武功的李家别馆。李世民幼时聪明机智,高明的见解非常深远,面临关键大事刚毅果断,不拘小节,当时人没有一个人能够估量他。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李世民响应招募去救援,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将要出发时,李世民对云定兴说:“一定要携带旗鼓来设置疑兵。再说始毕可汗全国的军队敢于包围天子,必定是认为国家仓猝之间无人救援。我们张大军容,让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就让钲和鼓声互相呼应,胡虏必定认为救兵已大军云集,就会望军队扬起的尘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话,敌众我寡,他们全军来战,我们必不能应付。”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并将军队驻扎在崞县,突厥侦察骑兵飞马报告始毕可汗道:“隋朝大军已到。”由此突厥解围遁逃而去。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当时有高阳贼酋魏刀儿,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李渊进攻魏刀儿,深入贼人阵营中。李世民用精锐骑兵突围而进,弓箭所射,敌军溃散,在万众敌营之中救出李渊。恰逢步军赶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攻击,大破敌军。
晋阳起兵
义宁元年(617年),隋朝命运已终,李世民暗中图谋起义,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财物来供养门客,群侠大盗,没有一个人不愿效死力。同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世民率军攻打西河并宣布政令。攻下西河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起义大军往西攻打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屯扎在霍邑以抗拒义军。恰值久雨粮尽,李渊与裴寂议论,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李世民说:“本来兴起大义是为了挽救苍生百姓,应当先攻下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小敌军就退军,恐怕跟从起义的人将会一时解散。回军守卫太原一个城池,这是为贼打算,拿什么来自我保全!”李渊不采纳,催促命令引军出发。李世民于是在外大声嚎泣,哭声传到李渊帐中。李渊召见他问哭的缘故,李世民对答说:“现在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必胜,退还则军队必溃散。众军在前面溃散,敌军在后面乘虚进攻,死亡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李渊这才醒悟而停止回军。八月一日,雨止,李渊率军奔赴霍邑。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战,于是率领几个骑兵先奔到城下,举鞭指挥,好像要围城的样子,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被激怒,开门出兵,背靠城池扎阵。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扎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扎阵。宋老生指挥军队猛冲,首先直逼李渊,致使李建成坠落马下,宋老生乘势攻击,李渊与李建成都退军。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断了宋老生的军队,率领军队奋力攻击,宋军大败,都抛弃武器而逃。此时霍邑的城门已经悬挂起来,宋老生拉住绳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势斩了他,平定了霍邑。
到了河东,关中豪杰争着投奔义军。李世民请求进军入关,攻取永丰仓来赈济穷困,收服群盗来谋取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李渊认为很好。李世民以前军渡过黄河,先平定渭北。三辅的官员、百姓以及豪杰绅士到军门请求献身报效者每天用上千人来计算,扶老携幼,布满在大旗之下。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为备用的官员,远近听说此事的人,都来献身投效。军队在泾阳驻扎,精锐之兵九万,击破胡贼刘鹞子,兼并了他的部队。留下殷开山刘弘基屯扎在大兴城。李世民率军亲自奔赴司竹,贼酋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率兵来会合,屯兵在阿城,获得兵士十三万。大兴城父老拿牛、酒到军门的很多,李世民慰劳他们而后送走他们,什么也不接受。军令严明整肃,秋毫无犯。不久李世民与大军平定大兴城。李渊辅佐国政,任命李世民为唐国内史,改封为秦国公,食邑万户。恰值薛举精兵十万前来逼近渭水之滨,李世民亲自率军攻打,大破其部众,斩杀一万多人,攻占敌军土地一直到陇坻。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为右元帅,统兵十万攻取东都洛阳,未能成功而返回。等到将要回军时,李世民对左右的人道:“敌人见我回军,必定会跟踪追击。”于是设下三次埋伏以等待追兵。不久,隋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追到,过三王陵时,李世民发动伏兵攻击,段达大败。于是在宜阳、新安设置熊、谷二州,派人留守而回。随后,李世民被迁徙改封为赵国公。
义宁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建元武德,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四方征战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薛举入侵泾州,李世民率众军加以讨伐,不胜而回。九月,薛举死,其子薛仁杲继立。李世民又被任命为元帅讨伐薛仁杲,两军在折墌城相持不下,双方挖深沟筑起高高营垒相持六十多天。薛军十多万,军队的气势强盛,多次前来挑战,李世民按兵不动以挫败他的锐势。薛军粮食已完,薛军将领牟君才、梁胡郎前来投降。李世民对诸将军道:“敌军锐气丧失衰退了,我军当攻取他们。”于是派将军庞玉先在浅水原南扎阵以引诱敌人,敌将宗罗睺集中军队前来抗击,庞玉军几乎失败。不久李世民亲统大军出其不意覆盖了浅水原北。宗罗睺远远望见,再次回军抗拒。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数十人攻入敌阵,他与军队里外配合一齐奋力攻击,宗罗睺全军溃败,李世民斩贼首级数千个,掉入山涧山谷而死者不可胜计。李世民率领随从二十多个骑兵追赶逃跑敌军,笔直奔赴折墌城而追逐敌军。薛仁杲十分恐惧,环城守卫。将晚,李世民大军陆续到来,四面合围。早晨,薛仁杲请降,李世民俘虏他的精兵一万余人,男女五万口。
不久诸将祝贺,有人趁机问道:“刚开始大王野战攻破敌人,但敌人还保有坚固城池,而大王没有攻战之器具,用轻骑兵转战追逐,不等待步兵,直接迫于敌人城下,我们都怀疑你不能取胜,然而竟然攻下了城池,这是什么缘故?”李世民道:“这是用权宜之计逼迫他,使他们的计谋没有机会发出,因为这个原因战胜。宗罗睺依靠往年取胜,加之长期养足了锐气,见我军不出,心中对我轻视。现在敌军见我出战,十分高兴,全部军队前来作战,虽然我已击破他,但擒捉杀掉的还少。假若不急速追逐,敌军回军投入折墌城,仁杲收拢安抚,那就不可能战胜了。再说敌军兵众都是陇西人,战败逃散,来不及回顾,败逃到陇外,则折墌城自然空虚,我军随后压上,敌人因恐惧而投降。这些可谓是已定的计划,诸君难道全部不见吗?”诸将道:“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赶得上的。”此战缴获精锐骑兵很多,李世民仍令薛仁杲兄弟及敌帅宗罗睺、翟长孙等率领。李世民与他们游乐骑射,没有什么距离隔阂。投降的敌将感恩并慑于李世民的威势,都愿意以死报效。当时李密刚刚归附,李渊命令李密骑驿马到豳州迎接李世民。李密见李世民天姿英明威武,军威严肃,悚惧叹服,私下对殷开山道:“真是英明之主啊。不是这样,凭什么来平定祸乱呢?”李世民凯旋,在太庙献捷。李渊封其为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守长春宫,关东兵马全部受他节制调度。不久又加授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刘武周部下宋金刚攻陷浍州,军队气势强盛。李渊因为王行本还占据蒲州,吕崇茂在夏县反叛,晋、浍二州接着陷落,关中震动惊骇,于是下手令道:“贼人气势像这样厉害,难以与他们争胜负,应该抛弃河东之地,只守住关西就好了。”李世民上表道:“太原是王业的基础,国家的根本,河东富裕是京城的凭借。假若全部抛弃,臣感到憋闷遗憾。希望能借臣精兵三万,必定能消灭平定刘武周,克复汾、晋。”李渊于是调遣全部关中兵马给李世民,又亲自驾临长春宫为李世民送行。
