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境内道路
中山路(Zhongshan Road),是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境内的城市步行街、城市支路,是厦门市最早建设的城市道路之一,也是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部分。
历史沿革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山路开始建设,首建段东起桥亭(今中山路与霞溪路、桥亭街交叉口处),西至蕹菜河(又名“瓮菜河”,今中山路与思明南路交叉口处)。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10日,中山路延伸段开工建设,该段东起蕹菜河,西至岛美路头(今中山路与鹭江道交叉口处)。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山路竣工。
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沦陷,中山路更名为大汉路。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汉路复名为中山路。
1956年,中山路进行翻建,成为厦门第一条柏油马路。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1日,中华路动工建设,该道路西起桥亭,东至新华路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现址为厦门市公安局)。9月28日,中华路竣工通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华路铺设水泥路面。
1966年8月,中山路、中华路及中华路东侧的公园南路一并更名为东方红路。
1979年10月,中山路、公园南路复名,中华路并入中山路,自此中山路东端延伸至新华路口。
1980年10月,南寿巷并入中山路。
2006年1月24日,中山路西段(鹭江道至思明南路段)辟为夜间步行街。9月8日,中山路西段变更为全日步行街。
2010年9月15日,中山路全线辟为步行街。
2012年4月,中山路步行街东端由新华路口西移至古城路口,古城路口至新华路口段重新辟为单向通行机动车道。
2020年1月24日,中山路步行街东端由古城路口西移至霞溪路口,霞溪路口至古城路口段重新辟为单向通行机动车道。
线路设计
线路走向
中山路是一条东西向道路,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西端起于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鹭江道,经海后路、镇邦路、泰山路、大中路、局口街、思明南路、霞溪路、古城路,东北端止于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新华路。其中鹭江道至霞溪路段为步行街,霞溪路至新华路段为单向两车道的城市支路。
线路互通
线路参数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截至2025年3月,中山路为市政道路,免费通行。
通行事项
截至2025年3月,中山路鹭江道路口至霞溪路口段为步行街,每日9时至24时机动车、非机动车禁止驶入,其他时段保留机动车单向通行措施;霞溪路口至新华路口段全天实施机动车由东往西单向交通组织(新华路口往霞溪路口方向),禁止机动车由西往东行驶。
建设成果
2012年6月,中山路步行街获评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17年3月26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022年8月16日,中山路步行街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3年11月,中山路步行街入选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
2024年12月,中山路旅游休闲街区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文化特色
道路命名
中山路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命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该道路被命名为“中山路”。
沿线建筑
鹭江宾馆位于中山路与鹭江道交叉口北侧,由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办,始建于1958年,于1960年建成开业,时名“厦门国际旅行社”,后更名“鹭江大厦”,1983年再更名为“鹭江宾馆”。鹭江宾馆为七层嘉庚风格建筑,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建筑外围以红砖绿瓦为主,门庭矗立四根花岗岩方形云头大立柱,突出中华传统建筑特征。
华侨银行大楼位于中山路2号。华侨银行由福建籍海外实业家李光前先生在新加坡创立,曾是南洋华侨回寄钱款建设家乡的重要载体。民国十四年(1925年),华侨银行在厦门设立其第一家分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华侨银行厦门分行正式迁入中山路华侨银行大楼,并在之后的数十年中持续在其中办公。华侨银行大楼于2016年启动全面修缮工程,于2017年8月完成大楼外立面工程,于2018年完工。修缮后的华侨银行大楼占地13000平方米,外立面景观延续了南洋风情的骑楼设计,保留了具有闽南传统特色的绿琉璃门楼屋顶和骑楼门柱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云纹装饰,使这幢大楼在传承中国韵味和闽南色彩的同时,展现出全新的华彩,继续印证厦门与南洋之间特别的历史渊源。
永安堂大楼旧址位于中山路67-71号,大楼楼顶设有拱形钟楼。永安堂大楼由著名缅甸华侨胡文虎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出资修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1日,胡文虎在此创办《星光日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再办《星星晚报》,随同《星光日报》赠阅。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永安堂被日本人占用,在此创办日籍的《全闽新日报》。抗日战争胜利后,永安堂收归主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星光日报》重新登记复刊。1949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在此诞生。20世纪70年代后,永安堂大楼先后作为厦门市图书馆和华侨友谊商场使用。
大华饭店旧址位于中山路151-155号,2020年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华饭店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成,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始经营,是厦门当时有电梯的三座高级饭店之一,也是厦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
天仙旅社旧址位于中山路210号。天仙旅社是厦门最早的旅馆之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新加坡华侨吕天保创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冬,著名诗人郁达夫来到厦门时,就下榻于天仙旅社432房。他为吕天保所著《厦门天仙旅社特刊》作序,与吕天保及当时的文化界人士合影,并将照片收录在《郁达夫全集》第四卷卷首;此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著名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也曾入住天仙旅社。同其他中山路的建筑一样,旅社完整保持着原来的外观。建国后,天仙旅社交由当时的厦门服务业公司经营,此后又交还给创办人吕天保之女吕秀明。2007年,天仙旅社歇业。2024年11月,经过修缮后的天仙旅社重新开业。
新街礼拜堂位于中山路中华城南侧,坐东朝西,土地面积1214.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13.85平方米,礼堂使用面积470平方米,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建有双坡红瓦顶和白山墙,整体造型简约肃穆。新街礼拜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系中国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有“中华第一圣堂”之称。1982年,新街礼拜堂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意义
中山路文化底蕴深厚、文旅业态丰富,街区内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治安良好,交通方便,设有综合应急救援站和智慧街区管理平台,常年举办市民文化活动,是市民游客休闲游览的重要场所。(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 评)
中山路曾是厦门最繁华、最摩登的商业街,见证了厦门发展建设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厦门人的城市记忆。中山路所在片区是厦门保留较完整的展现近代历史风貌的旧城街区,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相映生辉。(厦门网 评)
中山路街区内骑楼街坊的格局特征和“路-街-巷”三个层次的空间肌理百年来保留完整,街区蕴含的文化因子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闽南地方文化、欧美西洋文化以及东南亚侨民文化等,且历史遗迹保留完好,形成了规模罕见的近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活化石群”。(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评)
中山路自开街以来,一直是厦门的商业龙头、经济中心。一头连着厦庇五洲客的宾馆大厦,一头连着门泊万倾涛的碧波大海,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遥遥相望。中山路保存下来的骑楼街道历史文化和闽南街市风情,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留存了城市宝贵的文化记忆。(《鹭风报》 评)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厦门中山路夜间步行街实行道路交通管制.新浪网转自海峡都市报.2006-01-19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0 14:3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