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里多尼亚(
法语:Nouvelle-Calédonie,
英语:New Caledonia),是
法国位于南太平洋的一个
海外领地,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位于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以东约1500公里,
瓦努阿图西南220公里。
发展历史
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探险家
詹姆斯·库克是第一批发现新喀里多尼亚的欧洲人之一,他于1774年9月4日在第二次航行中发现了它。他将其命名为“新喀里多尼亚”,因为该岛的东北部让他想起了
苏格兰。1788年,拉佩鲁斯伯爵在失踪前不久曾接近大地岛的西海岸,1793年至1796年间,英国捕鲸者威廉·雷文绘制了
马雷岛、
利富岛、蒂加岛和乌韦亚岛的地图,人们首次访问了
洛亚蒂群岛。1793年11月,雷文遇到了该岛,当时它被称为不列颠尼亚,如今被称为
马雷岛。从1796年到1840年,只有少数零星的接触记录。1793年至1887年间,约有50名美国捕鲸者留下了到过该地区(大地岛、洛亚蒂岛、沃尔波尔和亨特岛)的记录。1840年后,由于对
檀香木的兴趣,他们与来访船只的接触变得更加频繁。
随着
檀香贸易的衰落,它被一种新的商业活动“黑鸟贩卖”所取代,这是一个委婉的说法,指的是通过各种欺骗和欺诈手段,将新喀里多尼亚、
洛亚蒂群岛、
新赫布里底群岛、
新几内亚岛和
所罗门群岛的
美拉尼西亚人或西太平洋岛民带到
斐济和
昆士兰的甘蔗种植园,让他们沦为
奴隶、
契约劳工或强迫劳工。
法国和
澳大利亚的商人都曾进行黑鸟贩卖,但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案例中,20世纪早期的贸易涉及将
洛亚蒂群岛的儿童绑架到大地岛,强迫他们在种植园农业中劳动。新喀里多尼亚与黑鸟贩卖的主要经历是从
新赫布里底群岛(现为
瓦努阿图)到大地岛的贸易,以换取种植园农业、矿山的劳动力,以及囚犯看守和一些公共工程的劳动力。在贸易的早期,人们使用胁迫手段引诱美拉尼西亚岛民上船。后来,契约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然而,当法国在其
美拉尼西亚殖民地
新赫布里底群岛和新喀里多尼亚之间进行奴隶贸易时,几乎没有实施任何规定。这与澳大利亚当时的发展情况不同,因为当时制定了更多的规定来减轻海岸线上黑鸟捕猎和“招募”策略的滥用。
伦敦传教会和玛利小传教会的首批传教士于19世纪40年代抵达这里。
1853年9月24日,奉
拿破仑三世皇帝之命,海军上将费弗里耶·德斯庞特斯正式占领新喀里多尼亚。路易-玛丽-弗朗索瓦·塔尔迪·德·蒙特拉韦尔上校于1854年6月25日建立了法兰西港(现称
努美阿)。随后几年,几十名自由移民在西海岸定居。1864年,新喀里多尼亚成为流放地。从19世纪60年代直到1897年流放结束,法国共向新喀里多尼亚遣送了约22,000名罪犯和政治犯。 1888年监狱总局公报显示,截至1888年5月1日,岛上有10,428名囚犯,其中包括2,329名获释囚犯,是法国海外监狱关押囚犯人数最多的一次。这些囚犯包括许多在1871年
巴黎公社失败后被捕的公社成员,其中包括
路易斯·米歇尔。1873年至1876年间,4,200名政治犯被“流放到”新喀里多尼亚。其中只有40人定居在殖民地;其余人在1879年和1880年获得大赦后返回法国。
1864年,人们在迪亚霍特河畔发现了镍矿。1876年镍矿公司成立,采矿业正式开始。为了开采镍矿,法国人从邻近岛屿和
新赫布里底群岛引进劳工,后来又从
日本、
荷属东印度群岛和
法属印度支那引进劳工。法国政府还试图鼓励欧洲移民,但没有取得多大成功。
土著卡纳克人被排除在法国经济和采矿工作之外,最终被限制在保留地内。这在1878年引发了暴力反应,当时拉福阿的大酋长阿泰(Ataï)成功统一了许多中部部落并发动了一场游击战,造成200名法国人和1,000名卡纳克人死亡。第二次起义发生在1917年,莫里斯·莱恩哈特(Maurice Leenhardt)等新教传教士见证了这场战争。莱恩哈特撰写了大量关于新喀里多尼亚卡纳克人的民族志著作。蒂亚穆的诺埃尔 (Noël of Tiamou)领导了1917年的叛乱,导致许多儿童成为孤儿,其中一名被新教传教士阿方斯·鲁埃尔(Alphonse Rouel) 收养。
欧洲人带来了
天花、
麻疹等新疾病,导致许多当地人死亡。卡纳克人的人口从1878年的60,000人左右下降到1921年的27,100人,直到20世纪30年代,他们的数量才再次增加。
二战时期
1940年6月,法国沦陷,新喀里多尼亚总议会投票决定拒绝
维希政府,继续支持
盟军对德国的军事行动。然而,殖民地总督乔治-马克·佩利西埃颁布了
维希政府的宪法,引发了街头示威和暗杀企图。此时卡尔多什已经与
戴高乐取得联系,戴高乐鼓励他们组建自由法国委员会,并任命亨利·索托为总督。维希政府应佩利西埃的要求派出了一艘军舰杜蒙特·迪尔维尔号,但很快认为他不称职,任命了一位代理总督。此时
