潟湖
防洪、保护海岸、天然养殖场
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潟湖最大特点是盐度不正常,在潮湿地区因河水大量注入而发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强烈蒸发而发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条件下,这种盐度变化可相当大。因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两个亚相。当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分类
潟湖(xì hú)(误称泻湖,由于潟字少见,并被不少人认为是繁体字,其实不然):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海岸与滨岸坝之间,有水道与外海相通的浅水区。
滨岸坝是由波浪堆积而成的砂坝或砾石坝,或是珊瑚礁坝,相应地分为两种类型:海岸潟湖和珊瑚(xì)湖。
潟湖形成后由于与水体连通性的差异,导致其水体盐度出现差异,据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
海岸类
海岸潟湖位于滨岸坝与海岸之间,水域狭长而不规则;海岸潟湖按盐度可分为半咸水、咸水和极咸水三种。半咸水潟湖接受较多的径流。
极咸水潟湖形成在蒸发量超过海水流入量之处。
美国德克萨斯州马德雷湖(Laguna Madre)、黑海的西瓦什湖(Sivash Lagoon)盐度分别达到65~132%。
在此条件下,可以有盐沉淀
在湖底地形剖面上,位于滨岸坝后方的海岸潟湖通常是细粒沉积带,湖底剖面随时间而逐渐淤高,只在接近潮流入口处有较深的沟。
珊瑚潟湖的湖底,可因钙质沉积而变平坦,或存在死、活珊瑚的礁墩。
珊瑚类
珊瑚潟湖由环状珊瑚礁环绕或由坝状珊瑚礁相隔而成,水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海岸潟湖分布广,估计约占全世界海岸线的13%,多形成于潮差较小或中等、波浪能量较低或中等、有丰富沉积物足以形成起保护作用的滨岸坝之处。
珊瑚潟湖的分布局限于具备珊瑚生长条件的热带开阔海域,主要见于距赤道南北纬25°以内。
珊瑚潟湖从小环礁湖到直径2.5~100公里的大环礁湖均有。深度很少超过20米,有许多更浅。滨岸坝潟湖特点是长,在美国东海岸断续长达1500公里。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吉普斯兰(Gippsland),潟湖群形成在长约149公里的滨岸坝后方。
湖深1~6米。潟湖湖水的循环受潮流入口宽度、潮差和附近陆地径流注入量的影响。吹入潟湖的大风也有影响,可吹高湖面,停息时则使湖水外洩。
湖水流速在横穿滨岸坝的水道中最大,吉普斯兰潟湖入口处潮流流速达3海里/小时,在河流洪水入海时可增大到7海里/小时。在珊瑚环礁潟湖中,径流很少或没有,只在潮流很大时引起海水的进出。
在水温与盐度方面,珊瑚潟湖的湖水与外海上层海水相同。海岸潟湖的水温与盐度因气候变化大而变动较大。
由于水浅,水温接近气温,冬季比外海低,夏季比外海高。盐度则随进入潟湖和径流量与潮流量之比而变化。
潟湖区的植物取决于当地的气候与湖水盐度。热带潟湖中红树林繁盛,温带潟湖中常生长盐沼植物。
植物的种属取决于植物的耐盐度和湖底条件。
盐度较小的湖区发育芦苇沼泽,盐度接近外海时生长盐生植物。海岸潟湖中的动物多为生长在软泥或沙中的牡蛎等软体动物。
珊瑚潟湖中的动物多为造礁动物,海岸潟湖在下沉区、稳定区和上升区都可形成,只要岸坡比涌浪所需的平衡剖面低平、物质丰富,足以形成滨岸坝。
海岸潟湖中由于持续的沉积作用河流泥沙的注入、植物作用和咸水的絮凝作用,沉积速率比外海大得多。德克萨斯州潟湖中的沉积速率平均为每百年1米。
暴风或海啸可暂时抬高海面、冲破滨岸坝或越顶而过,对潟湖产生重大影响,短时间改变其轮廓,引起侵蚀和堆积。
珊瑚潟湖较能抵抗暴风浪的袭击。潟湖的发育随时间而变化。达尔文的环礁下沉成因说经钻探证明是正确的。
当珊瑚在下沉的基底上能维持适当的生长水准,环礁就能继续形成潟湖,而湖底由于有来自礁上的珊瑚或钙质沉积而维持其深度。
海岸潟湖也受冰期后海面上升的影响。海面上升太快时,滨岸坝岛将被淹没,导致潟湖消失。
淡化类
由于障壁砂坝影响,致使潟湖水体与广海的水体的连通性受阻,潟湖有淡水注入,且注入量大于蒸发量,导致潟湖的盐度降低。
沉积物以暗色粉砂和粘土为主,可见铁、锰结核,硫化物,二氧化硅自生矿物。淡化潟湖具有特有的苔藓虫灰岩,缺乏底栖生物化石。以水平层理和水平波状层理为主。
咸化类
由于障壁砂坝影响,致使潟湖水体与外海的水体的连通性受阻,潟湖无有淡水注入或淡水注入量小于蒸发量,导致潟湖的盐度升高。沉积物以化学类和细粒碎屑为主,并有盐度演化和石膏化的砂质粘土沉积物,尤以膏岩蒸发岩为特征。缺少狭盐性海生动物化石。当盐度超过5%时,大型生物灭绝。一般为水平层理,或塑性变形层理。
功能
防洪
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
保护海岸
由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
天然养殖场
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人工港
由于潟湖外侧往往有沙洲作为防波堤,其内风平浪静,因此有时可以改建为人工港(例如中国的高雄港)。
写法辨正
