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诸葛亮
忧劳成疾,自知将不久于世,与年秋八月手书遗表给后主
刘禅。此表本非武侯遗表,乃罗贯中《三国演义》取陈寿《
三国志》所载武侯之遗表,增补修改而来,非武侯于五丈原军中遗作。
其中讲述自己生命危在旦夕,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谗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伏念臣
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
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
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隐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
病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
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馋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老臣人在外面,没有别的什么要调整的地方,跟着时节变化而变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别的营生,使这些吃穿多一丁点儿。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蜀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春二月,
诸葛亮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直指祁山。此即
六出祁山,目标固在伐魏也。魏主曹睿遣大将军司马懿统兵迎敌。魏蜀两军在
渭水之滨,相持数月。久攻不克,
诸葛亮忧劳成疾,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乃于是年秋八月二十三日,手书遗表,以达后主
刘禅。其表云——臣统兵伐魏,六出祁山,与贼兵相持日久,久攻未克。近来
偶感风寒,觉大不适。盖天意将亡我乎?吾料
大去之期不远矣。出师未捷,身之将死,痛哉惜哉!臣一介
草民,蒙先主不弃,得明帝提携;委以重任,授以要柄;领司令调度,操
生杀予夺;得逞卧龙腾飞之志,尽遂报国安民之心。虽死而此生无憾也。臣所憾者,惟不能报先帝知遇之恩,成兴复汉室之大业也。想当初,先帝
三顾茅庐,顶风冒雪,其求贤若渴之诚心,虽木人亦为之心动。亮敢不为之效命?虽
肝脑涂地,也
在所不辞。后值虢亭兵败,先主病危,乃于白帝城托臣以孤。其知人善任之明举,即石人亦为之垂泪。亮敢不效犬马之劳?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北方未定,大业未成,而臣将撒手西归,枉负先帝知遇之恩,愧对先主托孤之明。亮与先帝黄泉下相见,将何颜以对?此臣死有不甘者也。北伐之举,屡遭动议;六出祁山,无功而还。此乃天不绝魏,时不我助。非亮有意逆天意而为之,实乃深恐先帝托付不效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亦足见臣未负先帝之托、未伤先帝之明也。臣死之后,军中大事已尽委
伯约(
姜维),吾已有锦囊授彼,助其从祁山安全撤兵。一应善后事宜,多有交代。愿陛下稍安勿躁,以保贵体安康。臣家有
薄田,子弟衣食无忧。臣驱策于外,了无积蓄。臣死后,断不可使吾子弟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绝笔写罢遗表,将一应事务安排妥当后,于当晚薨于军中,寿五十四岁。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
琅琊阳都(今山东
临沂市
沂南县)人,
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战略家、发明家、
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
武乡侯,谥曰
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
武兴王。代表作有《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诫子书》等。发明
木牛流马、
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
蜀相》名篇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