澳大利亚政府同意干预,并派遣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阿德莱德号监督索托就任总督。随后杜蒙特·迪尔维尔和阿德莱德对峙,佩利西埃和其他亲维希官员最终被驱逐到
法属印度支那。
1941年,约有300名来自该地区的男子自愿到海外服役。4月,300名来自
法属波利尼西亚(“
塔希提人”)的男子和少数来自
新赫布里底群岛法属地区的男子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一起组成了太平洋营。喀里多尼亚人组成了两个连队,
波利尼西亚人组成了另外两个连队。1941年5月,他们航行到
澳大利亚,登上
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 ,继续前往
非洲。8 月,他们加入了卡斯蒂纳的其他
自由法国 营,然后随第一自由法国旅前往西部沙漠。他们是1942年
比尔哈凯姆战役后参加突围的四个营之一。他们的损失无法从
太平洋战场轻易弥补,因此他们与另一个佩戴殖民军锚的营BIM的法国人合并,形成了太平洋海军陆战队和步兵营。合并后的营在
意大利战役期间,与法国北非部队的三个师一起,成为法国远征军的戴高乐主义者第一步兵摩托化师的一部分。他们于1944年在
普罗旺斯登陆,当时他们被派往
普罗旺斯,由当地的法国志愿者和抵抗者接替。
与此同时,1942年3月,在
澳大利亚的协助下,新喀里多尼亚成为重要的盟军基地,而美国海军在南太平洋的主要南太平洋舰队基地于1942年至1943年间迁至
努美阿。1942年5月在
珊瑚海海战中击退
日本海军驻扎在
努美阿的舰队基地。驻扎在新喀里多尼亚的美国军队多达50,000人,与当时当地全部人口相当。
海外领地时期
1953年,法国授予所有新喀里多尼亚人法国国籍。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新喀里多尼亚加强了与澳大利亚的经济联系,尤其是当法国及其帝国内部的动乱削弱了新喀里多尼亚与法国本土的传统经济联系时;新喀里多尼亚向澳大利亚供应镍,以换取冶炼镍所必需的煤炭。在此期间,新喀里多尼亚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和木材出口也有所增加。
在1969年至1972年镍业繁荣之前的几年里,欧洲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的人口逐渐增加,土著卡纳克
美拉尼西亚人成为少数民族,但他们仍然是最大的族群。
与此同时,由于“绿色黄金”的开发,该领土经历了快速而显著的经济增长:这就是“镍繁荣 ”,新喀里多尼亚成为世界第三大产镍地区。在法国当局的鼓励下,此举激发了来自瓦利斯和
富图纳群岛的新一轮移民潮。1969年至1976年间,岛上人口增长了20%以上,增加了近20,000名新移民。在良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
努美阿及其郊区和主要工程也迅速发展,1955年至1959年间修建的亚特大坝、1966年第二届南太平洋运动会的体育基础设施(包括努马-达利体育场和奥运游泳池)、大地岛的道路铺设和电力网络建设,以及20世纪70年代努美阿港堤坝的建设,将前诺岛改造成了如今的努维尔人工半岛。
独立运动事件
1976年至1988年期间,即所谓的“事件” (法语:Les Événements)期间,
法国政府的行动与卡纳克独立运动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严重的暴力和混乱。1983年,该地区的“扩大自治”法令提出了五年过渡期和1989年的全民公决。1984年3月,卡纳克抵抗组织独立阵线夺取了农场,1984年,“独立阵线”解散,并重组为“
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FLNKS)。1985年1月,法国
左翼政府提出向卡纳克人提供主权并为欧洲定居者提供法律保护。 随着暴力升级,该计划失败了。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地区选举仍按计划进行,卡纳克民阵赢得了四个省中的三个省的控制权。1986年3月,法国选出的中
右翼政府开始侵蚀社会党统治下建立的安排,重新分配土地时基本不考虑原住民的土地要求,导致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分给了欧洲人,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分给了卡纳克人。到1987年底,路障、枪战和财产破坏最终导致了乌韦阿洞穴人质劫持事件,这是1988年法国总统大选开始前几天发生的一场戏剧性的人质危机。乌韦阿的独立派武装分子杀死了四名宪兵,劫持了27名人质。军方袭击了洞穴,解救了人质。19名卡纳克人质劫持者被杀,另有三人在拘留期间死亡,两名士兵在袭击中丧生。
独立公投
1988年6月26日签署的《马提尼翁协议》确保了十年的稳定。1998年5月5日签署的《
努美阿协议》为20年的过渡期奠定了基础,逐步将权力移交给地方政府。
《
努美阿协议》规定必须在2018年底前举行公投,根据该协议的时间表,2017年11月2日,法国总理
