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歌馆
雷州半岛雷州市境内的综合性的公益性场馆
中国雷歌馆系以雷歌为主,兼及国内其他地区民间歌谣,集石刻书法、收藏、展览、研讨、培训和表演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的公益性场馆。中国雷歌馆也是中国首座民间歌谣书法碑墙艺术馆,其馆名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录。
场馆介绍
雷歌,系广东雷州半岛的民间歌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使雷歌及各地民间歌谣不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殒,雷州农民符马活、符骐驿、谢莲兴、符海燕、符同和、符同南等人怀着对家乡歌谣的珍惜和热爱,加入了保护行列。2008年9月,在这一群农民的创建和倡议下,以保护和传承包括雷歌在内的中国各地民间歌谣为宗旨的中国雷歌馆开始筹建。馆址位于姑娘歌发源地之一的雷州半岛雷州市纪家镇田园村。全馆占地总面积39000平方米,主馆舍布局为四合宅院园林式仿古建筑,由雷歌墙、姑娘歌纪念馆、姑娘歌回廊和雷歌广场等部分构成。
雷歌墙
雷歌墙将使用玄武石镌刻雷歌及全国各地民间歌谣约400多首。一石一首,石石相接,作为墙体环绕馆舍园区,全长共计590米;每首雷歌或异地民间歌谣均邀请全国书法大家及文化名人进行创作,是融民间歌谣和书法艺术于一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双璧”。仿古三层结构的姑娘歌纪念馆是中国雷歌馆内的标志性建筑,馆内放置从全国各地方收集的民间歌谣资料:抄本、拓本、复写本、油印本、铅印本等,约数千种。姑娘歌回廊是中国雷歌馆内辅助性仿古建筑,与馆内亚热带植物群构成园林式景观,回廊以玄武石图文雕刻形式介绍雷州半岛所特有的雷歌、姑娘歌发展史,并辅以石狗等雷歌文化物件陈设。雷歌广场是中国雷歌馆的对外互动场地,可供文艺活动演出、民歌比赛等。
文化意义
中国雷歌馆是国内首家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第一个尝试将动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静态和物质形式保存和发展的文化机构
雷歌
雷歌,广东省雷州半岛湛江地区民间歌谣,广东“四大民歌”之一,是雷州文化 “活化石”。 被誉为雷州半岛人民唐诗宋词。2008年2月,雷歌被批准为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雷歌历史久远,专家推测已逾千年。流落民间歌谣有近数十万首,被搜集、整理和出版约有数千多首。
姑娘歌
姑娘歌是雷州民间演唱艺术一绝,它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即兴口头文学创作,所唱之歌便是雷歌。男为“相角”,执一扇,女称“姑娘”,执一扇一巾,以女角为主,故名为 “姑娘歌”。
表演形式为男女相互对唱,相互挑战,比赛歌才。唱腔古拙粗犷,并辅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内容有敦情说义、颂神祈福、家长里短等。姑娘歌之“劝世歌”演变为雷剧。
田园村
中国雷歌馆馆址所在地,雷州半岛姑娘歌的发源地之一。该村有380年的历史,全村250多人,从事姑娘歌、雷剧等民间文化团体有4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姑娘歌艺人有谢莲兴和符海燕,后者冠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歌后”等荣誉。另有姑娘歌新秀符同和等人。近半个世纪以来,该村涌现出二十多位民间姑娘歌高手,为该村留下非常丰厚的精神财富,并代代相传,至今已传承了十一代。数百年来,村民有传抄雷歌的习俗,保存下来的抄本有四册。2007年,田园村荣获湛江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和“湛江最美的村庄”。经符马活、符骐驿、符海燕、符同和等人的努力,2008年8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首部以村庄为单位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集《中国田园村雷歌集》。
