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是
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
学科,内容为对
人类历史自
原始、
孤立、
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
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全局概览
史前时期:500万年前~公元前5000年
早期人类的进化
南方
古猿、早期
猿人、
晚期猿人、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旧石器时代与血缘家族的演变、
旧石器时代早期、血缘家族的出现、
旧石器时代中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新石器时代、近亲结婚的禁止及对偶婚的产生、
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畜牧业的出现、父系
氏族公社、
金石并用时代的来临、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私有制的产生、
军事民主制国家产生、原始社会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绘画、原始雕刻、原始音乐。
古代文明: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亚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苏美尔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统一、苏美尔的政治结构神庙、大经济阿卡德统治、南部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汉谟拉比的统治、
亚述帝国、亚述国家的产生和演变、亚述帝国的建立、
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灭亚述、古代
两河流域的文化、
楔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
两河流域的科技、
巴比伦的天文学、巴比伦的数学成就、
腓尼基文明、
腓尼基的兴起、腓尼基发达的经济、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兴亡、古
巴勒斯坦的统一、
犹太教的产生、
古代印度文明、早期
哈拉巴文化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四大吠陀婆罗门教的创立、列国时代的印度、十六国的建立、
摩竭陀国称霸、城市的再度兴起、沙门新思潮佛教的产生与
释迦牟尼。
依据
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中国古籍记载,
华夏文明经历了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炎帝)、
黄帝(
轩辕氏)、
尧、
舜、
禹等时代。发展到后来的
炎帝和
黄帝为共主。到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大禹治水、阶级社会的产生、
夏启建国、少康中兴、
夏桀亡国、商朝的兴衰、
成汤建商、商朝的灭亡、
商朝的农业生产技术、神奇的甲骨文、发达的
青铜文化、礼乐统治下的
西周等级、森严的
分封制、
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宗庙祭祀、
国人暴动与宣王中兴、
三星堆文化、纷乱的
东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与
战国七雄、“清净无为”的道家、孔子创立儒学、诸子百家争鸣、《
考工记》问世。
波斯帝国的兴衰、波斯帝国的建立、
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对外政策、
波斯帝国的经济、波斯帝国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王朝时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
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古王国的经济、古王国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
中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时期和人民起义、埃及的再度统一、中王国时期的对外战争、中王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王国的灭亡、新王国的盛衰、强盛的
第十八王朝、新王国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争霸、新王国的衰亡、后期埃及
塞易斯王朝、后期埃及前期的经济、
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对埃及的统治、埃及人民反抗、波斯的斗争、后期埃及灭亡、
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图腾崇拜到
自然崇拜、宏伟的雕塑建筑和精湛的工艺、艺术、发达的天文历法、非洲的其他文明、
撒哈拉农耕社会、努比亚文化、凯尔迈文化、
迦太基文明的兴起、迦太基的
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扩张、迦太基的贸易和探险。
欧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爱琴文明、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迈锡尼的墓葬、
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出现、城邦的形成、
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国家形成、
梭伦改革、希腊城邦的繁荣、
希波战争战后、希腊的城邦经济、奴隶制度的发展、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希腊诸城邦的没落、雅典的海上霸权、
伯罗奔尼撒战争、战后诸城邦的危机、后期希腊城邦的争霸和衰亡、古典时期及以前的希腊文化、希腊的
宗教与神话、发达的戏剧、精美的建筑和雕刻、史学的繁盛、哲学的兴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亚洲人的迁入、
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尔坎、
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帝国与征服: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欧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王国的兴盛、腓力二世统一希腊、
亚历山大东征、
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达的社会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国、
托勒密王朝的专制统治、托勒密王朝的衰败、塞琉古王国的专制统治、发达的塞琉古商业、塞琉古的手工业、
塞琉古的衰亡、马其顿时期的文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
欧几里得与几何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日趋成熟的雕塑艺术、伊索寓言、古罗马的王政时代、
伊特鲁里亚人、罗马的氏族制度和民主军事制度、图里乌改革、王政时代的结束、早期的
罗马共和国、设立平民
保民官、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平民斗争和新贵族的产生、征服意大利、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社会经济、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次布匿战争、
