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品,俗称“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
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
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皮具、
宋锦、
竹编、
草编、
手工刺绣、
蓝印花布、
蜡染、手工木雕、
油纸伞、泥塑、剪纸、服饰、
民间玩具等。
简介
历史与发展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
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
特色产业。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时尚手工在现代都市如此红火并流行,确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有人说这是因为怀旧,是一种对往昔手工岁月的追忆;还有人说,这是因为现代都市遏制了人们动手的机会,时尚手工成了家长提高孩子动手能力的一种手段;还有人说,这纯粹是一种情绪,一种自我放松,自我陶醉的方式。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手工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她像风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作为
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
手工劳动;日益发展的电子
计算机,不但准确无误地进行数学运算,还能把一种
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代替着人们的
脑力劳动。现代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代替人类双手去操作危险的工作或试验,且还在利用它从事
艺术创作。如用它写字、绘画、绣花……推想不久的将来,人类手工创造的一切艺术品,渐渐就会被电子计算机之类的科技产品所代替。那么,过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陶艺、编织、
纸扎、玩具……手工制作之技艺,慢慢就无人详知了。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目,但却没有了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
存在价值
手工制作
工艺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出自民间,服务于民众始终把实用和审美融合于一体,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非为
纯艺术现象。民间工艺美术植根社会最基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
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民间手工艺品
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
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
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
宋锦、
竹编、
草编、
手工刺绣、
蓝印花布、
蜡染、手工木雕、
油纸伞、泥塑、剪纸、
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
社会历史、风俗习尚、
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种类
木版年画 扑灰画 纸马
铁画 烙烫画 彩蛋画 羽毛画
麦秸画 炕围画 民间艺人画
寺观壁画 内画
石雕 木雕 砖雕
竹雕 贝雕 骨雕 角雕 牙雕
蛋雕 根雕 果皮雕 果
核雕 煤精雕
瓷刻 软木画 微雕砚 木偶 皮影
纸艺 剪纸 风筝 灯彩 扇子 伞
脸谱 面具
代表
中国结
不知什么时候起,现代人又把老祖宗那时候流行的饰物重新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然后依葫芦画瓢,加上更多的想法,更多的点缀,于是,彩色丝线编扎成的粗粗细细带子,有图腾纹样的小环儿,婀娜多姿的穗坠儿,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
中国结。让人惊叹一根
红绳原来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们追求随意、祈盼平安的一种意趣。
“结”是绳编饰品,它同我国的布艺、刺绣并称为祖国的三大手工艺品。它朴实无华,庄重雅气。说起中国结可谓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谐音,
中国文化在
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
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
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
史前时代,是用
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刺绣
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
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据《
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
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
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
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
四大名绣”的
苏绣、
粤绣、
湘绣、
蜀绣。其中苏州的苏绣和缂丝最为盛名。
手工刺绣是中国传统的著名工艺品,在
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手工刺绣与养蚕、
