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
地理名词
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盆是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
分布
地球上湖泊总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8%,面积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35个。芬兰的湖泊最多,被称为“万湖之国”,拥有大小湖泊6万多个。世界最大的咸水湖为伊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边境的里海,面积37.1万平方公里,储水量89.6万亿立方米;最大的淡水湖为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苏必利尔湖,面积8.21万平方公里,储水量11.6万立方米;最大的淡水湖群为北美五大湖,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总储水量22.8万亿立方米。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最深,最大水深1620米。最高的湖为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最低的湖为巴勒斯坦、以色列与约旦边境的死海,湖面高程在海平面以下395米。
演变
湖泊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而不断演变。入湖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残骸年复一年在湖内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变成陆地,或随着沿岸带水生植物的发展,逐渐变成沼泽;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由于气候变异,冰雪融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补给水量不足以补偿蒸发损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缩干涸,或盐类物质在湖盆内积聚浓缩,湖水日益盐化,最终变成干盐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干涸。此外,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湖泊会经历缩小和扩大的反覆过程,不论湖泊的自然演变通过哪种方式,结果终将消亡。
水位
按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降水补给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非洲维多利亚湖因湖陆风作用,多年平均水位日间高于夜间9.9厘米。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中国太湖在持续强劲的东北风作用下引起的增减水,在同一时段中,能使迎风岸水位上升1.1米,背风岸水位下降0.75米。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分类
按其成因可分为以下九类:
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再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沿线的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维多利亚湖)构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火山口湖: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长白山天池深达373米,为中国第一深水湖泊。
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贵州省威宁县草海威宁城郊建有观海楼,登楼眺望,只见湖中碧波万顷,秀色迷人;湖心岛上翠阁玲珑,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园之称。
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称瑶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兰瑞典的许多湖泊等。
风成湖: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环绕,水面酷似一弯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潴水成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江汉湖群(云梦泽一带)、太湖等。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来泥沙壅塞,水流宣泄不畅,潴水成湖。如苏鲁边境的南四湖等。三是河流截湾取直后废弃的河段形成牛轭湖。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
海成湖: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潟湖,如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约在数千年以前,西湖还是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钱塘江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口处由于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
“潟”这个字少见于现代汉语,是卤咸地之意,由于较常见于日语,不少人以为是和制汉字(Sinico-Japanese) ,其实不然。由于很多人不懂得“潟”这个字,所以经常都把它写错成为了“泻湖”。
1、具有防洪的功能: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
2、保护海岸的功能:由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
3、是天然的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4、由于潟湖外侧往往有沙洲作为防波堤,其内风平浪静,因此有时可以改建为人工港
著名的潟湖:七股潟湖、戈佐内海、科勒潟湖
按湖水所含盐度分为六类:
湖水含盐量是衡量湖泊类型的重要标志,通常把含盐量或矿化度达到或超过50g/L的湖水,称为卤水或者盐水,有的也叫矿化水。卤水的含盐量,已经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甚至出现了自析盐类矿物的结晶或者直接形成了盐类矿物的沉积。所以,把湖水含盐量50g/L作为划分盐湖或卤水湖的下限标准①。依据湖水含盐量或矿化度的多少,将湖泊划分为六种类型,各种类型湖泊的划分原则如下:
淡水湖:湖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g/L;
微(半)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1g/L,小于35g/L;
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或等于1g/L,小于50g/L;
盐湖或卤水湖:湖水矿化度等于或大于50g/L;
干盐湖:没有湖表卤水,而有湖表盐类沉积的湖泊,湖表往往形成坚硬的盐壳;
砂下湖:湖表面被砂或粘土粉砂覆盖的盐湖