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侵略西班牙罗马的行省、统治罗马、共和国的没落、
西西里起义、斯巴达克起义、
共和时代的文化、罗马的宗教神话和祭司、罗马的建筑艺术、朴实的历史和哲学、强权独裁时代的到来、米特里达梯战争、苏拉独裁、
庞培兴起、前三头同盟、
恺撒独裁、后三头同盟。
亚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统一中国、第一个
封建王朝的建立、万里长城的修筑、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迹、
西汉刘邦建西汉、
汉武帝时代、汉匈和战、
司马迁著《
史记》、
孔雀帝国被占领的时代、旃陀罗笈多创立
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
孔雀王朝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森严的
种姓制度、孔雀王朝后的印度、帝国时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诗《
佛本生经》、
孔雀帝国时代的建筑艺术。
封建时期:公元元年~400年
欧洲(公元元年~400年)
罗马
帝国的建立、
奥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
屋大维对内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和平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盛、从黄金时代到
三世纪危机、隶农制的盛行、皇权的进一步加强、罗马的“黄金时代”、罗马城市和商业的萧条、混乱的政治、统治后期的
罗马帝国、戴电里先统治、
君士坦丁大帝独裁、扶持基督教、继续衰弱的帝国经济、帝国的分裂、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基督教的演变、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马克西穆斯之乱、四大“蛮族”掌权、帝国时代的
罗马文化、自然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发达的史学、帝国时代的法学、罗马的文学、罗马的建筑和雕塑艺术
亚洲(公元元年~400年)
东汉刘秀建东汉、外戚
宦官专权、班固著《
汉书》、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与《
伤寒杂病论》、
三国鼎立时期的中国、乱世枭雄——
曹操、建安文学、
蜀国的建立、
诸葛亮治蜀、孙权建吴、西晋和东晋的建立、“
五胡十六国”兴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两晋的书画艺术、
陶渊明与田园诗、
贵霜帝国的建立、开明的
迦腻色伽、统治早期的萨珊、
波斯帝国萨珊波斯的兴起、萨珊和罗马的战争、
马资达克起义、古代朝鲜箕氏、朝鲜新罗百济建国、
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绳文式和弥生式文化,
邪马台国大和国家的兴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发展的美洲和非洲、
玛雅文明的兴起、摩羯文化、
印加文明兴起、
阿克苏姆国统治,东非加纳王国的繁荣。
中世纪
欧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国的建立、古代
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关系的
萌芽、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西欧
封建制的产生、
克洛维创建
法兰克王国、矮子丕平篡权、
查理曼帝国形成、帝国的分裂、
北欧海盗海盗时代的来临、北欧海盗的扩张、“无骨者”伊瓦尔和
哈拉尔德、北欧海盗的覆灭、发达的航海造船技术、北欧的口头文学、 9~11世纪时期的西欧、
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法国农业、
罗伯特王朝与加洛林王朝的斗争、
加佩王朝的建立与王权的式微、
亨利一世统治下的德国、俗权和教权之争、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英格兰、
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克
勒芒城宗教会议、十字军
第一次东征、十字军血洗耶路撒冷、萨拉丁反击十字军、君士坦丁堡之灾、
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王权的加强、路易九世改革、
腓力四世控制教权、巴黎市民起义、
路易十一统一法国、11—15世纪时期的英格兰、诺曼底征服、
亨利二世改革、《
自由大宪章》的签订、獒国国会的出现、既特·泰勒起义、红白玫瑰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竟雷西战役、二十年的和平、圣女贞德、酉年战争的结束、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菲特烈一世侵略意大利、
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汉萨同盟的建立、媛
尼斯和佛罗伦萨共和国、西班牙基督教王国的兴起、暴死病
黑死病的泛滥、黑死病的传播路线、黑死病之后的欧洲经济、黑死病的长期影响急剧下降的人口、中世纪的基督教和西欧文化、
罗马教会教阶制的演变、
英诺森三世加强教权、
异端运动的发展、大学的出现、
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对外扩张、拜占庭帝国的瓦解、拜占庭的史学、中世纪时期的
东南欧、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建立、尼曼亚统治
塞尔维亚、阿尔帕德王朝时期的
匈牙利、瓦拉几亚时期的
罗马尼亚、中世纪时期的捷克和波兰、捷克国家的形成、德国势力的渗入、蒙古帝国
大一统时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战争、普亚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
金帐汗国统治时期、
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辅罗斯公国、
伊凡四世改革,立窝尼亚战争。
亚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
孝文帝改革、贾思勰著《
齐民要术》、北周立国、北朝开凿石窟、南朝
刘宋的建、宋齐梁陈的更替、
祖冲之求圆周率、山水诗勃兴、刘勰著《
文心雕龙》、隋朝一统、隋朝的建立、隋朝
改革官制和创设科举、炀帝开修
大运河、李春建
赵州桥隋朝的
灭亡中前期的唐朝贞观之治玄奘西游与
鉴真东渡武周革命
开元盛世造纸术西传
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唐朝的衰败
安史之乱、
宦官专权和
朋党之争、
黄巢大起义与唐朝灭亡、原始
火药的发明、诗歌艺术的顶峰、北宋的兴衰、
陈桥兵变、
王安石变法、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词的兴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荣的南宋商业、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宗教大融合和禅宗盛行、 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
忽必烈称帝、元朝建立
行省制度、
郭守敬与《
授时历》、
关汉卿与元曲、中前期的明朝、明朝的建立、明初设
内阁、
朱元璋加强
吏治、
郑和下西洋、
大明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晚明景象、
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与后金的战争、
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明朝的科技、长篇小说的繁荣。
中世纪时的伊朗、科斯洛埃斯改革、
萨珊帝国、后期的对外扩、张萨珊帝国的灭、亡
萨非王朝的建立、中世纪伊朗的史学和文学、发达的建筑艺术、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阿拉伯帝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帝国的分裂和衰败、大一统的蒙古帝国时期、、