常有人把“潟湖(xì hú)”误作“泻湖(xiè hú)”。其实“潟”字和简体或繁体的“泻”字,读音、意义都不同,“潟”字并不是“泻”的繁体字。根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泻湖是其曾用名。也就是说,如果将“潟”字写成“泻”,是使用了不规范的、应淘汰的旧式提法;而写成“泻”的繁体写法,则是不仅使用了不规范的、应淘汰的旧式提法,而且是在书面表达中滥用或误用繁体字了。
“潟”,音细(xì),含义是指海边咸水浸渍的土地,也称咸卤地。潟湖就是指那些位于海边咸卤地带的湖泊。而如果用“泻湖”二字代表海边咸卤地带的海迹湖,既不是英文的音译,也不能从字面意思上说明这种海迹湖的任何特点;若作为“潟湖”的简体字写法,显然也说不通。“潟”(xì)这个字少见于现代汉语,是卤咸地之意。由于较常见于日语(如日本地名新澙),且与“泻”字的繁体写法相似,不少人以为是繁体汉字,其实不然。不过,习惯上对潟湖称谓的混淆由来已久,甚至有些专业背景的人也弄混了。潟湖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它是指由离岸沙洲与海岸间部分被沙洲拦阻的海水水域。潟湖内之水最初为纯海水,而内外海水可借离岸沙州间的潮口互相流通,由于离岸沙洲屏障了波浪涌动,因此潮流所挟带泥沙逐渐沉积于潟湖内。久而久之,潟湖海湾与大海隔开,甚至可能继续演化成淡水湖,比如著名的杭州西湖原来就是个潟湖。
历史上,“潟湖”一词曾一度被写为“泻湖”(如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276页),但已重新规范为“潟湖”(见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354页),在该版本《现代汉语词典》1395页的“泻湖”词条中写道:“泻湖,潟湖的旧称。”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已审定公布,将误用多年的泻湖(xiè hú)正名为潟湖(xì hú),在该机构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等文献中可以查到相关表述。此外,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的术语查询中,可以发现“潟湖”可以看到该术语隶属于:(1)地质学→地质学总论、(2)地理学地貌学;“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相关术语”中介绍,曾称泻湖;“英文等价术语”为lagoon 。而查询“泻湖”则显示“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潟湖曾称泻湖。至此,这个由形近字引起的术语混乱在官方正式表述中得到了纠正。
著名地
品清湖七股潟湖、戈佐内海、科勒潟湖
新喀里多尼亚潟湖
【中文名称】新喀里多尼亚潟湖
【英文名称】Lagoons of New Caledonia: Reef Diversity and Associated Ecosystems
【所属区域】亚洲大洋洲
【遗产原属】法国(France)
【分属类别】世界遗产(vii)(ix)(x)
【遗产种类】自然遗产、生态保存区、生态地理区
【现所在地】法国(France)
【地理方位】S20 24 43 E164 33 59
【批准年号】2008年入选
【遗产现状】珊瑚礁多样性及相关生态系统
【遗产概述】
这些潟湖位于法属太平洋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其中拥有6个海洋生物群落,它展示了主要的珊瑚礁多样性及相关的生态系统,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三个珊瑚礁生态系统之一。潟湖中有各种珊瑚和鱼类,集中了全世界结构最为多样的珊瑚礁,是一个包括红树林和海藻在内的统一的生物栖息地。新喀里多尼亚潟湖是保存完好的生态系统,其中生活著大量大型鱼类,其种类极为丰富,而掠食动物与其它生物的比例良好。潟湖成为许多濒危鱼类、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生活在其中的儒艮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这些潟湖的自然景色极为优美,湖中有不同时期的珊瑚礁石,既有活著的珊瑚礁,也有古老的珊瑚礁化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大洋洲自然发展史的重要资讯。
此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面积为157.43万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28.71万公顷,共包括6处海洋生物区。新喀里多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以东。1774年,库克船长行至此处,远望岛上片片丘陵起伏,很像被罗马人称为“喀里多尼亚”的苏格兰高地,于是将其命名为“新喀里多尼亚”。该岛是法国的海外领地
