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文学术语,
学术界通常认为,
中国现有80多种
语言、30种左右
文字。
国家的
通用语言文字是
普通话和
规范汉字。
定义
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
符号系统。
它是人类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是一种
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字
它是人类重要的交际辅助工具。文字是在已存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从属于语言。
没有语言,
社会不能存在;而没有文字,
社会仍可存在。
汉语
汉语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中国汉族的
共同语。中国除占总人口91.51%的汉族使用汉语外,有些少数民族也转用或兼用汉语。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
方言之分。
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
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
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客家方言、
粤方言、
闽方言。各
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
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
北方方言分为
北方官话、
西北官话、
西南官话、
下江官话四个次方言。
语系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我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
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
南岛语系、
南亚语系和
印欧语系。
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几个语族。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嘉戎、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傈僳、哈尼、拉祜、白、
纳西、
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
阿尔泰语系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图佤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属于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还有回族的回辉话。
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语言。
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属
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京语属于南亚语系。此外,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还有几种话属于混合语言,如五屯话等。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汉字是汉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同时汉字也是全国通用的文字。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对现行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公布了《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标准。
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文字。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国发〔2013〕23号)发布。《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汉字规范标准。
发展历史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公布《
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中国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等的国际标准。
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一贯坚持语言平等政策,积极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共同确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坚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等基本语言政策。国家实行这些重要的语言政策,保证了各民族语言和谐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范围涉及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能用
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
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46%。平时书写时使用规范字的人口比例为95.25%。掌握汉语
拼音的人口比例达到了68.32%。另据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2010年对
河北、
江苏、
广西三省区的抽样调查,掌握
普通话的人口约占本省区总人口的72.2%、70.7%和80.44%。
2012年12月4日,
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
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
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得到加强。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
纲要确定了“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七项主要任务;确定了“推广普及”“基础建设”“督查服务”“能力提升”“科学保护”“文化传承”六项重点工作和十六个方面的举措;提出了“创新理念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和“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人才保障”“提高科研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经费投入”等八项创新与保障措施。纲要的发布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行动,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纲领。
保护
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孙宏开教授介绍,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
畲语、
赫哲语、塔塔尔语等;这些语言面临的传承情况最为严峻。云南的子君语和台湾的巴宰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极度濒危”的语言。贵州的木佬语仅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会说,已是名副其实的垂危语言。
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所言: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消失的危险境地;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
民族团结、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