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刑诗》是唐代诗人
郑颋创作的一首
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对佛法幻化的感悟;后两句表达看破尘世,安心自得的观点。诗中运用佛法典故,自然贴切,表现了诗人追求人格独立,决不违心苟活的精神。
3.安心:佛教各派对“安心”各有不同的解释。
禅宗以为“不可得”为安心之处;菩提
达摩对
二祖慧可说:“将汝心来。”慧可曰:“无心可将。”达摩曰:“为汝安心竟。”天台宗以真、假、中三谛为安心之处;
净土宗以厌欣之心为总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为别安心。郑颋所谓的“安心自有处”,可能指掸宗的“不可得”为安心处。
郑颋在隋末仕
王世充为御史大夫,但是他厌恶王世充的狭隘和狡诈,不愿做他的官,每次议政总以有病来推托。
武德三年(620年),
李世民围城时郑颋乞为浮图(僧人),王世充不允许,但他还是剃去头发,换上僧袍。王世充听说后大怒而杀之。临刑时,郑颋作此诗,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维摩经·方便品》僧肇注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则为四肢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万物生,四大因缘离散而万物灭。除了四大因缘的聚合离散之外,万物虚无。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说“幻生还幻灭”。而世上“幻生幻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人的形体了。《
大智度论》五十五曰:“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众生的形体原本皆无,假四大因缘和合丽成,四大离散,又归于虚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法门名义集》曰:“四大,地水火风是也,和合成身,地者骨肉形体也,水者血体润也,火者温暖也,风者也入息也。”稍后于郑颋的唐初佛教诗人
王梵志也说:“有此幻身来,寻思不自识。言从四大生,别有一种贼。”这些都说明人的生灭是四大因缘的和合离散而生生灭灭的。所以诗人说:“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人身既为大幻,根本就是虚无不实的,那么当然也就无人可求了。“安心自有处”,郑颐所谓的“安心自有处”,可能指掸宗的“不可得”为安心处。佛教以为有求皆苦,无求则安。既知“不可得”,不再有所追求,自心便也安定不动了。所以诗人说:“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人身虚幻,己身亦虚幻,尘世之上,根本没有真实存在的“人”,那便无所求了。求人既不可得,也就用不着再想求人的事情了,故此自己的一颗心也便安定不动,不再产生求人的妄念,以无心为最高境界,以不变随缘的态度去从容地面对一切了。
郑颋(?-620),法名智命,
荥阳(今属
河南)人,隋末仕王世充
御史大夫,太宗围城时,请求出家为僧不允,自行剃度,后被王世充杀害,其妻以僧礼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