湖泊资源
湖水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湖泊(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总面积约为2058700平方公里,总水量约176400立方公里,其中淡水储量约占52%,约为全球淡水储量的0.26%。湖水可以不断更新,不同湖泊的更新期不一,湖水更换期的长短取决于其容积和入湖、出湖年径流量。中国鄱阳湖水更新一次仅9.6天,太湖水更新一次约299天。湖泊淡水储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和苏必利尔湖等40个世界大湖储存的淡水量占全球湖泊淡水总量的4/5。中国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的淡水总量约为553亿立方米。湖泊利于舟楫,是水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盛产鱼、虾、蟹、贝,生产莲、藕、菱、芡和芦苇等,是水产和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湖泊作为旅游资源,正日益受到重视。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造成湖泊渔业资源衰减,湖泊面积缩小和湖泊周围土地的沼泽化等不良后果。
碱湖
湖泊沉积物主要是由碎屑物质(黏土、淤泥和砂粒)、有机物碎屑、化学沉淀或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所组成。每一种沉积物的相对数量取决于流域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湖泊的相对年龄。湖泊中主要的化学沉积物有钙、钠、碳酸镁、白云石、石膏、石盐以及硫酸盐类。含有高浓度硫酸钠的湖泊称为苦湖,含有碳酸钠的湖泊称为碱湖。
由于不同湖盆侵蚀产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因此,世界上湖泊的化学成分也是千变万化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成分却是相似的。湖泊含盐量系指湖水中离子总的浓度,通常含盐量是根据钠、钾、镁、钙、碳酸盐、矽酸盐以及卤化物的浓度来计算。内陆海有很高的含盐量。犹他州大盐湖含盐量大约为每升20万毫克。
湖盆
指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湖盆底部的原始地形及平面形态,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湖盆成因。根据湖盆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湖盆概括为以下几类: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如断裂和褶皱等)形成的构造湖盆;因冰川的进退消长或冰体断裂和冰面受热不匀而形成的冰川湖盆;火山喷发后火口休眠形成的火口湖盆;山崩、滑坡或火山喷发使物质阻塞河谷或谷地形成的堰塞湖盆;水流冲淤或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水成湖盆;由风力吹蚀形成的风成湖盆;此外尚有大陨石撞击地面形成的陨石湖盆等。
研究湖泊的科学是湖沼学,湖沼学家常根据湖盆形成过程来对湖泊和湖盆进行分类。特别大的湖盆是由构造作用即地壳运动形成的,晚中新世广阔而和缓的地壳运动导致横跨南亚和东南欧广大内陆海的分离,残存的内陆水体有里海、咸海以及为数众多的小湖泊。构造上升可使陆地上天然水系受阻而形成湖盆,南澳大利亚的大盆地、中非的某些湖泊以及美国北部的山普伦湖都是这种作用的产物。此外,断层也对湖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深的两个湖泊贝加尔湖和坦干伊喀湖的湖盆就是由地堑的复合体形成的。这两个湖泊以及其他的地堑湖,特别是在东非裂谷里的那些湖泊和红海都是近代湖泊中最古老的。火山活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湖盆,主要类型为位于现存的火山口或其残迹中的火口湖俄勒冈的火口湖就是典型的例子。
湖盆还可由山崩物质堵塞河谷而形成,但这种湖盆可能是暂时性的。冰川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湖泊,北半球的许多湖泊就是这种作用形成的,湖盆为冰盖退缩过程中的机械磨蚀作用所形成,或由于冰盖边界处冰体堰塞而成。冰碛对堰塞湖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纽约州芬格湖群(Finger Lakes)就是终碛堰塞而成。河流作用有几种方式可以形成湖盆,最重要的有瀑布作用,支流沉积物的阻塞,河流三角洲沉积作用,上游沉积物由于潮汐搬运作用而阻塞,河道外形的改变(即牛轭湖天然堤湖)以及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湖泊。有些沿海地区,沿岸海流可以堆积大量的沉积物阻塞河流。此外,风、运动活动和陨石都可能形成湖盆。
中国主要湖泊
现状介绍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高邮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主要湖泊
功能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划分
按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中国湖泊分布划分为青藏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蒙新与黄土高原湖区、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东部平原湖区和东南低山丘陵湖区最近研究统计表明,中国1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平方公里缩小到6867158平方公里。在大于10平方公里的581个天然湖泊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1个,合计面积225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9%;面积在1000~500平方公里的14个,合计面积929148平方公里占13.5%;面积在500~100平方公里的102个,合计面积2155366平方公里,占31.4%;面积在100~50平方公里的95个,合计面积673317平方公里,占9.8%;面积在50~10平方公里的359个,合计面积84951平方公里,占12.4%。若把面积在1~10平方公里的湖泊也统计在内,则全国天然湖泊个数约在3000个左右,因为这一部分湖泊面积小,随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变化较大,数据很难准确统计,而贮水量所占份额不大若将湖泊贮水量按淡水湖、咸水湖和卤水盐湖3种类型统计,总贮水量为75508736×108立方米;其中淡水湖为23501576×108立方米,占31.1%;咸水湖为46141296×108立方米,占61.11%,卤水盐湖为5865864×108立方米,占7.8%。中国湖泊的贮水量是以咸水湖为主,其次为淡水湖,两者相差约1倍,卤水盐湖的贮水量所占比重最小,约相当于咸水湖的近1/8,淡水湖的近1/4。然而,中国湖泊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总面积和淡水蓄水量的一半分布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在西北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湖泊通常是咸水湖。
湖泊变迁
面临问题