中国雷歌馆简介
中国雷歌馆系以雷歌为主,兼及国内其他地区民歌,集收藏、展览、研讨、培训和表演的综合性的公益性场馆。馆址位于雷州纪家镇田园村,是中国第一家由农民自发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第一家将动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静态和物质形式保存和发展的文化机构。全馆占地总面积39000㎡,主馆舍布局为四合宅院园林式仿古建筑。由雷歌墙、姑娘歌纪念馆、姑娘歌回廊和雷歌广场等部分构成。
雷歌墙
雷歌墙是“中国雷歌馆”的重中之重。是书法碑墙的艺术展示,其内容主要是雷歌和其他民间歌谣400多首并环绕全馆的玄武石墙体。每首歌谣均由全国书法家及文化名人撰写。雷歌墙采用玄武石筑墙,石石相连,墙顶端部分采用玄武石雕刻瓦砾,每块玄武石面积为:230×60cm,厚为0.8 cm,书法及简介部分占有180×60cm,一石一首镌刻雷歌书法。雷歌墙整体高度2.83米,其总长为590米。
版块内容
雷歌墙将使用玄武岩石刻经典雷歌580多首,是环绕馆舍园区的回廊式玄武石墙体;每首雷歌均邀请全国书法大家及文化名人进行创作;是融民间歌谣和书法艺术于一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双璧”。 姑娘歌纪念馆是中国雷歌馆内的标志性建筑,是集中展示包括雷歌在内的中国民歌文化遗产的三层仿古性建筑。姑娘歌回廊是中国雷歌馆辅助性仿古建筑,与馆内亚热带植物群构成园林式景观;并辅以石狗等雷文化物件陈设。雷歌广场是中国雷歌馆的对外互动场地;广场砖铺设,可供文艺活动演出、民歌比赛等。
创建人
符马活,1970年生于广东雷州半岛田园村。民间文化工作者、中国70后代表诗人之一。出版过个人诗集三部。2006年开始研究雷州半岛文化,著有《雷州歌谣史话》、主编有《中国田园村雷歌集》《2008-2009中国诗歌双年巡礼》等。2008年底开始创建“中国雷歌馆”。旅居广州。
碑刻工匠
李能铁,男,1960年生于雷州。家族世袭工匠,至今有30多年的碑刻经验。 2000年开始参与“雷州靖海宫楹联艺术碑廓”的碑刻工作。2009年开始承接“中国雷歌馆”碑刻工作。2009年参与梅州市大埔县“西山岭中国书法公园”碑刻工作。
南京著名已故书法家刘浚川曾表示,愿意将自己毕生的作品交给李能铁碑刻。
媒体报道
筹建
饶宗颐题写馆名,王蒙、冯骥才、沈鹏等题词,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见上图)
雷州盛产甘蔗,每当成熟时,成百上千亩的甘蔗组成一片绿色的蔗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无边的蔗海深处,坐落着一座不到300人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叫田园村。
谁曾想,在这个地图上永远不会有标示的村庄里,竟然诞生了中国首家民歌博物馆——中国雷歌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家博物馆完全由村里的农民自发筹建的,却受到饶宗颐王蒙、冯骥才、沈鹏、陈永正、林墉、张海、钟明善于明诠何满宗包俊宜、孙峰、纪光明、李卓祺、童孝镛、王忠勇等学者大家的关注。
中国雷歌馆是一座展示、表演、培训和研讨雷歌文化及雷州文明的综合性公益场馆,而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一批书法大家抄录的雷歌歌词组成的碑墙。它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和雷歌这一地方民歌形式相结合,由此激起当地民众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雷歌的自豪感,自觉地投入到它的保护的传承之中。
感动大家
国学大师饶宗颐亲笔题馆名