爱德华·菲利普主持了一次会议,为2018年11月前就是否完全脱离法国独立进行公投奠定了基础。选民名单资格一直是长期争议的主题,但细节问题在一份选举名单中得到解决,该名单自动授予卡纳克裔选民资格,但排除了未在该地区长期居住的其他血统的选民。全民公投于2018年11月4日举行,独立请求被否决。
2020年10月举行了另一场公投,选民再次选择留在法国。在2018年的公投中,56.67%的选民选择留在法国。在 2020年的公投中,这一比例下降,53.4%的选民选择留在法国。
第三次公投于2021年12月12日举行,这次公投遭到支持独立势力的抵制,他们主张推迟投票,以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当法国政府拒绝这样做时,他们呼吁抵制。这导致96%的选民选择留在法国。
2024年5月,该地区关于选举改革提议的辩论期间爆发了骚乱。
地理环境
镍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储量的25%,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铁镍
生产国。1997年开发一处新镍矿,年镍
矿砂80万吨,可开采15年。1999年镍的出口收入占全部出口收入的89.3%。同年底,一家
加拿大公司在新喀投资5000万美元成立炼镍工厂,新喀的镍产量有望于2003年底达27000吨。新喀岛北部有丰富的金、银、铜、铅、锌等矿藏。
森林面积约25万公顷。
渔业资源有金枪鱼和虾。
政治
1998年11月经
公民投票通过的
努美阿协议规定
法国将逐步向该群岛移交各种权力,以改善卡纳克族人民的
经济状况和提高他们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程度。尽管法国为稳定新喀社会作出上述承诺,土著人在90年代末仍被大量地排斥在经济和政治社会之外,大部分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68.6亿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28750美元。
经济增长率:7.9%(2006年)
汇率(2008年12月6日):1美元=94.3621
太平洋法郎,1欧元=119.3317
太平洋法郎。
通货膨胀率(2006年):1.4%,1999年
消费价格平均上升0.2%。
失业率(1999年):11.2%.(数据来源于夏威夷银行)
农牧渔业
1997年
可耕地占全国土地0.7%,主要农作物有
玉米、
山药、
马铃薯、
甘薯、
椰子、
南瓜等。1999年农作物产量(单位:吨):玉米2000、竽头2000、马铃薯3000、甘薯3000、山药11000、
木薯3000、椰子15000、蔬菜和
甜瓜4000、水果4000。
畜牧业主要饲养牛和猪,1999年
牲畜存栏数及畜牧产品产量:马1.2万匹、牛12万头、猪4万头、
绵羊4000只、
山羊1.7万只、鸡33万只、兔子5300只;
牛肉4000吨、
猪肉1000吨、禽类肉1000吨、牛奶4000吨、鸡蛋2000吨。畜牧业发达,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牛、猪、
羊肉、和皮革出口。畜产品加工也比较发达,其产品占
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
渔业主要产
金枪鱼和
对虾,大部分出口日本。1996年至1998年捕鱼量分别为2807吨、2269吨、2880吨。1999年产虾1906吨。
工业
主要有采矿、制造、建筑、食品加工、电力等工业。97年工业产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19.7%,
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27.4%。1999年产铁镍和粗制镍品56424吨。
电力工业主要为热力和水力发电。1999年,热力
发电量占发电总量71%,总发电量为16.20亿度。1996~1998年产原木产量均为5000立方米。
采矿业和林业,占国内经济
生产总值的1/3。采矿业包括
镍矿、
铬矿、铁矿。木材
加工业以
檀香木最为名贵。镍矿开采业和旅游业是两大经济支柱。主要工业品和粮食需进口。镍矿业在80年代因政治动乱、90年代受
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制约了新喀经济的发展。该业在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到更为严重的冲击,致使镍产品
需求量急剧下降,300名工人被镍矿协会解雇,引起遭受严重打击的矿山工人动荡不安。
新喀里多尼亚土壤蕴藏着全球约25%的镍资源。21世纪初的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镍行业,因为该行业连续第二年面临镍价大幅下跌(2009年同比下跌31.0%)。价格下跌导致许多生产商减少或完全停止生产,导致全球镍供应量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6%。