太湖、巢湖、滇池今夏相继爆发蓝藻危机,湖泊问题再度进入公共视野,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向后追溯几十年,就不难发现中国的湖泊在众多压力胁迫之下一直呈步步退让的萎缩态势甚至一些曾经碧波浩荡的大湖,和它承载的繁荣和文明,几乎是在“转瞬间”就灰飞烟灭,比如罗布泊湖泊是个复杂的、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是自然万物和人类文明的繁盛之地,但近现代以来,湖泊似乎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一些漠视湖泊自然法则的超负荷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使湖泊满目疮痍,其结局往往便是“湖毁人亡”的悲剧套用一句老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透过近现代中国湖泊的变迁,我们兴许能窥探一些有关湖泊的自然法则。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湖泊面积缩小、污染加剧、可利用水量减少、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剧增,湖泊已经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理单元。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总体趋势是湖泊在大面积的萎缩乃至消失,贮水量相应骤减,湖泊水质不断恶化,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沙尘源曾是湖泊
在中国西部干旱区,湖泊通常是出山河流的尾闾湖,山地形成产流区,山前绿洲形成耗水区,处于尾闾低洼盆地的湖泊水位变化敏感,反映着湖泊来水量的变化状况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尾闾湖泊近几十年来普遍萎缩,部分干涸,导致区域生态严重恶化如历史上著名的罗布泊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最大时湖泊面积达5200平方公里,1931年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仍有6600平方公里,1972年的卫片反映已完全干涸,成为广袤的干盐滩,寸草不生,人迹罕至。
处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在20世纪40年代,湖面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贮水量300×108立方米,到1950年湖泊面积尚有1070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积急剧缩小到500平方公里,贮水量也相应减少到70×108立方米。
内蒙古岱海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水位持续下降,1970~1995年的25年中下降385米,湖泊面积也由160平方公里缩小到109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的居延海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又一著名湖泊,该湖在历史上最盛时面积曾达2600平方公里,秦汉时期湖面仍保留有760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前,注入湖泊的河流除6月份有断流现象出现外,其他季节从不断流,年平均径流量达100×108立方米,由于水源尚较充沛,昔日的居延海沿岸素有居延绿洲之称,是中国著名的骆驼之乡,1958年,西居延海面积26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534×108立方米;东居延海面积3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070×108立方米1961年秋,因河流断流无水补给,西居延海干涸,湖床龟裂成盐碱壳东居延海也于1963年干涸;及至1982年因水源补给偶有改善,湖泊出现返春现象,水域面积恢复达到236平方公里,水深18米;此后,1984年、1988年、1992年和1994年,又相继数度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居延绿洲沙化严重,同时,大片干涸的湖底沉积物成为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在西部干旱区,有水就有绿洲,就有生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流经山前绿洲,被人类截流灌溉农田、发展工业和提供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而排入下游湖泊的水量逐渐变少,使得尾闾湖泊丧失维持湖泊水量平衡的基本水源量而导致湖泊干涸,结果是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消亡、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化这是人们仅注意了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人类需求而忽视自然生态需求使然但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类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如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对水资源的过渡截流利用,使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断流后,地下水位从1959年至1979年间下降了4~6米,胡杨林地的流沙增加了484%,胡杨林因无水浇灌而成片死亡,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也面临着消失的威胁,罗布泊和台特马湖中原生长茂盛的芦苇也因湖泊的消亡而枯死分析艾比湖急剧萎缩的原因,流域内人口的剧增和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等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艾比湖流域有耕地面积13万公倾,21世纪初的耕地面积已达193万公倾,是50年代初期的148倍20世纪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流域内人口增长了97倍,引用水量增加了71倍20世纪60年代之前,流域内有奎屯河、博尔塔拉河、精河、四棵树河、大河沿子河等大小23条河流注入艾比湖,年入湖水量约150×108立方米60年代之后,由于耕地面积和诸河灌溉引用水量迅增,以及在河流的中上游兴建了7座水库,以致到了80年代除博尔塔拉河、精河尚有部分来水注入外,其它各河均先后断流居延海湖泊的干涸也有类似的原因。
气候变化风向标