拔都西征
旭烈兀西征、
伊儿汗国的衰败、
帖木儿帝国的昙花一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奥斯曼灭亡、
拜占庭帝国、
苏里曼一世的扩张、土耳其的艺术、从
笈多帝国到德里、
苏丹时期笈多、帝国的盛衰、
戒日帝国的兴起、德里苏丹时期的印度、印度教的出现、先进的数学、天文学、莫卧儿帝国早期、巴布尔创建
莫卧儿帝国、阿克巴改革、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锡克教的兴起、绘画和建筑艺术、新罗和
高丽时期的朝鲜、新罗灭百济
高句丽的灭亡、后期新罗的
土地制度、新罗的
衰亡高丽王朝的建立和扩张实行柴田科制度和公田制高丽灭亡李氏朝鲜前期封建专制集权的加强
壬辰卫国战争中世纪时期朝鲜的文化教育、繁荣的佛教、
李朝世宗创制朝鲜字母、日本的封建化改革、圣德太子改革、
大化改新、
奈良时代的社会经济、
平安时代的
日本武士的兴起、
幕府统治和日本的统一、
镰仓幕府的创建、内外贸易的发展,日本的战国时期及统一。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纪时期的印第安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帝国的建立、
印加文化、玛雅贸易,玛雅人的社会结构。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时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国家的独立反抗十字军的斗争、阻止蒙古帝国西进、土耳其统治下的埃及、中世纪时期埃及的文化、北非和东非马格里布的独立、阿尔摩哈德朝的统一、东苏丹诸国、
埃塞俄比亚王国 、“
桑给帝国”时期、
桑给帝国发达的
对外贸易、西非和南非
加纳王国的兴衰、
马里王国的崛起、
桑海王国的独立、桑海王国的衰败,
大津巴布韦。
资本主义:1300~1600年
欧洲(1300~1500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但丁创作《
神曲》、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
薄伽丘与《
十日谈》、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早期文艺复兴的史学、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全才式人物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乔尔乔涅和提香、政治思想家
马基雅维里、空想社会主义者
康帕内拉、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丢勒
空想社会主义家、莫尔拉伯雷与《巨人传》、文坛巨匠
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与《
堂·吉诃德》、发展中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哥白尼和天文学革命、科学巨人
伽利略、数学的突破、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培根与哲学、宗教改革前的德国、发达的工商业、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德国、处境不佳的骑士阶层、城市的阶层关系重重压迫下的德国农民、
德国宗教改革、
马丁一路德的早期宗教改革观点、 “
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
闵采尔的激进改革宣传、莱茵骑士
暴动、
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派
新教的创立、
宗教改革的扩大、慈温利改革、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瑞典和丹麦的宗教改革、新教的进一步传播、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阿卡德统治南部
两河流域、阿卡德城位于苏美尔地区北部(今
巴格达以南)。
学科介绍
在中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不同认识
人类早期
远在古代,历史学家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由于世界历史在当时还远没有像后代那样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即使是视野扩及全部已知世界的历史学家,一般也不会对所写历史标名为世界历史,也不会完全意识到是在写作当时已知世界的历史。但是,他们毕竟把已知的地理范围视为一个世界,并且把发生在这个范围内的历
史记录了下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界历史。
古希腊历史学家
希罗多德(希腊语:ΗΡΟΔΟΤΟΣ)所著《历史》9卷,主题在于记述
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
地中海地区、
多瑙河外、
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因此可以说,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 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沿用中国古代的习惯说法,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
大夏、安息,几乎是
亚欧大陆的一半。对于为这样一个广阔的地理范围记载史事的史书,把它视为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看来并不为过。
罗马时代的希腊人
波利比奥斯(希腊语:Πολ??ιο?)著有《历史》40卷,现存前5卷及一些残篇,记述的中心是正在扩张中的罗马。但中心之外,所记范围还包括公元前212~前146年期间地中海的周边世界。波利比奥斯在《历史》的第 1卷第3节中说,他以第140届奥林匹克大会(公元前220~前216)为全书叙述的起点,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行动是分散的”,而在此以后“意大利、阿非利加同希腊、亚细亚的局势联结了起来”,由此“历史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波里比奥斯对当时罗马周围世界由分散而联系为一的历史认识,十分可贵。
宗教时代
随着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人们所能知道的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大。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世界,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四世纪基督教神学家
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天主教译为“圣思定”、“圣奥斯定”)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
圣地巴勒斯坦以外,均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因此,中古欧洲的所谓世界历史,实际上是起自上帝创世,以希伯来为序幕,以欧洲为主体的基督教世界的历史。
12世纪
德意志巴伐利亚州弗赖辛县的主教奥托(约1114~1158)所作《年代记》是这一类历史著作的代表。以此为代表的世界史观,在欧洲一直沿续到17、18世纪。如法国人J.B.博叙埃(1627~1704)所著的《世界历史通义》以及A.A.卡尔梅特(1672~1757)所著的《教俗世界史》均属此类。
中古时代与基督教世界并立的是
伊斯兰世界。伊斯兰历史学家在编纂[zuǎn]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历史时,和同一时代基督教历史学家一样,往往也受宗教意识的支配。如塔巴里(838~923)所著《历代先知与帝王年代记》,