“中国雷歌馆”开始筹建,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博物馆的发起人兼馆长是从雷州田园村走出的诗人符马活,在他以及其他田园村村民的蓝图里,中国雷歌馆全馆将占地39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展示、表演、培训和研讨雷歌文化及雷州文明的综合性公益场馆。
在已完成的中国雷歌馆部分碑刻书法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块书有“中国雷歌馆”的匾额,这块匾由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亲笔题写。符马活回想起邀请饶老题名时说:“饶宗颐教授是朋友介绍去找的,觉得如果让他来题馆名,一定会增加知名度。而且饶老是潮州人,潮州话跟我们雷州话有着某些相同之处,他们的民歌跟我们家乡的民歌也是同一体系的,饶老非常高兴参与了这件事,我得感谢他。”
参与到雷歌馆的建设中来的不止饶宗颐一人,前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作家冯骥才,著名书法家沈鹏、陈永正,著名画家林墉等都为中国雷歌馆题字。有如此魅力吸引文化名人题字,符马活把原因归功于他们是“一群要做事情的农民”。
田园村村民自发进行雷歌的文化保护还可以追溯到更久之前,他们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民间文艺书籍——《中国田园村雷歌集》,这本书由村民们自掏腰包,历时两年编著完成。在雷歌集之后,为什么要自建这样一座公益性雷歌馆?田园村人符骐驿这样解释说,符海燕荣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既是田园村的荣耀,同时也是雷州人民的荣耀。《中国田园村雷歌集》的出版带有田园村“村史”特色,还不足以代表整个雷州,只有自建一座集合雷州歌文化精华的展示场馆,才能充分展示雷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再说唱雷歌,尤其是唱姑娘歌的雷州人越来越少了,国家非物质动态民间文化——“姑娘歌”后继乏人,处境艰危,硬件建设乏力,用物质静态方式将这一动态民间文化固定下来,加以保护,非常必要而且紧迫。
背后故事
“豁出去死磕”,书法家自费献墨宝
说起为什么要建一个规模这么巨大的博物馆,符马活说自己是“豁出去死磕”,“我二十岁不到就离开了湛江雷州半岛。在离开家乡这十八年里,我一直在从事文字工作,但我从来没有想过雷歌跟我的关系。直到前两年,我有一次回乡看望母亲,经过田埂的时候,突然听到有干农活的人亮起嗓子唱了起来。我当时汗毛直竖,完全被‘雷倒’了。不仅是词句,还有它的音乐性,非常有冲击力。也就是这时候,我想到自己写了这么多年诗也许就是源于此。因此,出于文学情结,我开始关注雷歌,结果才发现我们的村庄有唱雷歌的习俗,已经有280多年的历史了。雷歌大概在娘胎的时候就已经熏陶了我,进入了我的血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看清了自己,说成回归自我可能也行。”
在做的过程中,困难还是缺资金,这么大的一个博物馆,要建成,钱是最重要的,符马活说希望与有志于雷州文化建设的企业家合作。如果找不到资金,他说就一点一点做,用一辈子去死磕它。
雷歌墙。作为中国雷歌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雷歌墙将请书法大家和名人学者抄录580多首雷歌,然后每首用一块上等材质的玄武石镌刻成碑,再将这些石碑镶嵌在墙体内部。符马活形容,雷歌墙是“徜徉于徐徐打开的书法和雷歌组成的艺术卷轴之中”。
近600首歌词的书写,寻找愿意合作的书法家成为中国雷歌馆面临的另一主要问题。符马活说,找书法家的过程是多管齐下,有的是通过自己或朋友找我们熟悉的书法家,有的是通过商业途径去买书,还有的只是按照一本书法年鉴上所提供的各地书法家的通联来联系。
名家墨宝难求,愿意无偿书写的就更少。符马活在这点上感到庆幸,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书法家的理解,书法家们大多没有质疑,也没有提出条件。“甚至不少都是无偿地替我们抄录雷歌然后寄给我们,纸墨邮资都是书法家们自己的。”
