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鸟脚龙(属名:Sinornithoides)意为“中国的鸟类外形”,是最小的肉食性恐龙之一,属于
兽脚亚目伤齿龙科,身长为1米。中国鸟脚龙生存于早白垩纪
阿普第阶到阿尔比阶的中国,约1亿2000万年前到1亿年前,可能以小型哺乳类与
昆虫为食。
模式种为杨氏中国鸟脚龙(Sinornithoides youngi),是由戴尔·罗素(Dale Russell)与董枝明在1993年所叙述。
原型标本是个几乎完整、呈天然状态地骨骼,只缺少头骨、颈椎、背椎…等部分。如同
寐龙地化石,中国鸟脚龙原型标本地口鼻部位于左前肢之下,处于鸟类栖息地状态。 中国鸟脚龙,是一种小型地似
伤齿龙类地兽脚类,可以算是中加考察队在鄂尔多斯盆地中,
白垩纪早期伊金霍洛组地层中挖掘到最珍贵地标本了。这件标本原来被认定是晚期
鹦鹉嘴龙地骨架。由于当时出露部分很少,显然认定错误。二年之后,在加拿大博物馆中打开包裹地外层石膏保护层,技术人员Clayto Kenney仔细地清除外围地砂岩,终于出现了一只纤细地足,饰以尖锐弯曲地爪子。整室弥漫兴奋之情,它不是鹦鹉嘴龙家族,而是属于
伤齿龙科[troodontid]成员。 它是伤齿龙类有史以来最完整地一件标本,同时也是最古老地一个种属。伤齿龙化石早已从白垩纪晚期地加拿大、蒙古及中国发掘到。这个家伙具有硕大脑子,构造复杂地足和前肢,以及像鸟一样地骨架。
杨氏中国鸟脚龙是1988夏季中加恐龙项目考察队在内蒙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是
似鸟龙科的
新属新种恐龙。似鸟龙科也是肉食性兽脚类的成员。发现时是一具骨骼互相关联的长达1米的骨架,也是迄今为止这类小型肉食性类恐龙中保存最完整的化石标本。它的发现使人们对
似鸟龙类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恐龙头骨短,只有10厘米,而过去发现的这一科的恐龙了解。这种恐龙头骨长度都在20-28厘米。额骨部位眼眶边缘直接指向侧面,而且后肢较长。此外,它的尾部韧带及胸骨尚未骨化。
中加恐龙考察队于1988年到1990年
野外工作期间,在鄂尔多斯盆地,发掘到一个新地点出产鹦鹉嘴龙─
翼龙动物群。鄂尔多斯盆地位处中国中心位置,四周环以
高山峻岭而黄河流经其间。在白垩纪早期时候,它是一个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称之为古清阳湖,占据了陕西中北部,甘肃东部以及宁夏东部,大约有13万平方公里面积,构成中国北方极特殊的一个生态环境。它沈积的地层称为契单群与伊金霍洛群,主要是由灰绿色与紫红色砂页岩构成,厚达2000到3000公尺。
加拿大恐龙专家Philip Currie深信它和鸟类有亲缘关系。这个新发现的标本具有许多和鸟神似的特征,预期针对中国鸟脚龙将有一系列报告,将深入探讨这类小型迅捷并且推断最聪敏恐龙的种种议题。
新发现的中国鸟脚龙化石没有像经常所发生的那样变成扁平状,而是以三维形式保存下来,呈现代鸟类特有的睡眠或休息姿势。只有鸟类和少数哺乳动物在其折叠起来的翅膀上休息,而只有鸟类将头埋在一个前肢和躯干之间。这是证明很多鸟类特征出恐龙演化早期的又一证据。鸟类所采取的姿势在保存热量方面似乎是重要的,说明这些早期的食肉恐龙也可能是
热血动物。
巴列姆阶时期的气候出现寒冷的趋势,这个变化自侏罗纪最后一期就已开始。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增加,而热带地区比三叠纪、侏罗纪更为潮湿。但是,冰河仅出现高纬度地区的高山,而较低纬度仍可见季节性的降雪。
在巴列姆阶末期,气温开始上升,持续到白垩纪末期。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密集的火山爆发,制造大量的
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中洋脊沿线形成许多热柱,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大陆地壳的许多地区由浅海覆盖者。位在赤道地区的特提斯洋,有助于全球暖化。在
阿拉斯加州与
格陵兰发现的
植物化石,以及自白垩纪南纬15度地区发现的
恐龙化石,证明白垩纪的气温相当温暖。
热带地区与极区间的温度梯度平缓,原因可能是海洋的流动停滞,并造成
行星风系的虚弱。分布广泛的
油页岩层,以及缺氧事件,可证实海洋的流动停滞。根据
沉积层的研究指出,热带的海水
表面温度约为摄氏42°,高于现今约摄氏17°;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面温度为摄氏37°。而海洋底层温度高于温度约摄氏15到20°。
以
裸子植物为主的
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垩纪有了可靠的
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的被子植物群,诸如木兰、柳、枫、白杨、桦、棕榈等,遍布地表。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植物界的一次大变革,同时也给动物以极大的影响。被子植物为某些动物,如昆虫、鸟类、哺乳类,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它们得以繁育;从另一方面看,动物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的作用,同样也助长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和发展。
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在白垩纪开始出现、散布,但直到坎潘阶才成为优势植物。蜜蜂的出现,有助于开花植物的演化;开花植物与昆虫是共同演化的实例。榕树、
悬铃木、木兰花等大型植物开始出现。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继续存在,例如
松柏目。
南洋杉与其他松柏繁盛并分布广泛,而
本内苏铁目在白垩纪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