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它高耸的海拔、巨大的面积、寒冷的气候以及神秘的科学面纱而著称于世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湖泊构成青藏高原独特的美丽画卷在它那丰富的地貌景观中,星罗棋布的各种类型湖泊像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那广袤绿茵茵的草地上,形成最具特色的自然地理景观据统计,青藏高原上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约有1100个,合计总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湖泊类型多样:有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干盐湖等;成因复杂:有构造湖、堰塞湖、热融湖、冰川湖等那木错是高原上最大的构造断陷成因的微咸水湖,面积达1961平方公里;面积为610平方公里和526平方公里的鄂陵湖、扎陵湖是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目前所知最深湖泊是纳木错,实测水深100米;最大的冰碛堰塞湖为佩枯错,面积2844平方公里,最大的河道堰塞湖为羊卓雍错,面积为638平方公里由于气候条件和地质地理环境以及演化历史的差异,湖泊类型大致从南向北由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到氯化钠型逐渐变化的带状分布特征。
随着全球气候在上世纪的变暖,青藏高原的湖泊发生了显著变化,因人类活动微弱,基本反映了自然变化过程近几十年来气温的升高在高原气象台站记录中有明显反映: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年平均气温升高06~08℃,年均降水减少在50~75毫米同样,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自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年平均气温也升高了05~07℃降水减少,气候变暖又导致蒸发量增加,使湖泊水量出现负平衡,逐渐萎缩甚或干涸如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盆地的兴错,为盆地中部丘陵间的断陷小盆,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425米,在20世纪60年代测绘的地形图上该湖面积为33平方公里,90年代变成面积为2平方公里的沼泽,原来周围的沼泽变成大片的草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苟仁错,海拔4650米,1990年湖泊面积为23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3米以上,1998年则全部干涸,表层留下一薄层形成结晶盐的饱和卤水,原来补给该湖的河流已断流,出露的泉水也干枯高原上一些大湖也普遍退缩,留下道道湖岸沙砾堤,湖水矿化度增加伴随着高原湖泊的萎缩,高原草场也明显干化和沙化,新形成的高大风成沙丘在高原中部比比皆是。
青藏高原湖泊是丰富的资源储藏库:高原湖泊储存的丰富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为当地经济和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羊卓雍错已建成的蓄能电站是世界上最高的电站,高原上的大量盐湖资源为全国提供了丰富的食盐等矿产,如西藏的扎布耶茶卡、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等。
青藏高原湖泊是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档案库:湖泊以高分辨率沉积物敏感地记录着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它可进行全球变化的区域对比在藏北海拔4520米的错鄂湖盆钻取的近210米深的湖泊沉积岩芯记录了第四纪280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在若尔盖盆地海拔3400米钻取的300米湖泊沉积岩芯分析结果揭示了近100万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西昆仑山甜水海湖盆海拔4840米钻取的57米湖泊岩芯反映24万年来气候与环境变化历史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有关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
青藏高原湖泊是区域气候的调节器:青藏高原湖泊在区域气候和水分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湖面蒸发为山地降水提供了水汽来源,山地冰雪融水又为湖泊生存补给水源,同时大湖面的存在对区域温度场也产生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湖泊是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器:青藏高原湖泊的广泛存在,为维系寒区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湖泊成为生物的良好栖息地和繁衍场所,也是低纬度寒区生物基因天然的保存库高原严酷的环境条件,一旦湖泊消失,就很容易形成荒漠。
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湖泊也普遍萎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水咸化如在高原腹地无人区的可可西里,海拔4650米的苟仁错1990年湖面积为23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3米以上,到1998年夏该湖已全部干涸,其入湖河流已断流,原来出露的泉水也已干枯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其水位从1956年到1988年共下降了335米,湖面积减少了3016平方公里,随着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水矿化度也在增加。
湖泊萎缩
东部平原湖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719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不足6600平方公里,即2/3以上的湖泊面积消亡洞庭湖因围垦,湖泊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急剧缩小至2625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也由1949年的52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933平方公里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在20世纪50年代末计有湖泊1066个,至80年代初剩约309个。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湖泊仅剩181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仅剩44个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白洋淀在20世纪90年代也多次干涸。
中国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的淡水湖泊都普遍存在着泥沙淤积的问题,其中以长江中游地区湖泊的泥沙淤积问题最为突出如洞庭湖据多年平均入出湖沙量平衡资料计算,湖盆年淤积量09521×108立方米,年淤积速率达37厘米/年仅以1951~1987年的时段计算,37年来湖盆累计平均淤高已达137米,湖盆年淤积量92964×104立方米,全湖平均泥沙淤积速率为328毫米/年,1956~1994年湖盆累计平均淤高0128米,相应损失湖泊容积363×108立方米巢湖湖盆年淤积量5167×104立方米,泥沙沉积速率067毫米/年;洪泽湖湖盆年淤积量23869×104立方米,湖泊沉积速率15毫米/年;南四湖多年平均年淤积量43788×104立方米,湖泊泥沙沉积速率4毫米/年。
污染严重