缫丝分不开。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开始了养蚕、缫丝了。随着蚕丝的使用,
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手工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据中国史书《尚书》记载, 4000 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
衣画裳绣”的装饰,可见中国在四五千年前,手工刺绣品已经广为流行了。
油纸伞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亦传至
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
越南、琉球、
泰国、
老挝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随着大陆客家人迁移至台湾定居,也令中式油纸伞在台湾生根发展。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
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
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琉球古代婚礼上也有用到油纸伞。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
茶道表演时有的要用“番伞”。
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现时日常所用的伞多是洋伞,油纸伞多作为艺术品和游客纪念品售卖。
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
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
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
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
芜湖铁画
铁画,也称
铁花,安徽
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
低碳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
装饰画。它将
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融为一体,采用
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
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
北宋。清代
康熙年间,安徽
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
铁画是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
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芜湖濒临
长江,交通便利,曾为
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
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
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
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
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
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
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
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
柔韧性和
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
文化部确定,
安徽省
芜湖市的
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布艺
布艺即布上的艺术,是中国
民间工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绣花的针法很多,有
铺针、
平针、散针、打子,套扣、
盘金,辫绣、
锁绣等。绣花以地域、风俗的不同也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
南方地区的
织绣历史比北方长,技术较北方高,风格细腻雅洁;北方用针较粗,配色亮丽。
挑花又称
十字绣,要求严格的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
几何纹装饰风格。刺绣时不伤布丝,能加强布料的耐磨损强度,此种针法适用于服装、
手帕、头巾、
围腰、门帘、窗帘等实用品,是刺绣中最早广为流传的一种针法。
布贴花是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而成各种图案的刺绣手法,又称“补花”。我们古代民间有给小孩穿“
百家衣”的习俗,即向乡邻收集各种颜色布料拼制童衣,取百家保护、护佑平安之意。
缝纫刺绣在中国民间被称之为“
女红”,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入针缝制之中,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创造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布艺作品。
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
香袋、扇带、
荷包、手帕等)、玩具等。这些生活日常用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增强了布料的强度和耐磨能力。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象征性的图形。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
老虎、“
五毒”(
蝎子、蛇、
蜈蚣、
壁虎、