十一月,李世民率军队奔赴龙门关,踏冰而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与敌将宋金刚对峙。不久永安王李孝基在夏县被打败,于筠、独孤怀恩唐俭都被敌将寻相尉迟敬德所俘,将要回到浍州去。李世民派殷开山、秦叔宝在美良川拦截,大破敌军,寻相等人仅仅本人逃脱,李世民全部俘虏他的部众,再回到柏壁。于是众将都请战,李世民道:“宋金刚是奔走千里的孤军,深入我地,精兵强将,都在这里。刘武周占据太原,专门依靠宋金刚来抵抗。士卒虽多,内面实际很空虚,意在速战。我巩固营垒,养精蓄锐以挫他的锋芒,等到他粮尽计穷,自会逃跑。”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宋金刚终于因为军众饥饿而逃遁,李世民率军直追到介州。宋金刚排列军阵,南北七里长,以抗拒官军。李世民派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抵挡宋金刚的北面军队,翟长孙、秦武通抗击宋金刚南面的军队。诸军战斗稍稍退却,被敌兵所战胜。李世民率精锐骑兵攻击宋金刚,冲击他行阵的后部,敌众大败,追打数十里。尉迟敬德、寻相率领残部八千人归降,李世民仍旧命尉迟敬德统率,与李世民的军营混在一起,屈突通害怕尉迟敬德发生叛变,以此向李世民请求不要让尉迟敬德率兵。李世民道:“过去萧王(指光武帝刘秀)对人推心置腹,使人都能尽力效命,现在委任尉迟敬德,又何必疑惧。”这时刘武周奔到突厥,并、汾二州又全部恢复了旧地,李渊诏命就在军中加拜李世民为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七月,李世民统率各军在洛邑攻打王世充,军队驻扎在谷州。王世充率精兵三万在慈涧扎阵,李世民用轻骑兵引逗他。当时众寡不敌,李世民陷入重围,左右的人都很恐惧。李世民命令左右的人先行归营,独自一人率军在最后。王世充麾下勇将单雄信率数百骑兵夹道进逼,争先进攻,李世民几乎被他活捉。李世民张弓箭左右射敌,敌人没有一个不是应弦而倒,还俘虏了王世充的大将燕颀。王世充于是将慈涧之兵改移回到东都洛阳。李世民派行军总管史万宝从宜阳往南占据龙门,刘德威从太行往东包围河内,王君廓从洛口斩断敌军运粮通道。又派黄君汉连夜从孝水河中下舟船偷袭回洛城,攻克了回洛城。黄河以南,没有一个地方不响应,城堡一个接一个前来归降,大军进驻邙山。九月,李世民用五百骑兵先行观察战场地势,终于与王世充一万多人相遇,两军交战,李世民再次打败了他,斩首级三千,俘虏了王世充大将陈智略,王世充仅仅本人逃脱。他所部署的筠州总管杨庆派使者请求归降,李世民宗派李世勣率军从頧辕道出去安抚杨庆的部众。荥、汴、洧、豫九州一个一个前来归降。王世充于是向窦建德求救。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李世民又进驻青城宫,营垒尚未建立,王世充的军队二万人从方诸门面临谷水扎阵。李世民以精锐骑兵在北邙山扎阵,令屈突通率五千步兵渡水攻击王世充,并趁机告诫屈突通道:“等到双方交战时就放烟,我当率骑兵南下。”双方军队才接战,李世民用骑兵冲锋,自己挺身冲锋在前,与屈突通里外呼应。敌军拼死作战,多次被打散又多次聚合。从早晨一直战到下午,敌军才开始退却。李世民指挥兵士追击,俘获、斩首共八千人,于是进兵屯营到城下。王世充不敢再出战,只是环城自守,以等待窦建德救援。李世民派遣诸军挖掘壕沟,环绕布置长期围守。吴王杜伏威派遣他的大将陈正通、徐召宗率精兵二千人前来在李世民军营会合。伪郑州司马沈悦以虎牢关来投降,将军王君廓响应,活捉伪荆王王行本
恰巧窦建德率兵十余万来援救王世充,到达酸枣。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因为腹背受敌,恐不是万全之策,请求退师到谷州观看形势。李世民道:“王世充粮食已尽,内外离心,我军不需攻击,可以坐收敌军破败之功。窦建德新近攻破孟海公,将官骄傲士兵怠惰,我军当进攻占据武关,扼守山川要冲。敌军假若与我军争胜负,我攻破敌军是必然的了。如果不战,十日之间王世充当会自我崩溃。若不急速进攻,敌军进入武牢,诸城刚刚归附,必定不能坚守。他们两方力量合并,还能把他们怎么办呢?”屈突通又请求解围到险要之处以等候敌军内部生变,李世民不同意。于是留屈突通辅助齐王李元吉以包围王世充,李世民亲自率领骑兵三千五百人奔赴武牢。
窦建德从荥阳西上,筑营垒在板渚,李世民驻军在武牢,两军对峙二十多天。探听消息的人报告道:“窦建德探听到我军牲畜的饲料已尽,等候在黄河北岸放马吃草时,趁机偷袭武牢。”李世民知道他们的阴谋,于是放马在黄河北岸吃草来诱敌。早晨,窦建德果然率全部兵马到来,陈列军队在汜水之上,王世充大将郭士衡扎阵在南面,绵延数里,大声呐喊,诸将大为恐惧。李世民率几名骑兵登上高高的土丘遥望敌军,对诸将道:“贼人起兵山东,没有遇见过强大的敌人。现在渡过险要之处而叫嚣,这是没有政令的表现;逼近城墙扎阵,有轻视我们的思想。我按兵不出,敌军气势便衰竭,扎阵太久士卒饥饿,必将自我撤退,这时再来追击,可以无往而不胜。我与你们约定,必定在午时以后攻破敌军。”窦建德排出阵势,从上午直到下午,兵士又饿又累,都坐在阵列中,又争着饮水,顷刻间又收敛退却。李世民道:“可以攻击了!”亲自率领轻装的骑兵追击引诱敌军,大军陆续赶到。窦建德回军扎阵,还来不及整顿阵列,李世民已先行攻击,攻击所向,敌军纷纷溃散。不久,众军会合作战,尘土飞扬,呼叫四起。李世民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动大旗冲入,直接突入到阵后,张挂军旗。敌人回头看见官军旗帜,全军崩溃。追逐攻打三十里,斩首级三千多,俘虏贼众五万,在阵中活捉窦建德。李世民责备他道:“我兴师问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干你事,为什么越过边境,冒犯我军锋锐?”窦建德恐惧的两腿发抖说:“现在我假若不来,怕麻烦你远远地攻取我!”随后,李世民将窦建德带到东都城下。王世充很恐惧,带领他的官属两千多人到军门请求归降,由此山东全部平定。李世民进入宫城,令萧瑀、窦轨等人封存守卫府库,什么东西都不取,只令记室房玄龄收取地图与户籍。接着杀了共同作恶的段达等五十多人,冤枉被囚禁者全部释放,无罪而被杀者加以祭祀并写祭文致以哀悼。用酒食款待将士,按品级等第颁赐物品。李渊听说此次大捷后,令尚书左仆射裴寂在军中慰劳,并亲手写诏书道:“隋朝分崩,崤山、函谷关隔绝。两雄会合,一朝清平。军队已经获胜,更没有死伤。做臣子的不惭愧,做君父的不担忧,都是你的功劳。”
六月,李世民班师凯旋,他亲自披挂黄金铠甲,排列一万骑兵,穿铠甲士兵三万人,前后部都敲鼓吹号,在太庙贡献俘虏的二伪主窦建德、王世充以及隋朝器物车乘。李渊认为自古以来旧的官阶与特殊功劳不相称,于是另外发徽号,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勋德望。十月,加李世民天策上将封号、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增加食邑二万户,连以前的共计三万户。赐给金车一辆,王公之衮衣和冠冕一套,玉璧一双,黄金六十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仪仗四十人。
这时海内渐渐太平,李世民于是专心一意读经史子集,开文学馆以接待四方才学之士。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每次在阁下轮流值班,李世民则降低身份以温和态度与学士们讨论经义,有时谈论到半夜才结束。不久,窦建德旧将刘黑闼举兵造反,占据洺州。十二月,李世民统领全军向东去讨伐他。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进军肥乡,分兵断绝刘黑闼运粮的通道,双方对峙两个月。刘黑闼被迫求战,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南渡洺水,早晨便迫近官军。李世民亲自率领精锐骑兵,攻击刘黑闼的骑兵,攻破了他,乘胜冲击践踏他的步兵,敌兵崩溃,斩首级一万多。先前李世民派人筑坝堵塞洺水上流使水流变浅,让刘黑闼得以渡水。等到作战之时,才命令挖开拦河坝,大水冲到,一丈多深,敌兵已经战败,逃到水中都淹死了。刘黑闼与二百多骑兵往北逃到突厥,李世民全部俘虏了刘黑闼的部众,河北平定。当时徐圆朗带兵在徐、兖二州阻碍李世民,李世民这时便回师讨伐平定了徐圆朗,于是河、济、江、淮所有州郡城镇都平定。十月,李渊加授李世民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武德七年(624年),突厥侵犯边境,李世民与突厥军在豳州相遇,他带领一百骑士随从与突厥首领会谈,结盟后突厥军撤离。
武德八年(625年),李世民晋升为中书令