已经有130多位书法家参与了雷歌的抄录工作,并仍在不断征集中。符马活并不同意把邀请书法家抄录歌词看作是一种“交易”,他认为,书法和雷歌墙是一个互动的艺术合作,“许多书法刻在玄武石上漂亮极了,石碑上的书法又是另一般味道。”
标本意义
唤起文化自豪感,小伙子戒毒学雷歌
“如今爱听雷歌的人越来越少了,演出一般只有老头子去看。”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符海燕虽然声名远播,甚至当上了“传承人”,可她至今找不到自己的传承人,因为收入太低,没年轻人愿意学。
中国雷歌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雷歌这种面临失传的现状。“雷歌是深植于雷州人的记忆中的,等待被唤起。”符马活说。在刻雷歌碑文时,很多村民围着石碑唱起了那熟悉的雷歌。正如符马活当年被雷歌的手抄本感动,对雷歌从厌恶到热爱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被中国雷歌馆感动着,比如中国雷歌馆副馆长符同和。以前,在符马活眼里,符同和与村里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差不多,吸毒打架,但很会唱歌。直到符海燕变成了“传承人”,符马活回乡大动干戈,名家学者还抄了雷歌,符同和才觉得雷歌“有点意思”,戒了毒,一门心思学姑娘歌、参与雷歌馆的建设,保护雷歌。
中国雷歌馆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第一个尝试将动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静态和物质的形式保存和发展的文化机构。符马活这样形容中国雷歌馆未来的影响力:“放在一个固定偏僻的地方,谁也搬不走。只要时间一长,它就会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东西,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符号,这比起出版雷歌集更长远更有意义”。事实上,雷歌馆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符马活说,在村民们眼中“没什么用”的雷歌竟然被这么多名家学者抄录,竟然有这么多外人关注,甚至专门为它建造了一个博物馆,这让他们突然对自己的文化有了一种自豪感,“只有有了这种文化自豪感,才会有人主动去学,主动去唱。中国雷歌馆的筹建是让雷州人重拾唱雷歌的信心”;符马活谈起传承和保护,他有一套自己的主张。如今在田园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没事吼上一段雷歌,这种影响,相信在未来,有越来越多的雷州人参与进来。
名家赞誉
雷歌音,马蹄声(洪三泰/文)
我曾想,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总在不断地出现奇迹。那奇迹如闪电雷鸣,震天动地。
蛮荒之地、流放之地、南天重地……竟是奇迹之地。
我曾惊叹,这奇迹之地,时有精英如骏马奔出,扬蹄处是一道道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我不想把雷州的精英以及那些风景线一一列出,你只要到雷州来,他们以及他们创造的风景就会涌进你的眼帘。此刻我只想告诉你:广东四大民歌之一、已有一千年左右历史的雷州歌,就是一幅魅力四射的风景。由此而延伸的风景线,着实让人惊喜:《雷歌大全》 《雷州歌大典》两部巨著的出版,展现古今雷歌的风采;雷州歌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赫然屹立在湛江市雷州半岛。这就是广东诗人符马活的精心之作——“中国雷歌馆”。如果说,先前关于雷州歌的典籍是文字神话,那么“中国雷歌馆”就是建筑神话了。“中国雷歌馆”于2008年9月开始在姑娘歌发源地雷州市纪家镇田园村筹建。全馆占地总面积39000平方米。其中的雷歌墙,将集中展示雷州半岛经典雷歌及其他地区民歌580多首。这些民间歌谣,均邀请全国书法大家及文化名人进行题写,并勒于玄武石上。雷歌墙是融民间歌谣、书法和雕刻艺术于一炉的中国传统文化“双璧”。 饶宗颐、王蒙、冯骥才、沈鹏、张海、钟明善、陈永正、何满宗、林墉、于明泉等百多名家应邀为之题写成的光彩夺目的歌碑,全长共计590米。此外,还有“中国雷歌馆”标志性建筑“姑娘歌纪念馆”,外配有“姑娘歌回廊”和“雷歌广场”等部分。“中国雷歌馆”实属首创,是国内第一家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静态和物质形式保存和发展的独特文化机构。