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5)所著《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都以当时最渊博的“世界史”著作见称,其内容则是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体。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
中国自司马迁之后,从
班固的《汉书》开始,所修的正史都属中国的
断代史。但是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该国史的同时,还记叙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他们著述的范围固然详于该国,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而且与中古
西方基督教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在15、16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空前扩展之前,历史学家们所写的已知世界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的还是中古时代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
首先是地理知识上的局限。当时历史学家所知道的世界远非16世纪以后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其附近的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因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写出世界范围内的世界历史。
其次是民族或宗教意识上的局限。历史学家把属于本民族的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视甚至敌视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于是或以罗马为中心,或以
汉帝国为中心,或以基督教世界为中心,或以伊斯兰教世界为中心,如是等等。就中古西欧史学和
阿拉伯史学而言,所受宗教意识的局限尤为明显。
新航路开辟后
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
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
启蒙运动时期。这是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发生和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出现的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转折相联系的。
15、16世纪以后海上交通的空前开阔,东西方之间和各大陆之间闭塞状态的打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为开阔。对中世纪教会和神学思想的批判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又逐步把人们从宗教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都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克服前人的某些局限,把世界历史著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创造了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
威尼斯人文主义历史学家A.萨贝利科(1436~1506)著《恩奈阿德》,记述了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特点是一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
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著《风教通义》(或译《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不仅进一步突破
基督教神学继此之后,德意志受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潮影响的格丁根学派历史学家,也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C.加特勒尔(1727~1799)的《世界历史要览》以及 A.L.von施勒策尔(1735~1809)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19世纪中叶,德国兴起了由 L.von兰克首倡的客观主义批判史学。兰克晚年编著、身后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世界历史》7卷,是一部以拉丁、
日耳曼六大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这部世界史反映了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借兰克批判史学的权威而广泛扩散影响。
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作法,开始于18世纪中叶。1736~1765年,英国J.坎普
贝尔中国学者直到
鸦片战争前后才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鸦片战争前夕,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主持译刊《四洲志》,内容包括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
魏源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有关的史志和中外著述,写成《
海国图志》50卷,于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 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史地巨著。与魏源同时代的
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对各国的史地沿革,社会演变,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不过,两书的作者都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魏源以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
徐继畲认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而万方对中国则仰之如辰极。这一传统史观到19世纪后期
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历史家的笔下开始发生变化。这两派历史家都从外国历史寻求变法或革命的借鉴,因之所写外国历史多偏重于各国之治乱兴衰,目的在于说明变法和革命是国家强弱存亡之关键。但他们还没有能够用变革的思想编写综合性的世界历史,据以编写某些外国历史的蓝本又多半是直接间接地出于西方学者之手。但在西方近代史学的影响下,他们已开始对中国中心论的传统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之谬论。
20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对