夺权即位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在玄武门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六月八日,唐高祖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军政大事皆由李世民决断。李世民于是放掉宫廷花园中所养的鹰犬,并停止收取各方所进贡的奇珍异宝,政理崇尚简要严肃,天下人大喜。又命令百官各个呈上封章奏事,详细陈述安定人心治国的关键。六月十三日,命令道:“依照礼法,皇帝的两个名字不要为某一个字而避讳。近代以来,两个名字都避讳,废缺地方已经很多,任意避讳,有违经典。那些官号、人名、公私文籍图书,有‘世民’两个字不连续的,并不须要避讳。”撤销幽州大都督府。十五日,废除陕东道大行台,设置洺州都督府;废除益州道行台,设置益州大都督府。二十九日,撤销天策府。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626年9月4日),李渊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尊李渊为太上皇。派司空、魏国公裴寂在南郊烧柴祭天,大赦天下。武德元年(618年)以来由于直言被责罚流放的人都赦免放回。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先前无爵位者赐给爵位一级,六品以下加勋级一等。天下免赋税徭役一年。八月十八日,放宫女三千人回家。十九日,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入侵泾州。二十日,突厥入侵武功,京师戒严。二十四日,突厥入侵高陵。二十六日,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在泾阳大战,大破突厥,斩首级一千多。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到达渭水边,李世民与颉利隔渭水对话,斥责他背弃定约。不久大军陆续到达,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盛大威严,又知道执失思力被捕,由此大为恐惧,于是请求和解,李世民诏令同意。三十日,李世民又驾到便桥,与颉利可汗杀白马而设盟誓,突厥退走。
九月初一,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一万口,李世民不接受,命令颉利归还掳掠的中国人口。二十二日起,李世民率领所有禁军步骑将领在显德殿殿廷学习射箭,他亲自面试,射中者随即赏赐弓刀、布匹绸缎。朝中有很多劝谏的臣子,但李世民不采纳。从此以后,士兵都成精锐部队。二十七日,诏令私人之家,不得擅权建立妖神,随意设立不适当的祭祀,不合礼法的祭祀祈祷,一概禁绝。除了龟甲兽骨五种占卜以外,其他杂七杂八的占卦卜卦,也都停止,禁止使用。十一月初八,立中山王李承乾为皇太子。十一月初五,将没有建立功勋的皇族中的郡王降级为县公。十二月十九,李世民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
贞观之治
贞观元年(627年)正月一日,改元。正月十七日,燕郡王李艺(即罗艺)占据泾州造反,不久被左右的人所杀,传送首级到京师示众。九月十二日,派遣使臣巡视各州遭害的农田,救济、慰问贫民。
贞观二年(628年)三月二十二日,派遣使臣巡视关内各地,拿出钱财珍宝帮助饥民赎回卖掉的孩子。二十三日,因旱蝗灾害,李世民自陈己过,施行大赦。十一月十九日,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大典。
贞观三年(629年)四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开始在太极殿听政。六月八日,因为干旱,李世民亲自审查并记录囚徒罪状。派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名山大川求雨,中书舍人杜正伦等人往关内各州安抚慰问。又命令文武官员各人上密封的奏章,尽量说出朝政得失。十一月二十二日,以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打击突厥。闰十二月十七日,诏令建立义军以来交兵之处,替义士勇夫在阵战中牺牲者各建立一座寺庙。命令虞世南李百药褚亮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人为他们立碑刻铭文,以记载他们的功业。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活捉颉利可汗,献到京师。二十九日,李世民向太庙报告俘虏了颉利可汗。四月二日,驾到顺天门,军官捉住颉利来献捷。自此西北蕃邦都请求奉给皇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唐太宗降下玺书封立他们的君长。九月八日,命令收埋长城以南的尸骨,仍然令人致以祭祀。二十日,命令从古时以来的英明的君王、圣明的皇帝、贤臣英烈的坟墓不能割草放牧,春秋致以祭祀。十月一日,驾到陇州,因特殊情况而赦免陇、岐二州,免除赋税徭役一年。
贞观五年(631年)正月十三日,在昆明池大检阅,少数民族地区的君长都跟从。
贞观六年(632年)二月四日,开始设置律学
贞观七年(633年)十一月三日,颁布新定的《五经》。
贞观八年(634年)正月二十九日,命令尚书右仆射李靖、特进萧瑀杨恭仁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鄜州大都督长史皇甫无逸、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张亮、凉州大都督李大亮、右领军大将军窦诞太子左庶子杜正伦、绵州刺史刘德威黄门侍郎赵弘智出使四方,观察民间风俗。十月,右骁卫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吐谷浑,击破之,追逐八百多里。十一月三日,十九日,吐谷浑入侵凉州。二十一日,吐谷浑拘留唐使者赵德楷。十二月三日,命令特进李靖、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等为大总管,各率军队分途讨伐吐谷浑。
贞观九年(635年)三月十六日,大赦。每乡设置乡长一人,辅佐官二人。闰四月二十八日,大总管李靖、侯君集、李大亮、任城王李道宗在牛心堆大破吐谷浑。五月一日,又在乌海大破吐谷浑,追逐打击直到柏海。副总管薛万均薛万彻在赤水源又大破吐谷浑,捉住吐谷浑名王二十人。十八日,李靖在西海之上平定吐谷浑,捉住了吐谷浑王慕容伏允。因为其子慕容顺光投降,封为西平郡王,恢复吐谷浑本国。十二月十二日,吐谷浑西平郡王慕容顺光被其部下所杀,派遣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军队安抚,仍然封慕容顺光之子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使他统率吐谷浑部众。
贞观十年(636年)十二月十九日,李世民亲自审查并记录囚徒的罪状。这年,关内、河东流行疾病,李世民命医生拿药治疗他们。
贞观十一年(637年)正月十四日,向天下颁布新法令。二十八日,房玄龄等人奉上所修订的《五礼》,诏令有关部门施行。四月十二日,诏令河北淮南举荐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禀性淳厚,并且熟悉时事;儒家学术完备,可以为人之楷模;文辞秀逸优美,具有著述之才干;通晓理解国家之政策法令,可以托付尊敬的人;并且品行修养有所成就,被乡里闾巷所推崇的人,给予专车将他们送到洛阳宫。七月一日,长期下大雨,谷水漫入了洛阳宫,水深四尺,毁坏了左掖门,毁坏宫寺十九所;洛水涨满,冲漂了六百家。八日,诏命因为水灾命百官上封章奏事,尽情说明朝政得失。二十日,废弃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分配给遭水灾之家,又按等级分赐绸缎。二十四日,在亳州修老君庙,在兖州修宣尼庙,各给二十户的租税来祭祀。凉武昭王墓接近坟墓的二十户被免除赋税充当守卫,又禁止放牧打草砍柴。九月六日,黄河泛滥,冲坏了陕州河北县,毁坏了河阳中潭等地。李世民驾到白司马坂观察水灾,按等级赐给遭水灾之家粮食布匹。
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十三日,视察砥柱,刻铭文以纪功德。十五日,驻扎陕州,从新桥驾到河北县,祭祀夏禹庙。十七日,驻扎柳谷顿,视察盐池。六月二十三日,开始设置玄武门左飞骑与右飞骑。十月五日,在始平打猎,按等级赐给老年人粮食布匹。
贞观十三年(639年)正月初一,唐太宗祭拜献陵,宽免三原的囚犯并赏赐随从人员,免除县民本年租赋,赐给宿卫陵邑郎将、三原县令爵位一级。五月十二日,唐太宗因旱灾避离正殿,诏令五品以上官员议政,减少膳食,免除劳役,清理囚犯,救济贫民,这才下雨。
贞观十四年(640年)正月十六日,亲临魏王李泰府,对雍州长安县施行赦免,免除延康里本年租赋。二月初十,唐太宗到国学府观看以酒食祭奠先圣先师的活动,宽免大理寺、万年县的囚犯,赐给学官中优等生布帛。八月初八,侯君集攻克高昌国。九月初九,赦免高昌军队以及士卒中父子均犯死罪、须守丧一年判流放罪、须守丧九个月判服劳役罪、须守丧五个月和守丧三个月而已判处杖刑的犯人,全部赦免。十一月初一,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十二月初五,侯君集俘虏高昌国王进献祖庙,唐太宗赐给百姓聚饮三天。
贞观十五年(641年)四月初一,下诏书:来年二月在泰山设坛祭祀天地。初五,免除洛州本年的田赋,迁入户原已免除劳役的再免服劳役一年,赐给百姓中八旬以上老人以杂帛,鳏寡孤独及有病不能自理生活的人赐给米二斛。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六月十九,在太微垣天区出现彗星。二十六日,唐太宗宣布停止来年的泰山祭祀天地活动。避离正殿、减少膳食。七月初七,赦免北周和隋朝的名臣及忠烈之士的子孙在贞观纪元以后被流放的人。十一月十六日,薛延陀部落侵犯边境,兵部尚书李勣任朔州道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任灵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袭誉任凉州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薛延陀。十二月十七日,李勣与薛延陀军队在诺真水交战,打败薛延陀军。十八日,追封阵亡将士三级官衔。