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象小老虎一样健壮;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
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
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姑娘送给情郎定情
香包、手帕等,以蝴蝶翩翩起舞之形或
并蒂莲花图案含蓄地表达隐藏在姑娘心底的秘密,针针线线都浸染着爱慕之情。
中国布艺代代相传,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渴望,倾注了人们无尽的智慧,具有鲜明的
艺术特色 。
牙雕
历来是人们公认的高档奢侈品,有关资料显示,早在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利用
牙角制成各种简单的饰品来装扮自己、美化生活。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
浙江省
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
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
蚕纹象牙雕圆形器,就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
牙雕作品。此后,随着祖先们对现实生活和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
生活质量的不懈追求,牙雕的形制与用途也由简趋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雕牙角作品,不仅精致细巧、题材广泛,其工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至唐代,牙雕越发精致完美,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新的雕琢技法。其中的拨镂器更是唐代独创,至今,
日本正仓院还珍藏着唐代的“
红牙拨镂尺”、“绿牙拨镂尺”、“红牙拨镂琵琶
拨子” 。到了明清两代,牙雕工艺更是精品迭出,其中尤以
乾隆年间的牙雕最为兴盛,其时涌现出一大批艺匠和雕刻大师,同时还形成了苏州、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的牙雕地方流派。
苏州牙雕典雅醇厚,以小件的
文房用具居多,题材来源相当广泛,人称“苏州样,广东匠” 。
北京牙雕细巧生动,由宫中的“如意馆” 玉匠兼作,民间也设有专业作坊。广东牙雕精细工整、玲珑剔透,其料出滇南、
粤西,亦有专业加工,多制作梳子、簪、环、扇及文玩等,其在汲取
外来文化的同时,在技艺上不断创新,作品既具有
民族文化内涵,又具有西洋文化风格,并以“工聚业精,
流播闺阁” 而闻名全国。
竹雕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
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
高浮雕等。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如今竹雕的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我国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我们的学术、考古界一直认为,远在
纸墨笔砚发明之前,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
甲骨文。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
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竹雕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竹雕
艺术品市场活跃,收藏和投资趋热,价格也呈上升之势。尤其是名家刻制的作品,更加受到追捧。
炭雕是以高性能
活性炭为原料,经过
压模成形喷砂雕塑手工上色等多道工序制成的高档工艺品。在最大限度保留活性炭的活性的基础上,炭雕又被赋予了
艺术价值。不仅可以
有效保护您和您的家人远离
室内空气污染,还可以装点您的家。
炭雕工艺品能吸附
有害气体:
苯(C6H6)、
甲醛(CH2O)、
甲苯(C6H5CH3)、
甲烷(CH4)、
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2)、氯(
Cl2)、氨(
NH3)、
氡(Rn)等化学气体以及烟雾及异味等不洁气体,维护
人体健康的空气净化目的,无
二次污染。
木雕
中国
木雕工艺品艺术可追溯到
原始社会时期,那时就有了不少初具雏型的工艺品。到战国时期,
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汉代动物木雕用整木雕制,将中国
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唐宋时期,木雕工艺日趋完美。明清木雕则是中国古典木雕艺术成熟的时代,作品十分丰富,除了动物,还有人物。
木雕工艺品分类
木雕工艺品是人们喜爱、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在中国
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它的种类很多,
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在形形色色的木雕中,充分展现出其中蕴藏的由环保材质和工艺创造出的立体之美与手艺之巧。据专家介绍,木雕可以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
工艺木雕又可分为观赏性和实用性两种。观赏性是指陈列、摆设在桌台、几、案、架之上的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的
工艺技术雕刻而成,比如飞禽走兽、
花鸟鱼虫、
海洋生物、
十二生肖等;实用性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
宫灯、
镜框、笔架、笔筒、
首饰盒、
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
艺术木雕通常是指构思巧妙、内涵深刻、能反映作者
审美观和
艺术技巧的作品,充分体现出木雕艺术的趣味和环保的材质美。艺术木雕是雕刻家心灵手巧的产物,而且也是装饰、装潢、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比如我们常见的根雕。