资本主义前景暗淡的忧虑促使一些西方史学家对前一个世纪的历史信念提出疑问,因而开始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史学向专门化的发展,对各国、各地区、各时代、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日益深入缜密的研究,也必然要提出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行综合考察的问题。形态学派历史学家适应这一发展,从历史的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O.施本格勒(1880~1936)和A.J.汤因比(1889~1975) 把世界历史看作是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和否定。20世纪40年代,G.巴勒克拉夫在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西欧中心论”,并须重新定向。他后来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和集中由许多历史家执笔的文字说明,也都体现出同一倾向。与此同时,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
L.S.斯塔夫里阿诺斯近年出版的《全球历史》,就试图打破分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近代西方史学的缺陷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克服。唯心史观,基于民族偏见或文化偏见而形成的关于东方历史即将消逝或必然长期停滞的宿命观点,仍然阻碍着世界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苏联科学院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多卷本《世界通史》,这部通史具有和西方同类编著相区别的明显特色。它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被压迫、被侵略民族的历史,并且力求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苏联学者的这一著作,深化了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为世界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这部巨著也存在着缺点:它没有完全从“欧洲中心论”的陈旧观念中摆脱出来,仍然以欧洲历史的分期决定世界历史的分期。在这个分期的框架之下,它多少是按社会经济形态依次发展的模式分述各民族、各国家和各地区的历史,以此突出客观历史规律的统一。关于历史如何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问题,在全书中不占主导地位,因而没有得到作为一个学科主题应当得到的全面和高度的重视。
在中国,
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四十年间,世界历史研究的进展很慢。40年代初
周谷城开始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和研究,于1949年出版了《世界通史》三册。这部书首先在中国打破用
国别史编列为世界史的旧框架,反对以欧洲为中心,从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周谷城认为写世界历史应该诸区并立,重视各个地区的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但又不排斥某一时期以某一区域为重点。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这些观点不仅足资参考,而且因其蕴蓄甚广,也富于启发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40年来出版了许多国别史、地区史、断代史、人物传记及各种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等刊物,成为中国世界史学者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重要园地。1962年
周一良、
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历史著作。这部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以时间的延续为经,以地区的分布为纬,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整个世界从人类的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学者当时对世界史的认识和研究水平。近些年来,还陆续出过几部世界史,各有改进。如何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行全局的而非割裂的、
唯物主义的而非唯心主义的考察,是中国当代历史学家面临的方在开端的任务。
时期划分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
至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早在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
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一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一个新的时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世纪”一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所以改用“中古”一词标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阶段。这种分期法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区进入某一社会经济形态有早有迟,在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中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特别是自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少看到绝对纯粹属于这一阶段或那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很少看到绝对整齐的、单一发展的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逐层向高级
社会经济形态的过渡。因此在世界史的分期断限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
两极世界理论把游牧民族产生后的世界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是为三代进程。每代进程都有其动力内核,而每代内核则是前一代进程的压力下产生的。动力内核之所以能成其为动力内核,在于其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社会形态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或自然实践的发展。经济的强大,使他们可以通过军事、经济等压力向世界的其他政治经济实体输出变革动力。根据每代动力内核的性质,两极世界理论对三代进程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第一代进程始于第一代动力内核封建主义秦国或中国的强大,结束于第二代动力内核资本主义英国的崛起,其本质特征是“土地贡税”;第二代进程始于资本主义英国的崛起,结束于第三代动力内核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其本质特征是“原料市场”;第三代进程始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结束于世界共产主义的实现,其本质特征是“产权合作”。