贞观十六年(642年)正月初九,派使臣安抚西州。十二日,招募驻防西州的士卒,原犯有流放罪、死罪而逃亡躲藏的人,听任其自首应募。十五日,迁移全国的死罪囚犯充实西州。十一月十二日,赐给所经过六个县的高龄孤寡、有病者毡被、粮食、布帛,顺道亲临庆善宫。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十九日,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二十八日,将功臣的图像绘画在凌烟阁上。三月初二,禁止丧葬违反规范的仪式。初六,齐王李祐反叛,李勣前去讨伐。十四日,因旱灾,唐太宗派使臣复审囚犯的判罪情况。十五日,齐王李祐被处死,下令免除齐州的劳役一年。四月初六,唐太宗废黜皇太子李承乾为平民,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被处死。初七,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施行大赦,赐给文武官员及五品以上官员爵位在其父之下的晋爵一级、百姓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赐给粮食布帛,聚饮三天。十一日,唐太宗到祖庙自认错立李承乾的过失。六月十六日,唐太宗因旱灾避离正殿,减少膳食,诏令京官五品以上的官员议政。十月初一,建立各州在京的官署。十一月初三,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初六,赐予聚饮三天;因凉州获得象征祥瑞的玉石,对凉州施行赦免。
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十三日,免除隶属各州的突厥、高昌部落的百姓徭役二年。七月初三,营州都督张俭率领幽州、营州的兵力和契丹、奚的军队讨伐高丽国。八月十一日,安西都护郭孝恪任西州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焉耆国。九月,郭孝恪与焉耆交战,打败焉耆军。十一月初八,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初十,派使臣巡视、慰问郑、汝、怀、泽四个州的高龄老人,并宴请、给予赏赐。二十四日,张亮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勣、马周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十六个总管的兵力讨伐高丽。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去洛阳宫,借以征讨高丽。十七日,皇太子李治留守定州,代行处理国政。四月初六,在幽州誓师,大举犒劳将士。二十六日,李勣攻克盖牟城。五月初二,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攻克沙卑城。初三,行军途中在辽泽驻歇二日,为隋朝征讨高丽的阵亡者造墓。初十,唐军驻扎马首山。十七日,唐军攻克辽东城。六月初一,攻克白岩城。二十三日,在安市城东南山地大败高丽军,左武卫将军王君愕殉难。九月十八日,凯旋而归。十月十一日,凯旋回军途中停驻营州,用牛羊猪三牲祭奠为国事牺牲的人们。二十一日,皇太子李治到临渝关拜迎唐太宗。二十三日,停驻汉武台,刻石碑纪功。十一月初九,在幽州大行犒劳将士。十二月二十五日,薛延陀部落侵犯夏州,左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打败薛延陀军。
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初八,夏州都督乔师望与薛延陀交战,打败了薛延陀军。十四日,唐太宗派使臣二十二人,赴全国各地,按六条规定考核、升降官吏。十七日,对并州施行赦免,起义时的编户免除徭役三年,后来归附的免劳役一年。二月初一,随从征讨高丽国没有立功的官员,全部赐予晋升勋官一级。三月初七,唐太宗从高丽国返回京城。初八,唐太宗身体不适,皇太子李治代行处理政事。六月十五日,江夏郡王李道宗、李勣讨伐薛延陀。七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病愈。李勣与薛延陀军交战,将其打败。九月初二,唐太宗派使臣巡察岭南。十五日,铁勒各部族请求给唐太宗加号为“可汗”。十一月初一,唐太宗下诏书:“凡举行祭祀,表章奏疏、藩国来宾、调动兵马、宫中值宿警卫人员用鱼符要求供给驿马,授予五品以上官职及其任命、解职、判处死罪,均须奏明朕外,其他事务托付皇太子处置。”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初十,唐太宗下诏书:于来年二月,在泰山祭祀天地。正月二十七日,将铁勒各部族列为唐朝州县,赐予京城百姓聚饮三天;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对死罪以下的囚犯减刑。三月初二,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任青丘道行军大总管,李勣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三个总管的兵力去讨伐高丽。五月初七,告谕百官由皇太子决定政事。五月二十五日,李勣攻克南苏、木底城。七月十一日,牛进达攻克石城。八月,泉州海潮漫溢。初八,决定停止到泰山筑坛祭天。十二月二十六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任昆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三个总管的军队去征讨龟兹。
帝范教子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正月二十五日,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任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前往讨伐高丽。二月初四,唐太宗接见京城长安的父老乡亲,慰劳他们,免去京城本年的一半田租,京城附近辖区免去三分之一。二月十六日下诏:随征高丽渡过辽水立了功而未给予封赏的人员,其犯罪者与已封授官职的人犯罪同等对待。三月初七,对宜君县施行赦免,从玉华宫林苑中迁入宜君的县民免除劳役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薛万彻在泊灼城与高丽军交战,打败高丽军。八月二十三日,执失思力在金山讨伐薛延陀族的残余部队。九月初二,昆丘道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在处月、处密一带与薛延陀残部交战,将其打败。十月二十日,阿史那社尔与龟兹交战,打败龟兹军。十二月二十五日,对长安、万年判服劳役罪以下的犯人减刑。闰十二月十七日,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
因病去世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命皇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五月己巳日(7月10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年五十二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唐太宗,葬于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任用人才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从谏如流
唐太宗以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颜直谏,唐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纳,又如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唐太宗在位23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魏徵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重视法治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贞观七年秋天,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多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经济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省南昌市)、扬州益州(四川省成都市)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军事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平定突厥之后,唐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寇边,唐太宗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唐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