各地特色木雕
东阳木雕历史上有名,居中国四大木雕之首。东阳木雕艺术性强,它以浮雕技艺为主,设计上采取
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布局丰满,
散而不松,多而不乱,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故事情节性强,因而深受收藏家喜爱。
黄杨木雕以用黄杨木雕刻用材而得名。黄杨木雕的国际影响巨大,早在本世纪初,
朱子常等创作出的“捉迷藏”等优秀作品,在
南洋劝业会和
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
国际大奖,使黄杨木雕轰动海内外。另外,黄杨木坚韧光洁、纹理细腻,具有象牙效果,年代愈久愈深,
古朴美观。黄杨木雕雕刻技法丰富,除了圆雕、
镂雕、浮雕外,还创作了镶嵌等多种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黄杨木雕主要用于艺术欣赏品,因此雕工非常讲究。
龙眼木雕是以龙眼树(即
桂圆树)的
树干,特别是根部为材料,其虬根疤节,姿态万端,是木雕良材。龙眼木雕的
投资价值在于它以天然逼真取胜,以人物为主,也有鸟兽
花果,木材经磨光打蜡,近似
红木,显得古朴、稳重、大方、精美。
金漆木雕用樟木雕刻,上漆贴金,特点是金碧辉煌,工艺秀美,以浮雕、通花透雕和立体通雕为表现形式,透雕经络通畅,层次丰富,刻工细腻,
立体感强。金漆木雕工艺流传至今,其当代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
湘南木雕有一种大巧若拙的风格,具有投资价值。
安徽古董木雕自古有名,以歙县木雕为代表。
蜕变再生
简介
中国手工艺有万年以上的不间断历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蜕变过程毕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事实是残酷的。但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
文化产业。我们都清楚地看到,20世纪的一百年间、传统手工艺从鼎盛期日渐下滑,到世纪末,已衰退到历史的低点。而同样在这一百年间,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
历史沿革、发展规律、文化内涵的整理和研究却日渐兴隆,到世纪末已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这一反差耐人寻味,但并不奇怪,它们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生的。前者与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紧密相联,是已发生的
客观事实,不是理论问题。后者是在
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总结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有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本文拟从近代以来传统手工艺潜在的蜕变因素、
工业社会与传统手工艺的冲突来分析21世纪传统手工艺的前途。结论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潜在的蜕变因素
20世纪初,中国的
政治体制和
社会环境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推翻了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了共和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又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了旧的
思想体系和陈规陋习,从而开辟了
中国文化史的
新纪元。然而在如此剧烈的社会震撼之中,传统手工艺从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大体上传承了清代的风格和技艺,时强时弱地延续了几十年。但从它与
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
相关性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即将迫使它发生蜕变的潜在因素。
(一)传统手工艺的市场日渐缩小
在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使用几乎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在“男耕女织”的自然
经济环境中,手工艺提供了大部分的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礼服、礼器,小到民间的嫁衣、
纸马。尤其是宫廷和宠大的
官僚机构对高档手工艺的需求曾极大地刺激了它的生产,使金、玉、漆、木、
丝织、刺绣等行业的技艺登峰造极。但辛亥革命引起的政体骤变,使
顶戴花翎、
龙袍朝珠一夜间被废除,带有封建等级烙印的手工艺立即失去了市场。这是市场缩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晚清以来,西方生活用品源源输入中国,如洋布、洋油灯、
洋火、洋袜、
电扇、电灯、钟表等等,逐步占领了大都市的市场,就连
慈禧、
光绪都有了钢琴和沙发。1893年(光绪十九年)上海安装了6325盏电灯,次年达到9091盏。接着,北京、天津,包括皇宫禁苑都装起了电灯(
焦润明:《
中国近代文化史》)。这样,实用手工艺的生产必然受到排挤。
(二)对手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
传统手工艺品原来就有两大类别。一类是高档品(即后来所说的
特种工艺)。兼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一类是普及的实用品,直接服务于人的生活。在
封建社会,高档工艺品早就成了少数人积敛财富的对象,古物则当作“古玩”收藏。据《查抄和 家产清单》,何家玉器库有“
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
玉磬二十块、
玉如意一百三十二柄,镶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以上共作价银七百万两”。古玩器有“古铜瓶二十座、古