发展方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有的没有经历某一阶段;有的长期停顿于某一阶段;即使属于同一阶段,其发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异。但是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样性,和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并非互不相容的矛盾。总的说来,人类历史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尽管形式各异,先后不一,这个纵向发展的总的过程,却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基于这一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阐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方面已经作出了不少可贵的成绩。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或村落为单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个点上。尽管考古学家以实物证明,这些分散的点并不是完全彼此孤立和隔绝的,曾经有过某些偶然性的接触,但是,由于当时物质生产水平极端低下,各个点都还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彼此交换和交往,也不可能有多大范围的开拓活动。因此,点与点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闭塞的,其横向联系几乎没有,即有也极其有限。在进入农耕和畜牧之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一些地区先后出现阶级社会。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极端狭小的孤立状态,开始结成有一定领域范围的国家。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开始出现较多的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但是,在阶级社会的前资本主义诸阶段,即使在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还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分工和交换虽有所发展,但毕竟有限,手工业和商业都还处于附属的、补充的地位。只要生产没有超出自然经济的范围,各民族、各国、各地区间相对闭塞的状态就依然存在。到了15、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滋长。随着“
地理大发现推动历史从原始人类分散生活的各个点到最后联结为世界一体的这一横向发展过程的决定力量,同样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相邻地区的交换和交往,必然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必然导致彼此之间闭塞状态的突破,彼此闭塞状态逐步突破的过程,也就是历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尽管各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打破闭塞状态的程度和先后并不一致,历史的横向发展过程仍然具有理论上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人类,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不会有程度较深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与此相应,人们就不可能在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经济上的以及其他方面的交往。不达到较高的物质生产水平,没有程度较深和方面较广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历史就只能是各个地区相互闭塞的历史,而非联系密切的、结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这是历史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诸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基本状态,尽管诸阶段的闭塞程度因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别。只有当生产方式日益完善、社会形态走向较高阶段即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的发展才使愈来愈互相依存的社会分工、地区分工和民族分工成为必要,人们对社会的依赖也就愈来愈超越过去对自然的依赖。由此造成的密切而频繁的交换和交往,也就愈来愈超越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一旦物质生产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社会阶段向高级社会阶段的纵向发展,制约着它从部落到国家、从分散的各地区到联结为一体的世界的横向发展。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希腊人的早期城市公社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开始向周围地区移民,广泛建立移民点。这些移民点和许多由之分出的城市公社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特别是扩大奴隶来源方面的联系,而这类联系又促进了希腊城市公社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公元 3世纪及稍后,中国北部的鲜卑、拓跋诸族,欧洲的日耳曼诸族,当他们有了铁器,知道农耕,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从而具有一定向外扩张条件的时候,或者和平迁徙,或者暴力侵犯,向与他们邻近的先进农耕地区扩展。这在他们的历史上,是适应纵向发展的横向发展。这个横向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民族之间的闭塞局面,而且加速了他们向先进的封建社会形态过渡。这就是说,横向发展促进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在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代西方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使世界各地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交往。而这种世界性的密切交往,又转过来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势力对封建农业体系的瓦解以及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如果一个地区缺少与其他地区的横向联系,其纵向发展必然迟滞。美洲的玛雅文明,虽曾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创造了文字,但在横渡大西洋的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和外界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
玛雅文明之所以长期停滞,缺少与纵向发展相适应的横向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上可见,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52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读物推荐
1.《全球通史》,[美]斯坦夫里阿诺斯 著
2.《
世界小史》,或译《世界简史》、《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英]英布里希 著
4.《
世界简史》,或译《
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 ,[英]韦尔斯 著
5.《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英]杰费里·巴勒克拉夫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