此外,在2021年3月,淡水河谷的部分镍业务被“出售给一个名为Prony的财团,其中包括瑞士大宗商品交易商托克集团”。新喀里多尼亚的省级当局和企业将持有淡水河谷业务51%的股份。
旅游业
在旅游业方面,新喀并不像其它
太平洋岛国那样发达。1999年游客数99735人次,
旅游收入11.2亿美元。游客主要来自
日本、
法国、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但近年来游客日益增多,成为新兴的
旅游目的地国家之一。
在
努美阿的市中心广场周围,有很多的购物场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是“新吉巴鸟文化中心”,这里一部分为动植物园。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努美阿世界闻名的水族珊瑚。这里还有挺拔的山峰,在那里可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还有东海岸以其丰富的
热带植物及
壮观的瀑布组成的天然美景,这里同时也是椰子和咖啡的种植地。无论置身在新喀里多尼亚的任何岛屿,都可以轻松享受游乐。
对于那些喜欢水上运动的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自由驾驶风帆、游泳或进行
深海潜水探索这
水底世界。其它陆地运动有网球、
保龄球、
高尔夫球等。
近年来旅游事业急速发展。旅游胜地除
努美阿外,还有洛亚蒂、
松岛等。洛亚蒂由更小的几个
珊瑚岛组成,岛上到处是漂亮的珊瑚堡礁,以及各种无骨的美味鱼类。松岛是一个美丽的岛屿,岛上布满了
南洋杉,在此可以从事
滑水和乘坐游艇等活动。
财政金融
1999年
预算支出742.6亿太平洋法郎,
预算收入777.47亿太平洋法郎。1995年至1997年法国援款分别为4.423亿美元、3.961亿美元、3.36亿美元。
主要银行有:
对外贸易
1999年,
进口额1128.08亿太平洋法郎,
出口额523.88亿太平洋法郎,
贸易赤字604.20亿太平洋法郎。主要进口产品有食品、机械、
固体燃料、
石油产品和
运输设备等,主要出口产品有铁镍和粗镍产品、镍矿砂等。
交通运输
公路
新喀岛上公路总长5980公里,其中
沥青路766公里,土路589公里,石面路1618公里,窄道2523公里;其他岛有公路470公里。1999年商业用车2.26万辆。
水运
主要港口
努美阿,有定期轮船开往各岛及其他国家和城市。北方省计划开发内普伊港,使其成为
深水港和
工业中心。有两家船运公司。
国际航线通往
澳大利亚、
新西兰及南太岛国、
亚洲和欧洲国家。1999年进港轮船510艘;卸货125.5万吨,装货量379万吨。
空运
努美阿有一
国际机场和一个国内
运输网络,提供从努美阿至其他国家和城市及各岛间的运输服务。有两家航空公司:喀里多尼亚航空公司航线从
努美阿飞往
法国;
喀里多尼亚航空航线通往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斐济、
法属波利尼西亚、
瓦利斯和富图纳、
瓦努阿图等地。另有
法国航空公司每周三次从努美阿飞往
日本的航班,以及每两周从
巴黎飞往努美阿的航班。1999年
客运量342702人次,
货运量5077吨。
社会事业
教育
对6~16岁儿童实行10年
义务教育。学校分公立和教会2种体制,均属教育部管辖。
法国政府资助公办中级教育学校。小学为5年制,6岁入学;中学初级4年,高级3年,11岁入学。高等院校主要有法国太平洋大学新喀分校,有些学生可入法国大学学习。1993年
教育经费为16.52亿
法国法郎。
文化事业
主要报刊有:
新喀里多尼亚广播电台:前身为法国海外广播电台,建于1942年,每天用法语广播节目24小时。此外,还有蓝色节奏广播电台。
新喀法国海外广播电视台:1965年建立,属
法国海外广播电视台,每天播放10小时节目。
人民生活
1999年
生活指数(1992年=100)为111.4,物价平均上涨2.0%。1998年
人口出生率20.8‰,
死亡率5.3‰。1997年有
收音机10.7万台,电视机5.2万台,电话5.0652万部(1999年),
传真机2200台,移动电话5427部(1997年)。
文化
新喀里多尼亚是一个
文化多元化的国家,这里居住着各个种族的居民:卡纳克人、欧洲人、
波利尼西亚人、亚洲人、印尼人、
瓦利斯人、安德列斯人等在这里共同生活。人们继承了美拉尼西亚传统的遗产和文化,同时也受到了
法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独特而又和睦的氛围。从岛屿上的食物、建筑、艺术和
手工艺品中,都能找那种独特的令人惊异的
文化融合的影子。
除了土著的美拉尼西亚人,
新喀里多尼亚人还是法国白种罪犯的后裔。许多罪犯的后裔还过着乡村生活。卡纳克族人作为
美拉尼西亚人继承了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这些舞蹈和音乐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来此探访的游客们喜爱的表演。