当前中国湖泊水质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对中国76个主要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现状的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属Ⅱ类水质的湖泊为5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75%,面积为11352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61%;属Ⅲ类水质的湖泊有16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239%,面积为21545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118%;属Ⅳ类水质的湖泊有18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269%,面积为103937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556%;属Ⅴ类水质的11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146%,面积为47681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256%;属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有17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253%,面积为15415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09%。大约有近20%的湖泊水质较好(Ⅱ—Ⅲ类),有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Ⅳ—劣Ⅴ类)。
对67个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看出,属贫营养湖泊数量为零,属中营养的湖泊为18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269%,面积为701311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376%。属富营养型的湖泊为49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731%,面积为1163255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624%。也就是说,从湖泊数量上来看,有近3/4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所占的面积也接近总面积的2/3,表明当前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基本都是浅水湖泊,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湖泊生产力高,为了有效开发利用大水面产生经济效益,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并逐渐普及应用围网养殖技术,为解决当时的食物短缺、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利用低廉的开敞湖面进行高附加值的水产养殖成为水乡百姓发家致富之路,加之宏观管理的失控,湖泊围网养殖泛滥,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湖泊的围网养殖已远远超出湖泊本身所能容纳的能力,湖泊水生态系统被破坏,人工大量投放饵料又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
如洪湖,在20世纪80年代湖泊水质还保持在Ⅱ-Ⅲ类水平,湖泊沉水植物繁茂,湖水清澈见底随着围网养殖面积的恣意扩大,大量消耗水生植物,从而造成水生植被的消失,降低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损害了湖泊生态系统前置库的生态服务功能2000年湖泊围网养殖面积约占湖泊面积的30%左右,之后发展到超过50%,这不但对围网区的生态结构造成破坏,而且对非围网区无节制的捞草,已使得全湖的水生植被遭受破坏,湖泊水质已呈现恶化趋势,湖泊营养水平不断升高,处于富营养化的边缘,蓝藻水化开始出现当年“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有关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大范围取消围网养殖,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初见成效。
东太湖的围网养殖面积利用卫星影像判读则可达湖泊总面积的70%以上,“水上人家”在湖面星罗棋布,大量螃蟹养殖破坏水草植被;大量投放饵料污染湖泊水体,西太湖已经严重富营养化,蓝藻水花大面积暴发给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生产已造成严重威胁此外,江苏的鬲湖、阳澄湖的围网养殖遍布全湖,湖泊水质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受损而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大纵湖则因围养而消失。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湖泊的湖湾区和沿岸的浅水湖区,都生长有数量较多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形成结构较为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湖体内其他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量亦大,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大都被水生植被吸收利用,水草等水生植物被鱼类等水生动物作为饵料捕食利用,捕捞的鱼产品也将部分营养物带出湖外湖泊水体中溶解氧十分丰富,水色明亮,水质清澈,呈现出良性循环的相对稳定的生态体系近20年来,由于湖区工业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大量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泊,使水体富营养化,湖水的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湖体内溶解氧不断下降,透明度降低,水色发暗,原有的水生植被群落因缺氧和得不到光照而成片死亡,水体中其它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也随之减少,生物量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浮游植物(藻类),它们因吸收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大量疯长,形成以藻类为主体的富营养型的生态体系如昆明滇池水质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贫营养状态,到80年代则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大型水生植物种数由50年代的44种降至20种,浮游植物属数由87属降至45属,土著鱼种数由15种降至4种。