铜鼎二十一座、古铜海三十三座……,以上共作价银八百万两”等等。民国以来,实用手工艺品虽然有收缩的趋势,但富商大地主和新贵对高档工艺品的需求并未有丝毫减少。因此对手工艺品的价值就明显地偏向了高档的特种工艺品。
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明显上升,使实用价值显得无足轻重。晚清至民初苏州工艺美术的畸形发展就是一例,当时以
红木家具、玉雕、珠宝、
檀香扇、刺绣为大宗,基本上都是特种工艺品。
(三)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
近代传统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长期停留在清代风格之中,少有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正如《
考工记》所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二是近代
文化转型的
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上个世纪初叶,当
东南地区和大都市已经出现较多西装的时候,边远地区还在给少女
裹足,社会上出现了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传统手工艺似乎无所适从。一些人感到世事的变迁,以创新来争取市场,如
景德镇瓷瓶上出现了时装人物画。一些人处于
猎奇心理,又丢不开传统的观念,就产生了非
中非西的混合风格。如
苏州东山雕花大楼,既有中国吉祥纹和廿四孝雕刻,又有罗马柱头和
文艺复兴式的雕花,杂乱无章。只有刺绣不自觉地发生了比较彻底的蜕变。刺绣在古代以实用为主,明代露香园的“
顾绣”开创了以绣仿画的工艺,并广为流传。在实用刺绣日趋衰退的时候,这种工艺反而蒸蒸日上,但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刺绣了。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的变革。总之,近代传统手工艺处在变与不变,似变非变的边缘线上,预示着一场难以阻挡的蜕变之风将要横扫中国。
蜕变的必然性
20世纪的后五十年,中国的经济曾经大落大起,而传统手工艺反而大起大落,这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此的“差异”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工业化社会,传统手工艺必然要发生蜕变是
客观规律。而促成这一蜕变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20世纪50—60年代,传统手工艺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复兴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直接指导下,
集体所有制代替了分散的个体作坊,以创办工艺美术院校和子承父业的两种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在计划性对外贸易的经济
杠杆作用下
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厂社难以维持,甚至倒闭。而个体作坊又渐渐兴起,手工艺生产以手工为主,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可以一件一件地完成,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完全不同,往往要因材施技。集群化的流水作业和等级工资制度把个人创造的积极性淹在“
大锅饭”中,在新的经济体制中必然陷入困境。结果是大量的实用品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如
日用陶瓷、家具;少量的特种工艺品由作坊精雕细刻,如珠宝、
金银首饰等等,发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与生活方式脱离的产品
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与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的脱离。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虽然简朴,实际上已有严重的“西化”倾向。如单调的
西式服装、简陋的西式住房、不变速的自行车、
蒸气火车头等等。传统手工艺除了换取外汇,与人民生活已经离得很远。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靠拢,西化趋势加速,
居住环境的改善、家用电器的普及、
高速公路的延伸、私家汽车的增多、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的
价值观念、
审美观念、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衣食住行的所需,主要依靠工业化产品,价廉物美。手工艺品虽然价格攀升,但“曲高和寡”。有一位女企业家斥巨资建立了紫檀博物馆,能如此做的又有几人?可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必然造成
传统文化中物质层面的收缩,哪一个民族都难以摆脱这个规律。
(三)“推陈出新”的误区
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始终处在“流变”之中,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风格。现代的“推陈出新”是不是能够使它重新与时代潮流相汇合?70年代的两次创新尝试说明这是十分艰难的。在“文革”的闹剧中,传统手工艺在“样板戏”的感召下,曾出现
直接反映革命题材或“样板戏”某个情节的高潮,可以称为“样板戏式”的推陈出新。这种创新基本上排除了
艺术规律。随着“文革”的结束,这种创新也就不了了之。70年代后期,百废待兴,为了振兴传统手工艺,又作了“
文艺复兴式”的创新尝试,也就是提倡复兴“汉唐风格”、“敦煌风格”等。意欲摆脱几十年来明清风格的束缚,从古典艺术中汲取养料使之有更广阔的创作领域。然而这种变相的复古在70-80年代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两次“推陈出新”的遭遇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毋庸赘言。但一般人心目中的传统手工艺往往被定格在明清风格中,不仅因为它们与近代直接相联,而且明清遗物众多,如建筑、园林、家具、书画、戏曲、小说等等,它们与手工艺品融合为一道古典文化的