新喀里多尼亚岛(Nouvelle-Calédonie)幅员辽阔,是太平洋上除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新西兰的第3大岛。它位于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Mélanésie)南边, 长约500公里,宽50公里。从白色的沙滩直到美丽壮观的山峰, 您都可以在新喀里多尼亚一次观赏到。这雄伟多姿的大自然,由长期的火山运动造成,东部滨海地区非常湿润,覆盖有茂密的植被(椰子树、紫藤、鲜花),而西部则是一片稀树草原。地形之多样,难以用言语来描述,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可以领略到它独一无二的美丽丰姿。新喀里多尼亚包括大陆、大陆以南的松树岛(The Isle of Pines)、大陆东方的忠心岛(Loyalty Is lands)、西北方的Belep群岛和无数岛群与小岛。与其他邻近的火山岛屿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旧大陆板块的一个碎片,在2.5亿年漂离,它的动植物经隔离演化自成一格非常独特。新喀里多尼亚周围有1600公里长的珊瑚礁,自称是世界最大潟湖的所在地。
这里完整地保留着山地和海洋的原始风貌,拥有着许多当地独有的物种和世界上最大的潟湖, 人们可以在此地进行潜水以及其它的各种水上运动。在这里住宿,您可以选择: 野外露营、部落住宿、当然还有五星级的酒店。建议您去大地岛和其它小岛进行远足观光活动。
品清湖
品清湖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中心城区,汕尾港东部。面积约22平方公里,因海湾封闭似湖,是一处有名的自然潟湖,冰后期海水侵入汕尾和沙海花岗岩体之间的低凹处形成的溺谷湾,后因红海湾沿岸大沙堤的发育和向东延伸,而被半封闭为“潟湖”。品清湖水域面积约为23.16平方公里,岸线长39.62公里,是我国大陆最大滨海潟湖,鼎盖湖、屿仔岛置身其中,南面是构成汕尾港屏障的著名“海上沙舌”和浩瀚的太平洋。品清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是重要的渔业增养殖区和盐业生产区、是汕尾港“生命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汕尾“母亲湖”。但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品清湖,加上无序、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及城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品清湖近岸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及沿湖景观整体性、系统性较差等问题。汕尾市委、市政府对品清湖生态环境现状甚为重视,明确提出做活品清湖文章,并着手实施品清湖综合治理工程,目标是把品清湖建设成综合性海洋公园、港口航运区、人工岛和屿仔岛海上风情旅游区,成为联结汕尾市城区与汕尾港的生态廊道,形成汕尾市城区的主要景观。品清湖面积相当于四个杭州西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潟湖。未来品清湖将是汕尾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万福黄金海岸、汕尾万盛。银湖湾、汕尾火车站、星光大道、红海中路、碧桂园、鸿景园、工业大道等的陪衬下,品清湖将是汕尾集休闲、娱乐、工业、旅游业、电子产业的汇聚点以及交通辐射中心。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而断桥上的白娘子更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9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西湖。
库尔斯潟湖
库尔斯潟湖,是立陶宛的潟湖。与波罗的海以库尔斯沙嘴相隔,面积1619平方公里,集水区面积约1004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8米,最大水深5.8米,约90%湖水来自尼曼河。
潟湖的形成
第四纪冰期后(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形成了平行海岸的障壁岛。障壁岛是岸线外并与之平行的长形堆积体,可能有二种成因:(1)波浪破碎产生的沙坝上升而成;(2)沿岸流形成的沙嘴破裂后产生了进潮口。障壁岛使沿岸部分水域与海洋隔离,仅借助于潮道(障壁通道)相沟通,被隔离的部分即发展为潟湖。因此,漏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面升降运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吉普斯兰漏湖的发育历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约70000年前(晚更新世的闾冰期)海面高于现代海面,吉普斯兰东部的溺谷湾的陡崖海岸前方发育了一条沙坝(称为早期沙坝),使湾部分封闭,形成了小潟湖。末次冰期海面下降前,生成了一个向东北伸展的沙嘴(称为内沙坝),将整个湾隔离,形成一个大潟湖系。末次冰期时,海面下降潟湖水流失,河流穿越早期沙坝和内沙坝。全新世海侵时,潟湖又恢复海面达到现代高度时又形成了外沙坝。
适宜的气候也是潟湖存在的重要条件,干旱、半干旱环境径流量低,才使潟湖不易被淡化。雨量充沛的地区,水系发育,而有利于河口湾的形成。
潟湖的寿命很短,多小于1000年,许多末次冰期后形成的潟湖,现已淡化变为淡水湖,或因很浅易被淤塞而淡化为沼泽。在较开阔岸段,强烈的波浪作用或破坏沙坝,或推动沙坝向陆迁移而使潟湖消亡。
判别标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29
目录
概述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