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唐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唐军取得多次大胜,最终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800、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不到两千人,唐军还从高句丽缴获了大量铠甲、马、牛等等。(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继续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发动了一些攻击,削弱高句丽,唐军也都取得了胜利。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命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勣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勣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十二月,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
贞观十九年(645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次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文化
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
民族
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尤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突厥武装曾直逼唐廷首都长安(今西安)的近郊,成为当时的主要威胁。李世民即位后,经过三、四年的认真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好转,政权得到一定的巩固,便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但是同时对它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贞观元年(627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
贞观十八年(644年),又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这种认识和思想,显示了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仁和宽厚的胸怀。在这种思想和胸襟指导下,贞观时期推行了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后,没有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分离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在东起幽州(今北京市)西至灵州(今属宁夏)一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归附突厥降户,又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创立了新的羁縻府州制度。开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赞普(即君长)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闻讯大喜,亲自从首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来到河源(今青海省鄂陵县湖西),以子婿之礼接见李道宗。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外交
中外关系方面也迅速出现了繁盛景况。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在7世纪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印度也逐渐走向统一,印度历史上出现一代名王一一戒日王,就是中天竺摩揭陀国王尸罗逸多,他逐渐统一了五天竺。戒日王对中国的了解始于玄奘西游取经之时,他于贞观五年(631年)召见了玄奘,玄奘向戒日王介绍了唐太宗的神武天威和平定祸乱、宾服四夷的情况。于是贞观十五年(641年),戒日王派使臣上书中国,唐太宗“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尉抚”,戒日王又遣使者入朝,这样唐朝开始向印度派遣使者。
唐朝第一次向印度派遣使臣是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唐为答谢摩揭陀国王使者同时宣扬国威,准备了丰厚的礼物,派以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的22人使团出使摩揭陀。他们取道吐蕃和泥婆罗,于同年十二月到达摩揭陀曲女城,受到戒日王的热烈欢迎。该使团一行人在印度“因巡省佛乡,观揽胜迹,留其国数年”,足迹遍及五天竺国。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七日,王玄策等建铭于耆阇崛山,同年二月十一日立碑于摩诃菩提寺。立碑之后,使团回国。
第一次遣使扩大了唐朝在印度的影响,天竺各国纷纷派遣使臣贡献礼物。唐为送归各国使臣,并到摩揭陀取制糖之法,便派遣了第二个使团。这次出使,王玄策以太子右率府长史之职担任正使,蒋师仁为副使。该使团先对四天竺进行友好访问,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到达中天竺国。当时正值中天竺国内大乱,戒日王已死,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改变戒日王对唐朝的友好政策。他看到唐使仅30余人,并带着各天竺国进贡的贵重礼物,并想大唐路途遥远对他无可奈何,顿起贪心,于是“发胡兵以拒玄策”。王玄策寡不敌众被俘,财物被抢劫一空。王玄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向吐蕃和泥婆罗求救,吐蕃派兵千人,泥婆罗派七千骑兵来。章求拔国也发兵前来救助。王玄策率兵进攻中天竺国,阿罗那顺弃城逃走被擒获,后来被押送到长安。王玄策的胜利震动了全印度,各天竺国均来贡献礼物,唐和印度各国关系更加密切。唐太宗对此极为高兴,赞赏他智勇双全并擢其为朝散大夫。
历史评价
唐代
自评:①“吾……年十八举义兵,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即大位,自谓三王以来,拨乱之主莫吾若,故负而矜之,轻天下士……秦始皇划除六国,隋炀帝有四海之富,卒以骄败,吾何得不戒邪?”②“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③“隋末分离,群凶竞逐,我提三尺剑,数年之间,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突厥强梁,世为纷更,今乃袭我衣冠、为我臣吏,殊方异类,辐辏鸿胪,是朕文教所来也;突厥破灭,君臣为俘,安养之情,同于赤子,是朕仁爱之道也;林邑贡能言鸟、新罗献女乐,悯其离本,皆令反国,是朕敦本也。酧功录效,必依赏格;惩恶罚罪,必据刑书。割亲爱、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是朕崇信也。非朕专自矜伐,欲明圣人之教不徒然也。”
刘文静:“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刘邦),神武同魏祖(曹操),年虽少,命世才也。”
魏征:“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房玄龄:“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
李治:“先朝身擐甲胄,亲履兵锋,戎衣沾马汗,鞮鍪生虮虱。削平区宇,康济生灵。数年之间,四海宁晏。方始归功上帝,临驭下人。”
吴兢:“唐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亘古而来,未之有也。”
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
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白居易:“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五代、两宋
柴荣:“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昭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赵炅:“大凡帝王举动,贵其自然。朕览唐史,见唐太宗所为,盖好虚名者也。每为一事,必豫张声势,然后行之,贵传简册,此岂自然乎!”