风景线,形成了认识上的定势。对于专家备加赞赏的汉唐、敦煌等艺术反而感到陌生。苏州
寒山寺增建了一座仿唐塔,被不少人看成是“日本式”。如果一味复兴,即使艺术水准很高,也难以为多数人赏识。二是改良不能挽救传统手工艺。上述两种“推陈出新”都是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材料、
表现手法极度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在题材上进行切换,做了局部的改良。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或者以既定的样式显示历史的深远;或者使技艺和风格分离,经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中,从而获得“再生”。
再生之路
在21世纪,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
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
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
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
生活环境相适应,如
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
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承,形成似古非古的现代样式。如西式裁剪的
中式服装,纽绊做成假扣,团花可以剪一块
织锦缎替代等。这种形式既能寄托中国人的
民族感情,又能适应现代化环境,生命力将十分顽强。上述三种类型中,后两种都以风格和技艺的分离为特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手工艺“蜕变——再生“的规律。
(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和移植
传统手工艺的思想内涵很丰富,难以一言蔽之。但从根本上说,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尊卑有分的
等级观念、敬天祭祖的
宗教思想、天人感应的宇宙思维、永不忘本的传承意识、辟邪纳吉的民俗传统是融为一体的。然而社会的变革往往迫使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层面与精神内质相剥离,或者给旧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或者用新形式表现古老的思想。旧形式新内涵的典型莫过于
北京故宫从皇家禁苑成了博物馆、
江南园林从
私家花园成了人民公园。另外,我们常见以
京剧脸谱、
傩戏面具作装饰的现象,它们究竟是什么角色或者什么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和风格。现代人
佩玉只是为了吉祥,谁还记得
孔子关于君子以玉比德的教诲呢?所谓旧内涵新形式的结合,是指用现代手法反映古老的观念和思想。再如,阴阳五行说是十分古老的宇宙观念,在传统手工艺中,代表四方的四神是这种观念最直观的反映。2001年“艺术和科学”研讨会的系列
招贴画《
金木水火土》(见《装饰》2001年四期
封二)就用全新的
视觉形象表现五行、五色观念。由李政道创意的雕塑《物之道》(见《装饰》2001年四期彩页)则是以“阴阳互抱”为内涵的现代作品。
(二)形式与技艺的分离和移植
中国传统手工艺风格的形成首先取决于思想内涵。同时,材料和工艺独特性也是重要的方面。作为文化遗产,风格和技艺永远是一个整体。但要想融入现代社会,却不能不使它们分离。因为材料和技艺既带来了独特的风格,也带来了局限性,想使玉雕做成牙雕那样镂刻精细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而现代社会并不重视玉和象牙的经济价值,更需要华而不贵、随风而变的饰物和用品。如果使传统手工艺的形成和技艺脱离固定的关系,就有了再创造的空间。如
软雕塑表现彩陶纹样,用地毯表现
汉代画像石,用大尺度的木浮雕仿玉雕都是成功的尝试。反过来,用
传统技艺反映新题材也是一种移植,上文已说到的现代陶艺即是典范。但是,也不是任何题材都适合于
传统工艺。有一处陈列,用小泥人的技法和程式制作现代人物大型彩塑、变优势为劣势,难以成功。
(三)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
传统手工艺曾经与过去的生活紧密相连,一些产品为当时的生活服务,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生活方式和
人居环境中,它们的实用价值也随之降低以至消失,形式和实用性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如江南旧式民居的窗格,使用不同样式的分隔,形成好看的几何纹。在现代建筑中本已完全不用这种木制窗格,但在室内装修中,它们被挂墙上,或做成假窗,反而深受欢迎,甚至出现了制成新窗格再做旧的现象。又如,服饰绣品成为挂件、石磨和栓马桩放在院子里等等。这些曾经是非常实用的产品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再也不会有
使用价值了。这样的“蜕变——再生”不能不说是非常典型的。 总之,传统手工艺的风格将是永存的,然而,它却为“再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那就是脱胎换骨的蜕变。
现代手工
串珠
串珠,顾名思义,即用
水晶、木、玛瑙、玻璃、琥珀等质地的珠子,巧思妙想,DIY出属于自己的心爱饰品,逐渐发展成为手工制作饰品的一大门类,小串珠孩、青年、中年、老年纷纷动手,串珠已经成为一种另人瞩目的流行时尚和
创业致富的捷径之一。
或许你想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饰品,或许你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那就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串珠吧。
丝网花
丝网花亦称
丝袜花,最早起源于日本,被当地人称之为
东篱花,由于制作丝网花的基本材料是普通的丝袜,也被称为“丝网花”。丝袜花在日本最初是人们将破损的弃之可惜又留之无用的丝袜, 经巧妙构思创作出来的,并逐渐风靡全日本,成为许多家庭主妇的新宠。并于90年代末经台湾传入中国大陆。它以五彩铁丝及丝袜纯手工制作而成。质感细腻,花形逼真,犹如鲜花一般,欣赏及装饰效果颇佳。色泽多样,花色丰富,能够极好的满足各层人士的创作需求,满足个人随心所欲地搭配制花。花儿不易褪色,历久如新。
