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
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
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宜居城市其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
历史沿革
从城市发展进程的历程看,城市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几个阶段。在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中,随城市的拓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伴随而生的城市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总体上需求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这个必然的进化趋势导致人们越来越关心人居环境及自身的生存状态。
发达国家对宜居城市建设是以早期的人居环境关注为标志的,1976年,联合国召开了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服务”,相继成立了联合国人居委员会(CHS)和联合国人类住区委员会(UNCHS)。
1989 年开始创立全球最高规格的“联合国人居环境奖”。1996年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发展主题。相关的“联合国人居中心”、“联合国人居委员会”“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等机构使这些概念在实践中逐步展开。中国也在2000年在建设部主持下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
随着人居环境与住区问题的研究,人们关注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发展,包括城市环境、资源、生态、安全等内容逐步进入研究领域。“宜居城市”的概念走入人们的视野。
宜居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人居环境问题是在面临城市居住拥挤、秩序混乱、质量下降等问题时提出的,因此,起初对人居环境的认识是比较具体而微观的,如关注居住区、邻里环境、居住建设项目等,而后,这个概念在学者们的关注下不断发展,具有了更为广泛而宏观的内容。
评判标准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
十佳榜单
历年榜单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自2005年开始通过运用《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89个城市进行调查、研究、评价,产生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
上榜次数(2005-2016年):
12次: 金华
11次:威海珠海
10次:信阳曲靖
5次:贵阳惠州
4次:南宁厦门
3次:杭州、苏州绍兴、深圳、成都、九江
2次:台州、云浮、香港、台中衢州青岛聊城合肥扬州烟台、北海、柳州
1次:宁波银川宜春宜昌咸阳芜湖泰州绥芬河秦皇岛南通、南京、昆明桂林丹东大连、长沙、包头、遂宁绵阳、河州
2013榜单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发布“2013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榜单”中,信阳从参评的近30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名列第六。在全国宜居城市评比排名中,与首度荣获这一殊荣的2009年相比,此次一度由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五年上四个位次。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分别是:威海、珠海、金华、惠州、台中、信阳、南宁、衢州、曲靖、香港。
城市内涵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暴乱、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评价标准
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7年5月30日正式发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 据了解,这个《标准》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实行百分制。宜居指数达到80且没有否定条件即认为是“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5年12月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向建设部申报立项。随后,通过课题组走访调研、学术会议、公开征求意见,于2006年10月通过专家初审,2007年4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评审验收。
验收委员会认为,《宜居城市科学标准》融合了广大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智慧,简繁得当、权重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全国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
环境系统
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自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其社会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出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构成宜居城市系统。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其中城市自然环境主要包括美丽的河流、湖泊,大公园,一般树丛,富有魅力的景观,洁净的空气,非常适宜的气温条件等;城市人工环境主要包括杰出的建筑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宽广的林荫道系统,美丽的广场,艺术的街道,喷泉群等;城市设施环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设施,众多的高等院校,杰出的博物馆,重要的历史遗迹,多种图书馆及美好的音乐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街道的艺术,满足多种内容游憩要求的大游乐场,多样化的邻里环境等。
宜居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其中城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牢固的公共安全防线,亲和的社区邻里关系,良好的城市治安环境等;城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充足的就业职位,较高的收入水平,雄厚的财政实力,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城市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歌剧院等),浓郁的文化氛围,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大专院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等),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各种展览等)。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等。当然,城市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自然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社会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城市自然物质环境为载体,而城市自然物质环境的设计则需要体现城市的社会人文内容。
认识实践
2007年美刊评出的全球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斯德哥尔摩
1997年由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共同发起,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宜居城市评审活动。该项活动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许可,国际公园协会(IFPRA)主办的国际性非赢利评审活动。
其宗旨是关注城市环境改善,以可居住为主题,鼓励通过最有效环境治理、改造、更新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以环境改造为先导的城市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质的保护与发扬、城市规划对城市环境及城市文化建设的支撑等。因此,这项赛事得到广泛认可,被称为城市建设的“绿色奥斯卡” 奖。因此这项活动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几十甚至几百个城市参加。2004年规模空前,世界各国的初赛城市及社区近300个,进入决赛的城市包括来自16 个国家的共51个城市。