欧阳修:“盛哉,唐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范祖禹:①“唐太宗可谓能审取舍矣。魏征仁义之言也,欲顺天下之理而治之。封德彝刑罚之言也,欲拂天下之性而治之。夫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而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拂矣。故治天下在顺之而已,哺之而能治者,未闻之也。唐太宗从魏征而不从德彝,行之四年,遂致太平。仁义之效,如此其速也。故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 孰不可为唐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美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②“唐太宗以武拨乱,以仁胜残,其才略优于汉高而规模不及也;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夫贤君不世出,自周武、成、康历八百余年而后有汉,汉八百余年而后有唐太宗。其所成就如此,岂不难得哉!”
司马光:“唐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驱策英雄,网罗俊义,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拯民于汤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颈阙庭;北海之滨,悉为郡县。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唐太宗之从谏,近乎圣。”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何去非:“昔者唐之唐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程祁:“唐太宗举兵五年,定海内,率天下于仁寿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而已。任于仇雠,起于疏远,委之以政,责之以功,谏无不从,谋无不获。且唐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骄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为千百年之基也。”
赵构:①“唐太宗除乱比汤、武,致治几成、康,可谓贤君矣。然夸大而好名,虽听言纳谏,然不若汉文帝之至诚也。人君惟至诚临下,何患治道之不成哉?”②“朕谓专以至诚为上,唐太宗英明有余,诚有未至也。”
秦桧:①“汉文帝文不胜质,唐太宗质不胜文。”②“唐太宗之用智,诚不及文帝之性仁也。”
朱熹:①“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借义以行其私。”②“汉唐之兴,皆是为利。须是有汤武之心始做得。唐太宗亦只是为利,亦做不得。”③“唐太宗诛建成,比于周公诛管、蔡,只消以公私断之。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为心,唐太宗则假公义以济私欲者也。”④“史臣正赞其功德之美,无贬他意。其意亦谓除隋之乱是功,致治之美是德。自道学不明,故曰功德者如此分别。以圣门言之,则此两事不过是功,未可谓之德。”
吕祖谦:“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真德秀:“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范成:“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胡寅:“两汉盛时,唐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陆九渊:“唐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元明清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唐之可称者三君而已。唐太宗文皇帝身兼创业守成之事,纳谏求治励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钱,外户不闭,故贞观之盛有非开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唐太宗卓然为唐三宗之冠。”
戈直:①“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②“夫唐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③“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唐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朱元璋:①“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②“唐太宗规摹虽不及(汉)高祖,然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此则唐太宗又为优矣。”③“凡人有善不可自矜,自矜则善日削;有不善不可自恕,自恕则恶日滋。唐太宗常有自矜自恕之心,此则不如汉高也。”
朱棣:①“若唐文皇帝,倡义靖难,定天下于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极。其思患也,不可谓不周,其虑后也,不可谓不远,作《帝范》十二篇以训其子,曰饬躬阐政之道在其中。”②“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治,近古罕伦,求其故,则唐太宗善用天下之贤:释王珪、魏征之嫌怨,举李靖、尉迟敬德于仇敌,用房玄龄、杜如晦于异代。”
朱瞻基:“唐太宗才胜,高帝义胜。高帝不事诗书,而大义了然;唐太宗文雅足称,而大义未明。”
朱见深:①“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②“唐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朱由检:“唐太宗才,朕所不如,若论闺门德行,朕亦不学他。”
王志坚:“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张大龄:“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独称汉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义之年六八,光武兴复之岁三九,皆生长民间周历世故,未有出于纵垮裙展之中,发于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驾四海之气,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唐太宗者也。唐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迹汤武,自登极以后庶几成康,腐儒辈犹以尺寸瑕瑜之何异虾度神龙乎?”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赵弼:“传三百载之唐柞哉,唐太宗在位朝有贤良之宰辅,内有长孙之贤后,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实天之时,四夷入仕及朝贡者数百人皆痛哭剪发势面割耳流血洒地,非有得于华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王夫之:“唐太宗之才,当时之臣无有能相项背者。”
爱新觉罗·玄烨:“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爱新觉罗·弘历:“当隋炀之时,天下瓦解,群雄睚眦,窥伺名器。于是唐太宗以英雄之资,备仁义之德,复得高祖之贤为之父。《易》曰:“包防吉,纳妇吉,子克家。”盖高祖以柔中之德,赖唐太宗以阳刚之体发而用之,以安天下,固宜唐室之兴也勃焉。然太原兴兵,长安立帝,不必诡行诈伪以异利也;不必尊江都而立代王也。宜正其罪名,声大义以讨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损己益人,爱民从谏,躬行仁义,用房元[玄]龄、魏征之俦,君臣相得,不敢怠遑,用致贞观之盛,令德善政,不可殚述,可谓三代以下特出之贤君矣。虽征辽之役,志满意盈,然既失之后,即复魏征之碑,劳其妻子,深自损责,其于改过亦已敏矣。夫贤君不世出,成、康以降数百年而有汉文帝,汉文以降又数百年而有唐太宗。要之以虚心待物、损上益下,用致天下之盛,唐太宗与文帝率用是道。文帝质美德纯,过于唐太宗,然致治之盛,岂能及贞观哉?人或论唐太宗有魏徴而身修国理,魏征既没而骄满之意生者,是不尽然。惟其有唐太宗之君,然后有魏征之臣。使唐太宗中人之主,则虽有魏征,其亦如之何哉?独心无知道之实,而身有好名之念,屈己从谏,而不免以术驭人,故不能致天下于熙皞耳。然后世有逆谏而恶贤、骄奢而自满者,方之唐太宗,则又不啻倍蓰矣。”
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易顺鼎:“户牖皆惊气若神,书生早识帝王真。金瓯那有虬髯地,玉玺宜归日角人。马汗自流松柏晚,龙漦几覆李花春。槐黄赚尽英雄去,留得朱三是细民。”
现代
勒内·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现在汉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
范文澜:“唐太宗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击败了侵略中国的突厥族,建立起疆域广大、超越前代的大帝国。”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成本俊:“汉与唐为吾国民族历史上最光荣灿烂之时期。唐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风云,荡平群寇,修齐庶政,然后南征北讨,收服四裔,威令所行,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国势之盛,且超汉代而上之。唐太宗诚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柳克述:“假如中国历史上没有李世民这样一位卓越的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华夏民族究竟会演变到怎样的境地?综数百年华夷乱离黑暗之局,成大一统的民族复兴与新局面的开创,其版图西至葱岭以东,南至中南半岛,东临大海,北被大漠。而国计民生之康裕,学术艺事之发达,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汇与创导,至使倭人贩其余绪以立国,欧西各国向往而慕化。其气魄之大、业绩之伟,无可媲美。推崇功业,数典不忘,我们岂能忘掉李世民!”