军事
2000年,
法国在新喀的军事人员3100人,其中宪兵1050人。
主要城市
努美阿是新喀里多尼亚的首府和主要港口。在
新喀里多尼亚岛的西南端。人口7万(1984)。建于1854年,初称“法国港”,1866年改努美阿。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港外有礁屿作屏障,港内水深,风平浪静,是西南
太平洋最好的港口之一。建有
水上飞机场,为美、澳两洲间海空交通的重要中继港站。港外16公里处礁屿上,耸立着一百多年前修建的铁架灯塔,成为努美阿的标志。有品种繁多的
水族馆。工业有炼镍、电力、造船和
农产品加工等。输出镍、
镍矿石、
椰干和咖啡等。
相关报道
自然灾害
据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位于
南太平洋的法国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当地时间2011年1月14日凌晨发生里氏7级强烈地震,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也没有发布海啸预警。美国地质勘探局说,地震发生当地时间凌晨3时16分(
北京时间14日0时16分),震中位于新喀里多尼亚的洛亚蒂群岛附近,
震源深度为海底以下4.6公里。此前,美国地质勘探局曾报告说
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后更正为里氏7级。随后,该地区附近发生了一系列余震。
新喀里多尼亚位于
环太平洋火山带,属于经常发生地震和
火山爆发的地区。
独立公投
2017年11月3日,时任
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表示: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将于2018年11月前举行
独立公投。2018年11月4日,新喀里多尼亚举行
公投,决定是否从法国独立。据
新加坡《
联合早报》报道,根据已完成95%的计票结果,56.8%的人反对脱离
法国。
2020年10月4日,新喀里多尼亚就是否独立,举行第二次全民公投。官方公布的初步投票结果显示,53.26%的选民支持继续留在法国。
2021年6月2日,法国政府宣布,法国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将于12月12日举行第三次公投,以决定是否脱离法国统治。
法国外交部海外省与外海属地部长勒科努在会后宣布了上述消息。此前,新喀里多尼亚已在2018年和2020年举行过两次公投,其结果均为反对独立派获胜。2021年12月将举行最后一次公投。12月12日,法国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正在举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独立公投。但数据显示,此次公投的
投票率大幅下降,尚不及三成。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间,第三次公投的最终统计结果出炉,有96.49%的选民支持继续留在法国。但此次公投的投票率仅为43.9%,与前两次公投超80%的投票率相差悬殊。
社会事件
2024年5月15日,法属新喀里多尼亚骚乱有升级态势,骚乱已导致4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2024年5月15日,在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发生骚乱导致多人死亡后,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该地进入紧急状态。时任内政部长
热拉尔德·达尔马宁16日宣布,已在新喀里多尼亚部署2700名警察和宪兵维持治安。
法国总理
加布里埃尔·阿塔尔15日晚宣布,政府已经在新喀里多尼亚港口和机场进行军事部署,以保障安全。达尔马宁16日对媒体说,在新喀里多尼亚部署的警察和宪兵由1700人增援至2700人,以确保该地区能够很快“恢复平静”。
爆发骚乱的直接原因是
法国国民议会14日投票通过一项改革新喀里多尼亚选民构成的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旨在扩大新喀里多尼亚省级选举的选民范围。媒体分析认为,该修正案实施后,将削弱新喀里多尼亚支持独立的选民比例,因此引起该群体的强烈反对。
2024年5月28日,法国解除了其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的“紧急状态”,但仍维持宵禁,并派出数百名宪兵增援。
据
法新社报道称,新喀里多尼亚持续两周的骚乱已导致7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报道称,480名宪兵将在“数小时内”离开法国前往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