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义仓位于陕西省
大荔县城东17千米处
朝邑镇南寨子村。丰图义仓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开建,在朝邑县城原丰图义仓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占地面积为11039平方米。
历史沿革
清光绪八年(1882年),因关中大旱,东阁大学士
阎敬铭建议修建丰图义仓。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丰图义仓竣工,动支白银三万余两,后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进犯山西永济,河防指挥所设于丰图义仓仓廒内。
建筑特点
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
丰图义仓仓房为
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
丰图义仓的设计使仓库防雨防潮,它的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雨停墙院即干。
主要建筑
丰图义仓城内所有建筑均为清
光绪年间所建,此仓坐北向南,高14.89米,东西宽133米,南北长83米,实占总面积11039平方米。丰图义仓内周列
仓廒58洞。每廒体积193.5~253.8立方米,每廒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仓城外又围有土筑寨墙,墙外有城壕。仓寨占地4.5万平方米。北仓城上中部建有仓楼一座,为紫阳仓祖朱文公祠,两侧镶嵌有慈禧太衙御书石刻“龙”、“虎”两个大字。廒外环筑廊房,共立明柱108根。仓外筑外城,高7.7米,西有城门,东开小门,名东仓门、西仓门,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两门之间的壁上有似浮雕式的砖作仿木结构的歇山屋顶妆式,正中高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字两侧有砖雕花瓶,下部有环带纹、葡萄纹、雷纹等图案。
丰图义仓院内偏南,以两条门道分界,又有东西排列三级建筑。中间有一小院。进门先是东西各建厦房三间,紧接横建大房三间,大房东西两侧又各附耳房三小间。仓院内西南角有台阶通往仓顶,砖铺顶面,外高内低,四方共筑水馘道12个,并周砌女墙卫护。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阎敬铭(1817年~1892年),朝邑赵渡乡(今渭南市大荔县赵渡镇)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进士之后,历任清政府户部主事、山东巡抚、工部侍郎等职。清光绪八年(1882年)升任户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九年(1883年)任军机大臣,十一年(1885年)又任东阁大学士,仍管户部,十四年(1888年)因病离职调养,十八年(1892年),卒于山西寄寓,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阎敬铭在清政府内担任要职期间,倡议并主持兴建丰图义仓。
义仓文化
义仓是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因不属于州官管理,开仓方便,遇灾荒时,可以开仓就地赈济,因设于乡社,又称为社仓。为附近居民每人每年交义租五斗粮食,以备饥荒。
中国义仓丰年置仓积谷,灾年开仓赈民。隋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杨坚采纳大臣的建议,初置义仓。官仓防大灾,义仓防小灾。
文物价值
丰图义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仓政、仓储历史、仓储文化、粮仓建筑艺术提供了历史资料,同时对研究封建社会后期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军事攻防提供了参考资料。
丰图义仓是一座以储粮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又具有防御系统,可以说是具有防御性质的军事建筑,不仅保证储存粮食安全又为地处该仓东面崖下
朝邑城的卫城,体现了储粮和安全防御的双重功能。丰图义仓由此可以看出是座综合功能利用较好的建筑之一。
文物保护
1992年4月20日,丰图义仓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丰图义仓被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对丰图义仓进行边坡加固工程。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丰图义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千米处
朝邑镇南寨子村。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信息
在大荔县城或是渭南市内乘车至
大荔县城东17千米南寨子村步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