钮先钟:“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学好问,真可以说是天纵之圣。从《问对》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风度。在战略思想中,他的地位远超过拿破仑。”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李敖:“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唐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中国通史》: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美)菲茨杰拉德:唐太宗似乎像天命所归的人物,对他而言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会的拯救者,也是统一与和平的恢复者。他的个性是如此地强悍有力,他影响了所有与他相处过的人物,并且成为一个后代子孙眼中的传奇人物。在中国的帝王中,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轶事典故
出生异象
据《旧唐书》的唐太宗本纪记载,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他家门外游戏,三天以后才飞去。
济世安民
据《新旧唐书》的唐太宗本纪记载,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个书生自称善于看相,晋见李渊道:“您是贵人,而且有贵子。”见到李世民道:“龙凤的姿质,日月的仪表,到二十岁,必定能济世安民。”李渊害怕书生的言语泄露,便要杀他,结果书生忽然不见了,因而以为他是神仙,就采纳“济世安民”之义来作为李世民的名字。
焚毁隋宫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后,观望隋炀帝在东都洛阳建造的紫微宫,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于是下令拆掉洛阳端门的阁楼,焚毁紫微宫正殿乾阳殿,摧毁则天门及其阙楼,废掉紫微宫内的诸多道场,紫微城中的僧尼除了留有名德的30人以外,全部还俗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想在洛阳隋故宫原址上重建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上疏说:“陛下平定东都的时候,层楼广殿,皆令拆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陛下当初厌恶其奢靡,现在为何又沿袭其雕丽?陛下还没决定巡幸东都的时间,则此事不急。臣听闻‘阿房成,秦人散;乾阳毕工,隋人解体。’现在陛下的财力,如何比得上当初的隋朝?如果陛下劳役满目疮痍的百姓修建洛阳宫室,继承隋朝灭亡的祸根,恐怕陛下之过要甚于隋炀帝,希望陛下能够多加思虑。”李世民听后大悦,对房玄龄说:“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百姓。如今张玄素上表奏内容,是可以依据的,以后一定要事情和道理都一定可行再做,露天而坐又有什么幸苦,所有工程应该立刻停止。”
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功高震主
太原起兵李世民为首功,建立唐朝后,李渊及将领都想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世民坚决推辞最终立了李建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有改立太子之心,李建成知晓后随即联合李元吉与后妃共同排挤陷害李世民,李渊于是疏远李世民,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武德七年,李建成与妃嫔都对李渊进言:“李世民以御寇之名领兵在外,是为了总揽兵权,篡位谋逆。”此后突厥每次来犯,李渊都命李世民征讨,事平之后,更加猜忌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李渊对李世民猜忌之心与日俱增,经常听信李建成李元吉的谗言想要问罪于李世民,李建成在收买失败后便陷害秦王府僚,并将房玄龄杜如晦驱逐出府。而后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东宫率更丞王晊知晓后,密奏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李渊知道二人的谋划而不制止,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626年)五月,傅奕密奏:“太白星(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秦王应当拥有天下。” 六月三日,太白星再次于白昼出现,李渊以密奏责问李世民,李世民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李渊听后大惊,告诉他说:“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
小鸟依人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我从未听说皇帝本人要看这些内容的。”唐太宗又问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论、行为,你也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记下来。”
不久之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我今天要当面评论你们的功过得失,引以为鉴,使你们警惕。说者没有过错,听者自己改过。”说完他就看着长孙无忌说:“你善于避嫌、随机应变,但是领兵打仗不是你的长项。高士廉博览群书,悟性很高,临危受难不变节,做官也不拉帮结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气。”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
接见玄奘
玄奘取经回到长安时,李世民正驻跸洛阳,准备征伐辽东,当时天下之兵云集洛阳,军事繁忙,李世民听说玄奘法师回来了,当即下令引他到洛阳朝见。
贞观十九年(645年)春正月壬辰,玄奘法师来到洛阳皇宫拜谒李世民。二月己亥,李世民在洛阳紫微宫仪鸾殿接见玄奘,“迎慰甚厚”。李世民问:“法师此去为何不相报?”玄奘法师回答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被允许。奈何慕道心切,只好私行,专擅之罪,我深刻惭愧恐惧。”李世民说:“法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而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但念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法师能成功抵达,朕感到惊奇。”因而广问玄奘西域之事。玄奘又请求到洛州嵩山少林寺翻译带回来的佛经,李世民说:“不需要到嵩山,朕在西京长安建有弘福寺,法师可以到那里翻译。”于是,三月己巳,玄奘法师从洛阳返回长安,居于弘福寺,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一代楷模
李靖看到天下基本平定,估计以后不会有大规模征战,本身年纪也大了,决定辞去职务,告老还乡。一次,唐太宗派李靖到各地察访民情,李靖推辞说:“我年龄有些老了,只怕辜负陛下的信任,还是派别人去更好些。”李靖回到家把他的想法详细写进了奏章。
唐太宗看了李靖的奏章,觉得措辞十分得体,态度非常恳切,内心很感动,立即同意了。第二天,派中书侍郎向李靖传达他的旨意,说:“我看从古至今,作了大官而能知足的人太少了,不论聪明人或庸俗的人差不多都不能自知。有些人本来没什么才能,还留恋权势,不肯辞官,还有人生病,根本不能办事,仍然占据高位。我同意你辞官,不仅成全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想把你树为一代楷模,让人们学习。”
人际关系
家世
兄弟姐妹
后妃
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武德九年(626年)六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妃嫔
