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之争,读音péng dǎng zhī zhēng,指封建士大夫为
争权夺利。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唐宪宗
李纯元和三年(808),
制科考试时,
牛僧孺、
李宗闵在
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到
唐穆宗时,牛僧孺曾一度为相,李吉甫之子
李德裕等,指斥李宗闵主持科考舞弊,李宗闵等人被贬官,斗争更趋复杂。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李党领袖李德裕和
郑覃皆出身士族高第、宰相之子,皆以门荫人仕,主张“朝廷显贵,须是公卿子弟”。其理由是自幼漂染,“不教而自成”。而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等,多由进士登第,反对公卿子弟垄断仕途;在对待
藩镇的态度上,两派各执一词。李党世代公卿,支持唐廷抑制强藩,因为节度使强大,影响他们的利益;牛党大多来自地方
州郡,与藩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害相关,主张姑息处之,希望朝廷承认割据事实。在对待周边
少数民族政权的问题上,双方态度也相去甚远……两
党争持日久,最后变为意气相攻。除去不同利害,已无明显的政见不同。如当时朝堂宦官擅权,两党争相攀附权阉,以为援助。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
唐武宗时,李德裕高居相位,将李宗闵贬斥流放封州;
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党皆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死,
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安史之乱”、“牛李党争”与藩镇割据以及中官(即宦官)干政使强大的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