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它是盆地和流域及其水体、沉积物、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迁移、转化的综合反映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化,有其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干扰与干预的过程。目前中国的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干扰过程所致湖泊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湖泊从较低营养状态变化到较高营养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导致水生植物的生长被抑制;生物多样性下降;蓝、绿藻水华暴发,甚至引起沉水植物的急剧消失和以浮游藻类为主的浊水态的突然出现。也就是说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由于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使水质恶化的过程营养元素的富集,包括外源输入如人类活动和干扰、湿地沉降和内源富集与释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是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根本要素。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可用湖泊营养状态分类指标来描述。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是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过程的中间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演化过程,并且有不同阶段的正、负反馈作用;而水质恶化是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结果,可用地表水质评价标准来定量描述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状态,但在这个动态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又可用定量的状态指标来表达;同时,湖泊营养物质、生态系统和水质是富营养化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富营养化治理与湖泊生态修复
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和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实践,其主要特征是首先对受污染的湖泊进行高强度的治污,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对湖泊流域的污水进行截流并统一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入湖目前看来,过去对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过程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在认识上对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行动上表现为急功近利、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总想在短期内就能使湖泊变清,具体表现为仅考虑湖泊局部环境的治理而忽视流域整体的污水治理、或者仅强调湖泊外源排放而忽视对湖泊内源循环的研究、或者仅抓了对点源污染的治理而忽视了面源污染的作用,其结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治理,到头来湖泊富营养化反而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过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系统、全面考虑和规划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过程,在流域全面截污、高强度治污的基础上,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进行人工干预,因势利导,科学地进行健康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的修复,除了依靠水生态系统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来恢复水生态系统原来的规律外,还应大幅度地借助人工措施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服务,加快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世界湖泊
南极湖泊
唐璜湖
唐璜湖听起来浪漫,其实来之后你会发现,这儿跟浪漫一点都扯不上边。唐璜湖的矿化度很高,因此无论天气多寒冷它都不会结冻。唐璜湖要比海水咸上18倍,倘使你将脚趾头放到湖面,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也能浮起来。不过唐璜湖持续走向干涸。
有机湖
有机湖位于南极洲东部的西福尔丘陵,大约形成于6000年前,因其藻类丰富而得此名。这些藻类会产生恶名远扬的气体废物二甲基硫醚。湖底7.5米处的气体浓度极高,超过了地球上任一湖泊。
雷铎湖
雷铎湖位于查尔斯王子山脉的脚下,湖深362米,是南极大陆上最深的湖泊。雷铎湖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壮观的“冰舌”:如一道利剑刺穿冰蓝的湖面,寂寂地沉眠在无边的寒冷中。
维达湖
维达湖上的冰厚达21米,即便是夏天,想在这尽情享受水上运动也有可能,几千年来一直如此。而在厚厚的冰帽下面,有一条神秘的生态系统正享受着这令人愉悦的隔绝。维达湖要比海水咸上7倍,假若这儿青鱼成群,那么你只需一个广口瓶,就能满载而归。
邦尼湖
邦尼湖是一条活水湖,位于麦克默多干谷,湖长7000米,宽约900米。它的补给水源是一条名为“血瀑布”的红色羽状水柱,锈水如注,源源不断流入邦尼湖。
托马斯湖
托马斯湖也是一座活水湖,坐落在维多利亚地的干谷,补给水源是南极洲夏天的的冰川融水。尽管这座湖并不显著,但其周围遍布各种恐怖诡异的景观,称得上地球之最。托马斯湖是干谷地区诸多冰川融水湖的代表之一,冰帽下的湖水仍然清澈可见,因此吸引了很多科学家和摄影师前往于此。
湖泊之最
最大的湖泊及咸水湖里海(面积达371,000平方公里)
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面积达82,100平方公里)
最大的人工湖沃尔特水库(面积达8,502平方公里)
最大的火山湖多巴湖(面积达1,130平方公里)
最深的湖泊及淡水湖:贝加尔湖(水深达1,680米)
最深的咸水湖:死海(水深达330米)
最高的湖泊及咸水湖: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
最高的淡水湖:玛法木错湖(湖面海拔4,585米)
最低的湖泊:死海(湖面海拔负418米)
最咸的湖泊:阿萨勒湖(湖面海拔负155米,有浮动)
最长的湖泊:坦干依喀湖(长度大约660千米)
最古老的湖泊:贝加尔湖(已经在地球上存在超过2,500万年)
蓄水量最多的湖泊及咸水湖:里海(体积达78,200立方公里)
蓄水量最多的淡水湖:贝加尔湖(体积达23,600立方公里)
蓄水量最多的人工湖:布拉茨克水库(体积达169立方公里)
参考资料
湖泊.汉典.2020-03-2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16:12
目录
概述
分布
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