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7
棉花品种
中棉17号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育成,1992年2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三次会议审定通过。该品种出苗快、苗势旺、发育早、适于黄淮海地区麦棉晚春套种。
品种简介
中棉所17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7259×6651)×中棉所10号杂交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虫的中早熟棉花品种,适于麦棉春套种植1990年1991年先后通过河南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特征特性
中棉所17生育期125天。在套种条件下霜前花率85%以上。铃重6克,衣分38%,子指11.5克。出苗快,苗势旺,发育早,株型紧凑。第一至第五个果枝节间短,往上明显伸长,层次分明,有利于中后期通风透光。结铃性强,烂铃少,吐絮畅而集中。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苗期角斑病和后期红叶茎枯病,中抗棉铃虫和Ⅱ级抗蚜,为多抗类型。
纤维品质:中棉所17纤维洁白有丝光,1984—1986年北京市纤维检验所测试结果,主体长度31.47毫米,单纤维强力3.99克,细度每克6402米,断裂长度25.5千米,成熟系数1.58,试纺32支纱,品质指标高达2703分,综评上等优级。
产量水平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棉所17在各类套作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平均亩产58.l千克,比春棉对照中棉所12增产21.5%,比短季棉对照辽棉9号和中棉所16增产23.3%,均居参试品种首位,亩产小麦324千克。
栽培要点
中棉所17适于黄淮海棉区、滩涂碱地和黑龙港产棉区春套种植。选用矮秆、早熟、高产、耐晚播的小麦品种作为配套品种,采取3—1式(即3行小麦、1行棉花,下同)或4—2式种植方式。播种期为4月25日至5月5日。加强肥水管理,应用化学调控技术,促早发育,提高产量、品质和霜前花率。
选育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1958年3月迁到河南安阳。
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棉花专业科研机构和全国棉花科研中心,我所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组织和主持全国性的重大棉花科研项目,着重解决棉花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国际棉花科技合作与交流,培养棉花科技人才,宣传推广科研成果与先进的植棉技术,编辑出版《棉花学报》和《中国棉花》专业期刊。
现有在职职工430人,其中科技人员196人,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54人;国家级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部级专家10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硕士学位39人。全所拥有固定资产10830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89台(件),土地面积319公顷,工作用房2.6万平方米;在海南三亚建有国家农作物种质棉花资源圃和南繁基地;在新疆阿克苏、石河子和安徽望江等处建有棉花育种生态试验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2 20:06
目录
概述
品种简介
特征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