“中国雷歌馆”的址地田园村虽只有30多户,200多人,但村中竟有一半成年人从事过或正在从事着雷歌演艺工作。这个著名的风行雷歌村,也是名声远扬的姑娘歌发源地。田园村立村380年以来,经历14代人口传、笔录的积累,加上即兴创作传唱的雷歌有300多首。我认为“中国雷歌馆”的创办人符马活、符骐驿是从田园村奔出来的两匹黑骏马。我这样说的理由,不仅是他们的名字都带“马”,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开拓精神和工作速度,都有骏马奔腾的气度和风范。他俩都是广东诗人,符骐驿(符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田园村成立未名文学社,油印小报《未名湖》,一批农村青年紧随其后;符马活在成长的道路上,也先后在雷州、北京、广州等地创办文学社,办全国极具影响的民刊《三只眼》《诗文本》《诗江湖》等。他们都有诗集问世,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们懂得新诗创作与雷歌的关系。尤其是符马活,他在广东、北京等地闯荡,既进行文学创作,又搞编辑出版行业,总在默默耕耘,几年来,出版了不少好书。符马活深受雷州半岛千年来蓬勃发展的雷歌的熏陶,懂得古老雷歌弥足珍贵,渐渐地从心底里热爱着雷歌。符马活主编出版《中国田园村雷歌集》,提出雷歌的九个关键词:禅言、启蒙、教化、记忆、性情、智能、悲风、草根、自觉,称雷歌“像唐诗一样美丽”。他跟哥哥符骐驿决心为雷歌的生存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在《中国田园村雷歌集》出版之后,他们就做出大胆的策略,倡议创建“中国雷歌馆”,并马不停蹄地为之奔波着。他们不但拿出自己的资金,而且四处寻访名家和领导,请求他们题字,盼望他们关注和支持。通过符马活的辛勤奔波,全国不少名家都认识了雷歌,喜欢了雷歌,并无偿地为之献出墨宝。在广州至湛江至雷州的千里路上,兄弟俩默默地充满着激情地穿梭奔跑。家乡父老见到他们奔忙的身影,十分感动。村民大多是姑娘歌歌手,随时唱着雷歌。符马活、符骐驿弟兄见到一首首雷歌由全国几百名大书法家写在宣纸上,便看到了雷歌焕发出青春;当他们见到刻在石上的雷歌被围拢过来的村民放声歌唱时,就仿佛看到雷歌长了翅膀,从石上飞出,飞向蔚蓝的天空,越过浩瀚的海洋。
雷歌入石,生命何等坚强。雷歌飞天,青春何等美丽。而符马活、符骐驿为雷歌构筑的宫殿——“中国雷歌馆”也是何等的辉煌!在乡村,在农民中间构筑这样高雅的雷歌殿堂,谈何容易?多少困难摆在他们的跟前呀!
这两匹黑骏马,是怎样飞越这些困难的?在符马活的心里,“中国雷歌馆”这个项目的建立,将是雷州半岛古老文化的结晶,将是中国民间歌谣智慧的结晶。符马活说:“雷歌一直在我血液里流淌着,它跟生命一样,让我充满了敬仰。”他又说,“中国雷歌馆”这个项目担负着传承古老雷歌优秀传统的重任,一定要高质量搞好。经费是目前最大的困难,自己唯有省吃俭用,同时力求政府和私人资助。他坚信,雷歌有顽强的生命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符马活,以诗的名义抢救着雷歌的生命。他的心无时不牵挂着雷歌,他伴着雷歌奔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雷州的父老们每每见到符马活和符骐驿弟兄在千里路上来去匆匆的身影,心里都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有他们这样年轻一辈的辛勤劳动,我们的雷歌有救了!”他们总是这样说。 这些日子,因“中国雷歌馆”的影响逐渐扩大,唱雷歌之风又骤然刮起。悠长而略带忧郁的雷歌调里,倏然添了激昂和坚定的旋律。千年雷歌的音符里,好像注入了震耳的雷鸣和急促的鼓点。细心的人听得出,这是符马活、符骐驿弟兄俩急促的脚步在响,多令人振奋的雷歌音,马蹄声呀!