赛事最初定为“国际花园城市” (Nations in blooms)。评判的标准更多地强调城市景观的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建设等,对城市评价的硬件内容多于软件内容。随着世界城市发展面临了共同的问题-环境污染与治理、能源短缺、交通矛盾、再生资源生产、能源的循环利用等,该项赛事的竞赛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明确提出把“宜居”作为重点评比内容之一。而后竞赛的名称也改为“国际宜居城市与社区”(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Livable Communities, IAFLC)。
根据城市常住人口规模(Daylight Population),把参赛城市分成五个组,人口规模由小到大分别是:A组2万人以下、B组2-7.5万人、C组7.5-20万人、D组20-100万人、E组100万人以上。参赛城市根据规模分组进行。
评审内容包括五项:
一、景观、园林环境改善。重点在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两方面。包括城市景观环境改善的目标、效果、途径;是否有效地使城市环境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以及规划组织、管理、维护、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成就。
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成效。评比标准着重在两部分:如何保护,如保护途径、技术手段、资金保障、保护效果、改进方向等;以及如何有效合理利用。
三、环境改善实践。包括环境改善的具体项目、步骤、结果。是否提高了水体、大气、土地环境质量,特别是在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降低能源消耗、降低垃圾产生、积极开展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成就。
四、公众参与。强调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参与程度、作用效果等。
五、城市规划。通过城市制定的长远规划,鉴定城市能否为环境改造、景观风貌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可靠的基础或保障。
中国发展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在经历着发达国家已经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正在面临粗放型城市向节约型城市的过渡,正在急切地探索中国新型的精明增长城市道路,实现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在这场浪潮中,大量城市把城市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把城市“做好”。
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普遍开始重视宜居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中也第一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宜居城市建设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观念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目标质的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千岛湖镇获第八届国际花园城市B类总决赛第一名
2004年10月19日,在加拿大尼亚加拉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花园城市、花园社区总决赛中,杭州市连夺三奖:千岛湖镇获国际花园城市B类总决赛第一名,杭州滨江房产集团的金色海岸获国际花园社区人文类金奖,浙江中能集团的浪漫和山获国际花园社区生态类金奖。千岛湖镇获B组金奖,是中国城市自2000年开始参与国际花园城市评审活动后第一个获B组金奖的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用15年建成宜居城市
2004年中国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用15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这是北京第一次将“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写入正式文本,是一次比较完整的实践设想(尚待实施)。这标示着“宜居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示范与导向作用,在今后相当时间内也是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北京总体规划中宜居城市建设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宜居城市建设的准备阶段,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宜居北京”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二阶段重点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和良好文化氛围塑造,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第三阶段全面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
北京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设想是:
第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口、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强调科技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充足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四,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融合现代文明,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培育符合首都性质的城市精神,树立起世界性的文化名城形象。
第五,促使人口数量稳定、分布合理,市政基础设施发达,社会事业体系完善,人民居住舒适,生活便捷。
第六,打造怡人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
第七,提高城市安全和居民安全感
临海登榜
中国城市国际协会(CCIA)2012年6月19日在浙江临海市举行推介“中国宜居城市——临海”授牌仪式,全球推介临海市“中国宜居城市”品牌。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浙江省住建厅党组成员朱永斌台州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柯昕野,临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以琅,临海市副市长朱永军,临海市政协副主席项毅勤等出席授牌仪式。临海市市长蒋冰风主持授牌仪式。
临海市副市长朱永军代表中共临海市委、临海市人民政府从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手中接过“中国宜居城市”金色牌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6月18日整版刊出临海市标志性城市形象组图,《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代理处、日本代理处、澳大利亚新西兰代理处等共同祝贺,浙江省临海市作为我国第一个荣登《中国宜居城市榜》的县级城市展现给世界。
临海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海之滨,城区山环水绕、城林相依、长城巍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千余年来作为台州府城,是大台州地区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名将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胜利的英雄之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首家股份制企业诞生于临海市,临海因此也成为中国股份经济的发祥地之一。此外,21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临海括苍山和西太平洋火山活动的重要地质遗存——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桃江十三渚等,也为世人所瞩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8: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