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是以
中药材为原料,在
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
中药制剂。因此,作为供临床应用的中成药,不但要具备相应的
药名、
用法用量、规格和特定的
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而且要有确切的疗效,明确的适用范围、应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概念
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
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的命名方式基本沿袭了传统方剂的
命名法,即每种中药材,
中药饮片及
中药提取物制成的中成药命名,都由体现方药特征与表示剂型的两部分组成。由于中成药的历史悠久,方药特征多种多样,复杂繁多,
制方命名的人则往往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因而中成药的命名方式是多元的。
1.以方剂的来源命名 根据处方原再书籍命名,可知其来源出处,如局方牛黄清心丸(《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金匮肾气丸(源于
张仲景《金匮要略》)。
2.以处方组成命名 以组成药物味数命名,如
六味地黄丸由
地黄为主的六位药物组成,
二冬膏由
天门冬和
麦冬二药组成,处方简单,则直书组成药物,如
磁朱丸,
板蓝根颗粒、
银黄口服液等;以主药名称命名,如
良附丸、
参芪丸、
丁桂散等、以组成药物配比命名。如
六一散,有
滑石6份、甘草1份组成。
3.以中成药的功效命名 如
理中丸指其有调理
中焦之功。
养血安神糖浆指其有养血安神之效。
4.以处方组成和功效命名 取主药和功效同用,如
银翘解毒片以
金银花、连翘为主要,具有散风解表之功;
艾附暖宫丸以艾叶、香附为主药,有暖胞宫作用。
5.以中成药的性状命名 如
云南白药为白色粉末;
紫雪丹形如霜雪而色紫。
6.以所治疾病命名 如白带丸、
流感茶、
风湿骨痛酒、
小儿惊风散等,为方便临床使用及患者选择,大量新研制药多直接采用治疗病症命名。
7.以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命名 如
绞股蓝总苷胶囊、
绞股蓝总苷片等。
8.以炮制方法、服用方法、服用剂量命名 服用剂量命名的如
十滴水、
九分散,是指一次服用的
常用量,并提醒患者注意用量,常含有剧毒成分;炮制方法命名的如
十灰散、
九制大黄丸等。服用方法命名的如
珠黄吹喉散、
川芎茶调散等。
中成药的剂型
剂型是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
给药形式,也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药物必须以一定的剂型给予人体才发挥疗效,一种药物可以制备成多种剂型,但剂型和
给药途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常见的剂型有
注射剂、口服液体剂型(溶液型、
混悬剂、乳剂)、口服固体剂型(
散剂、
胶囊剂、
片剂、丸剂)等。
中成药的特点
具有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方便等特点。
中成药的配伍
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成药
同用的用药方法。
1、两个或两个以上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以增强药效的用药方法。
2、功效不同的 中成药配伍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
辅药能够提高主要功效。
3、其中一种药物能够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
偏性或副作用。
4、也有些中成药的配伍是因为部分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成药用药指导
1、与患者核对药品种类和数量,根据处方明确药品的用法用量、如用药时间、用药间隔等,对特殊剂型、如
栓剂、
滴眼液、
贴膏剂等,需特别说明使用方法。
2、向患者说明中成药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
3、如有
联合用药的情况,向患者交代联合用药需注意的问题,如中成药和西药,应相隔半小时左右服用。
4、如有特殊储存的药物,提醒患者按要求储存。
5、对特殊人群,如
过敏体质、妊娠妇女,应详细询问用药史、
过敏史等相关信息,避免发生
药害事件。
6、如有关于药品疗效、
药品质量、
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咨询,应尽可能做答,如不确定,应在事后详查并予以回复。
中成药市场
2023年第二季度,等级医院中成药销售额470.2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1.2%。与化学药和生物药相比,中成药在等级医院药品销售额中的占比也得到明显提升,今年二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7个百分点。
药融云数据显示,在我国零售和等级医院终端市场,儿科中成药2023年上半年销售额近233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00亿元,达到2013年以来的销售峰值。
管理措施
2024年9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其中删除了“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
2024年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新版目录共新增91种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将增至3159种。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