子女
儿子
女儿
主要作品
书法
李世民酷爱书法,其书法以隶书见长,并且酷爱书法名品《兰亭序》,亲自写《晋书·王羲之传赞》。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世民将自己的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能学其形势,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诗作
人物争议
出生时间
关于唐太宗的出生日期,史料中有多处记载:
1、《唐会要》《旧唐书》《册府元龟》三种史料,均记载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唐会要》和《旧唐书》并记载李世民卒年五十二岁。
2、《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癸丑(七日,644年1月22日),唐太宗对侍臣说“今日是朕生日”。《资治通鉴》则将此事系于贞观二十年十二月癸未(二十五日,647年2月5日)。
3、据《新唐书》,李世民卒年五十三岁,则其生年当为隋开皇十七年(597年)。
《旧唐书》中所记“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一般为史家所采信。学者胡如雷于1984年出版的《李世民传》中则拼合《新唐书》所载卒年倒推的生年与《旧唐书》所载出生月日,提出了“隋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一说,但学者黄永年等从史料学等角度加以分析,认为胡如雷的观点并不可靠,仍应以旧唐书为准(详见《唐太宗生年考实》等);而白寿彝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也未采信胡如雷说。
晋阳起兵
参读武德年间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以及订正详实的《资治通鉴考异》(同时记录了《实录》、野史、物证等考据),再考查《旧唐书》等(以《实录》为蓝本)相关记载细节上略有出入,但可以确定三点,一是,晋阳起兵元谋功臣李世民、裴寂、刘文静三人为首功,而皇太子李建成在河东,并未参与起兵事宜。二是,义军在潼关河东受挫时,是由敦煌公李世民献计并率军平定关中后,方才请唐高祖李渊赴京,而陇西公李建成只是和刘文静等人屯守永丰仓以防备屈突通。三是,李世民直接参与了晋阳起兵的募兵事宜,义兵在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后,号“元从禁军”,屯于玄武门,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初唐历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载(包括不受官方干预的稗官野史)保持高度一致。由此可知,初唐历史事件并无大规模删改杜撰的可能,记载上的出入更多为叙事主体不同,却也相互印证。
修改实录
《贞观政要》记载房玄龄等人删略国史撰高祖、唐太宗实录各二十卷,唐太宗李世民观看后认为玄武门之事“语多微文”无需隐晦,要求史官“改削浮词,直书其事”。据《旧唐书》记载玄武门之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发觉有变想要回府,李世民亲手射死了李建成,并射伤李元吉,随后率领数百骑与守门宿卫一同击败东宫及齐王府两千精兵,李世民此举使自己亲杀兄弟的事实在史书中完整保留了下来。也因此受到非议,如明清时期的学者王夫之曾从道德角度批判李世民,认为直书其事是不知羞耻,“至于自敕直书,而唐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矣”。
去世原因
李世民年轻时正遇到隋末严重大乱,李世民亲自指挥、参与了多次决定性的大战,结束了隋末严重大乱,但是对李世民的身体、精神消耗很大,年轻时可能还看不出来,但是到了50岁左右就表现出来,导致李世民重病。在吃其他药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吃丹药,《旧唐书·天竺传》《旧唐书·郝处俊传》记载唐太宗吃丹药都是没有任何效果,“服竟不效”,“竟无异效”,既没有好的效果、也没有坏的效果。李世民是病死的,并不是死于吃丹药。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大败中天竺帝那伏帝国,王玄策带回的众多俘虏中有一个方士那罗迩婆婆寐,自称有两百岁,有长生之术。唐太宗命令其造丹药。但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方士那罗迩娑婆寐根本就没有造出药,“药竟不就”。唐太宗没有吃方士那罗迩婆婆寐的丹药。
李蕃说唐太宗死于吃丹药,并不可信。李蕃是唐太宗死后百年的人,情况比郝处俊还糟糕,李蕃完全不了解唐太宗的死因。而唐太宗的近亲、近侍、近臣这些了解情况的人是没有认为唐太宗因为丹药死亡的。
李蕃、郝处俊都是作为谏官劝谏皇帝远离丹药的,有其特殊立场、特殊目的,本身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唐朝没有文字狱。魏征说过进谏近乎诽谤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言辞激烈才能引起别人注意,唐高宗说进谏的人说的是假的也无罪,“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此不足以加罪”。所以李蕃所谓的胡僧的丹药导致唐太宗死亡,并不可信。而且,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胡僧那罗迩娑婆寐根本就没有造出丹药,没有造出任何药。而郝处俊说的是唐太宗吃了丹药没有任何效果,没有说丹药促死,没有说丹药导致唐太宗死亡。
《旧唐书》里李蕃、郝处俊这两个人的说法本身矛盾。另外新旧唐书还记载了多年服食丹药而身体状况良好的人。
后世纪念
主词条:唐昭陵
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东北九嵕山上,首开中国唐代“因山为陵”之先例。其规模之大,陪葬墓之多,在关中唐十八座帝王陵园中具有代表性。昭陵修建历时13年。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文德皇后先葬昭陵。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八月,唐太宗与文德皇后合葬。
陵园及陪葬墓区南北长12.65公里,东西长15.45公里,占地面积113.15平方公里。陵园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九嵕山南北两面。在陵山北侧500米处,保留有唐至明清时期的部分建筑遗址,主要有山门、北阙门、原来置放昭陵六骏及十四国君长像的叠落廊、山门东西两边墙垣遗迹等。现存石刻包括十四国君长石刻像部分残石基座、20余通历代“御制祝文”碑,以及今人复制的昭陵六骏浮雕石屏。在遗址的北端矗立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唐太宗昭陵”碑。山陵四周计有陵园建筑群3处,即北司马门、南司马门、寝宫遗址。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大唐秦王词话》,又名《唐秦王本传》《秦王演义》,明词话话本。明诸圣邻(署名淡圃主人)著。八卷,六十四回。述秦王李世民征伐群雄、统一天下事。故事自“李公子晋阳兴义兵,唐国公关中受隋禅”起,至“唐太宗渭水立盟,李药师阴山奏凯”止。
说唐》,全称《说唐演义全传》,清代无名氏所作的讲史小说。共六十八回。叙写隋文帝平陈至唐太宗统一的史事。
隋唐演义》,一百回。明末清初小说家褚人获著。《隋唐演义》的情节,实际上分为四段,一是写隋炀帝,二是写李世民与开国群英,三写武后朝事,四写唐玄宗时事。
《隋唐》,一名《兴唐传》。曲艺传统曲目。长篇。评书、评话和鼓书演出甚多。主要依据小说《隋唐演义》及《说唐》,但各曲种演出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大多以隋炀帝下江都赏花起始,继述各路英雄造反,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分别建立政权,争夺天下;最后秦琼、程咬金、徐勣等助李世民剪灭群雄,建立唐王朝。
史料索引
旧唐书·唐太宗本纪》
新唐书·唐太宗本纪》
资治通鉴·唐纪》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6:4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