2009年12月20日
雷歌馆遐思(吴茂信/文)
随着符马活兄弟倾力打造的“中国雷歌馆”的悄然问世,雷州半岛偏僻山野里的一座小村庄——雷州市纪家镇田园村不期然而然成了一颗举世瞩目的明珠。当初对符氏兄弟此举本人是由衷支持的,但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效应则是我万万始料不及的。由此可见文化对于地域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刚刚露出端倪,将来四面八方的人慕名而至,说不定田园村便成为一个旅游胜地,经济遇上蓬勃发展的契机,地方富裕了,转过来反哺雷歌,形成良性循环,雷歌馆可谓功德无量了。
田园村的辉煌得益于文化,而文化的形成在于积累。一个地方——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小村落——文化不大可能是全方位的,总是突出表现在某一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田园村文化的特色就是雷歌,雷歌在这里盛行的历史悠久,杰出歌手的涌现代代相继,流传下大量优秀的雷歌作品,更难得的是,雷歌中最具特色的“姑娘歌”这一民间艺术的承传人也在这里脱颖而出。以前,雷歌研究者公认雷州市白沙镇的麻扶村是历史上雷歌演唱比赛活动的中心,有朋友因此对把田园村誉为“雷歌村”表示疑问。笔者认为对此是完全可以释怀的。“雷歌村”不等于是雷歌的策源地,只要是雷歌演唱特别活跃的村庄,都可以称为“雷歌村”,“雷歌村”也不限于多少个。从上述情况衡量,田园村膺此美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雷歌馆”建造于此也是适合的。有朋友说,雷歌馆建在这里我不反对,但一个小小村庄挂上“中国”两个字,是不是帽子太大了?其实,招牌上能否冠上“中国”二字,是为防止跨地区、跨行业之虞,而雷歌是雷州的专利,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也就可免跨地区、跨行业之忧。雷歌馆建起来了,就可以叫“中国雷歌馆”,名正言顺,堂堂正正。
雷歌馆的创建,向我们提供了非常巨大的、广泛的、有益的启示。田园村的历史文化、雷歌传统是客观存在的,但长期归于沉寂,默默无闻。一朝揭开长期笼罩的面纱,则光彩夺目,惊世骇俗。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在神州大地上有多少被历史埋没的文明,需要我们去发掘,去拓展。而能完成这一光荣使命的,是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人。符马活兄弟是这方面的楷模。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源于他们对雷州故土无比深厚的爱——爱滋养他们的土地,爱培育他们的父老乡亲,爱开启他们智慧和才情的雷歌艺术。这种炽烈的爱,聚集成克服困难的力量、胆色和谋略。兄弟俩靠打工度日,要筹划这么一番大事业,首先碰到的是资金的困难。兄弟俩豁出去了,身体力行,查历史,搜资料,访艺人,编书稿,不分寒暑,不计报酬,奉献出血汗钱作启动经费,省吃俭用,铢积寸累,挤出钱来出版历代雷歌作品,镌刻雷歌碑墙,建造雷歌馆舍,创造了近乎奇迹的业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们以真诚打动人心,博得社会的广泛支持。过去,不要说一些文人认为雷歌鄙俚不文,连雷歌艺人自己都猥自枉屈,对大雅之堂望而生畏。今天,我们却发现一首首雷歌次第被文学巨臂王蒙、京津文豪冯骥才、书坛圣手沈鹏、画苑骄子林墉等众多名人巨匠恭恭敬敬地秉笔书写下来,镌刻在田园村的雷歌墙上。扬名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不仅为“中国雷歌馆”题写了馆名,还将其家乡的潮州歌册与雷州歌册相比较,认为艺术形式大同小异,慨叹家乡没有像符马活这样的热心人来弘扬这一文化瑰宝。由此更见符氏兄弟创举的价值。他们打通了到达大师的路径,竖起旗帜,其余名家便雀跃而至,雷歌馆收集了大量名家墨宝,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雷歌的品位和知名度,不是雷歌能不能进入大雅之堂的问题了,雷歌本身已经成为大雅之堂,高雅文化都争相与之结盟了。
我为雷歌自豪!
2009年12月11日于锦绣香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6 09:18
目录
概述
场馆介绍
雷歌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