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2年4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型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之一,隶属于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拥有工程勘察、测绘、工程测试、地基基础施工、工程咨询、地质灾害治理等甲级资质,拥有
北京中航勘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航蓝天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北京中航信实物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有正式职工330余人,其中有博士后、博士6人,国家勘察大师1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91人,设有勘察设计行业全国首家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德国宝峨
旋挖钻机、
长螺旋钻机、陀螺全站仪等各类勘察、岩土工程施工、测试、测绘、工程试验设备200余台套。
公司介绍
六十年来,公司共完成国防工业和航空工业大型基地、厂房、民用住宅小区、商业办公楼、市政道路、桥梁、隧洞、码头、机场等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测绘、水文地质勘察、地基基础施工、工程降水、地基处理、深基坑支护、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近一万八千余项,为国防工业、航空工业和我国的民用建设、市政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公司是《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工程地质手册》等多项规范手册的主要编写单位,是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先进单位、全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行业十佳自主技术创新企业、航空工业创建50年有突出贡献单位。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艰苦创业(1952~1962)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防工业急需一支基本建设的先头兵。1952年4月,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勘测处成立,这就是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1960年,国家实行军民分家,成立管理国防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公司的正式名称也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勘测公司,简称为三机勘,这一简称一直沿用。1963年,国家成立了第四、五、六机械工业部,相应地从三机部勘测公司中划出部分力量分别归第四、五、六机械工业部。由此,划分后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勘测公司真正成为独立的直属航空工业领导的事业单位,下设机构主要有生产办公室、水文大队、地质大队、测量大队、维修车间等。
在此期间,我公司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国防工业基地选址工作,参加了多项国防工业基地的水源地勘测、工程勘察、工程测量等工作,参加了北京密云水库、唐山市城建水源地勘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实施,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为国防工业基础建设的前期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
三线建设(1963~1982)
从1963年起,公司开始参加三机部的三线建设选厂工作,分别到甘肃、陕西、四川、贵州、鄂西、湘西等地进行踏勘,为航空工业的三线建设作了大量艰苦的前期工作。1965年开始,分批接受三机部下达的勘察、测量、水源地勘测等任务。1982年,三机部更名为航空工业部,公司也更名为航空工业部勘测公司,并于次年又更名为航空工业部综合勘察院。在机构设置上,增设了物探大队、总工程师办公室等。
在此期间公司较好地完成了航空工业基地、大量三线工厂的选址、水源勘测、测量、灾害治理等任务。自主研制开发的DJ-Ⅱ型现场大型剪力仪、GJY-5型轻便固结仪以及我院参加编写的《
工程地质手册》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第三阶段
探索改革发展阶段(1983~2008)
1983年至2008年是公司探索改革、逐步走向市场的时期。随着航空工业
指令性计划基建项目的逐年减少,公司的生产重点也由航空系统内部向民用建筑市场转移。1987年,上级部门开始停拨我院的事业费,公司开始成为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到90年代初,系统内的任务已仅有不到1%。
这一时期,公司主要是活跃在北京市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的建筑市场上。完成的主要工程有北京朝外小庄高层住宅、北京渔阳饭店、大兴清源西里、首都机场、亚运村、塔院小区、总参卫星地面站等各类
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工程几千项。深圳上海宾馆等工程获国家优秀工程金质奖和银质奖。膨胀土特性研究、花岗岩残积土分类及承载力研究等科研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进入21世纪,公司继续适应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积极探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共签订合同额1.16亿元,完成工程产值1.34亿元,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第四阶段
跨越发展(2009年)
公司已成为集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一系列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甲级勘察设计单位,现有职工330余人,其中
专业技术人员占一半以上,有大量先进的勘察、施工、测试、测绘仪器和设备,能承接各种类型、规模、难度的岩土工程任务,并具有较高的科研开发能力。
公司将继续发扬“学习、创新、实干、超越”的航勘精神,践行“忠诚航空、热爱勘察”的核心价值观,为顾客提供更加全面、细致、高效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品和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