十字绣
十字绣(cross stitch),是用专用的绣线和十字格布,利用经纬交织的搭十字的方法,对照专用的坐标图案进行刺绣,任何人都可以绣出同样效果的一种
刺绣方法。十字绣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字绣在各国的发展也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无论是绣线、面料的颜色还是材质、图案,都别具匠心。
不织布手工
不织布也叫
无纺布,因为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只是将纺织
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撑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简单的讲就是:它不是由一根一根的纱线交织、
编结在一起的,而是将纤维直接通过物理的方法粘合在一起的,所以,当你拿到你衣服里的粘称时,就会发现,是抽不出一根根的线头的。
非织造布突破了传统的纺织原理,并具有
工艺流程短、生产速度快,产量高、成本低、用途广、原料来源多等特点。
不织布手工就是用不织布制作的手工,越来越多的手工爱好者加入了不织布手工制作,因为: 1、不织布材料特别,比一般的布要厚和硬,不会出现棉布掉线等情况,缝制时方便。
2、不织布做出来的东西可爱逼真,送礼可表达心意。
3、不织布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大家可以设计不同的图案,不织布书、不织布蛋糕、不织布娃娃、不织布袋子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手制作出来。
4、不织布不会像棉布等其它布料一样,会出现
毛边的情况,并且有一定的厚度和硬度,容易定型。
纸藤花
纸藤花顾名思义就是说用纸做成的花,而且是立体的。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两年来在台湾十分盛行,又与台湾的纸藤工艺相结合,形成纸藤花。纸藤花经台湾人引进到祖国大陆,以精美时尚的外观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很多人看后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是用纸做的。
纸艺这几年来在世界各国可说是大行其道,原因除了纸材料价廉易得之外,纸本身的
可塑性也相当高,是极佳的美术创作素材。沉浸于物质过于充裕的现代人,逐渐厌倦了机器制造品的刻板与雷同,转而追求个性特立品味和自我诉求表达,纸艺为现代人忙碌的生活注入知性之美,还美化了我们的家居。 最重要的是,在创作纸艺过程中享受到的那份愉悦与成就感。同时,纸艺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专业,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纸艺的种类有很多,如纸艺花卉、折纸、
纸雕等,尤其是纸艺花卉被人们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纸藤花的5大特点
1、纸藤花纯粹手工,简单易做: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全部手工,明白易懂,制作轻松。
2、纸藤花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纸工艺品是一种投资少的项目,纯手工,不需要水电, 以及纸张原材料的
利用率极高,因此成本较低;并且花的
市场需求是不会枯竭的;
3、体验乐趣,浓缩感情:纸艺品全
手工操作,每件都是独一无二,同时凭个人的灵感及意念可随意创造造型、花色等;在制作中让你体现无限的乐趣,可以是休闲,可以是学习,可以自己用或者赠送亲朋。
4、纸藤花形象逼真,造型多样:可以制作各种花卉等纸艺品,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形象惟妙惟肖,有很强的立体感,极富装饰和欣赏价值;
5、纸藤花自然环保,容易保存:环保纸张,不易退色、易吸灰尘、受潮湿, 保存长久、无需打理,对环境、人体等无不良作用。
手工DIY香皂
所谓
手工香皂DIY是在传统的工业化香皂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可以
自己动手手工制作的产品。手工香皂DIY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加的个性化时尚化需求,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比工业化香皂丰富并富于表现力。
手工香皂DIY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可根据人们的需求制作出形象、色彩各异的香皂。不仅造型新颖、美观,而且色彩鲜艳、斑斓,它完全脱离了普通香皂的形象和
颜色特征,大大满足了人们在视觉和装饰上的不同需求,不仅具有清洁用具的功能,还可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倍受
时尚女性的青睐。
DIY
手工香皂,它是一种即能玩又能用的非一次性消费品。DIY手工香皂不仅因为独特的
个性魅力及自己创作的乐趣,也因它的温和、不刺激,博得了人们的喜欢。
用来做手工香皂DIY的原料是由纯
甘油和纯天然的
植物油精炼而成,具有非常好的保湿效果,对皮肤的养护作用尤为突出,既可用作
洗面,卸妆,又可用作沐浴用。DIY手工香皂的泡沫细腻丰富,能彻底清除毛孔深处的油污。使肌肤滋润光泽,
富有弹性。同时又是绿色的安全的环保材料。手工香皂DIY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制作出富有特色的香型、颜色、形状的艺术作品,还可以制作出符合自己肌肤特性的特效香皂;充分体现了DIY随心所欲的特性。
手工香皂DIY,它融创意、天然、艺术、香薰于一体,采用天然的
植物精华,绝无
动物油脂,极富想象力的艺术造型和神奇怡人的植物
香薰精油,经过创意、熔注、造型、修饰、入模、出模、包装等一系列工序精心制作完成,手工香皂DIY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的诞生过程。虽然DIY手工香皂的效用和大家日常所买香皂并无二致,但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独特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因此,很适合喜欢自己动手创作的朋友们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