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又名总丹参酮,是从中药丹参(
唇形科植物丹参根)中提取的具有
抑菌作用的
脂溶性菲醌化合物,从中分得
丹参酮I、
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
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10余个丹参酮单体,其中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Ⅱ,羟基丹参酮、
丹参酸甲酯、丹参酮ⅡB 5个单体具有抗菌作用,且有抗炎、降温作用。丹参酮ⅡA的磺化产物
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溶于水,经临床试用证明治疗
心绞痛效果显著,副作用小,为一治疗
冠心病的新药。丹参酮有抗菌、消炎、
活血化瘀、促进
伤口愈合等多方面作用,长期服用未见有明显副作用。
2.抗炎作用
大白鼠经
灌胃给丹参酮有明显的抗炎症作用。在炎症第一期模型上对
组织胺所致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蛋清、
角叉菜胶和
右旋糖酐所致急性
关节肿有抑制作用;对渗出性
甲醛腹膜炎有抑制作用。在炎症第二期模型上,对明胶所致
小白鼠的
白细胞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
亚急性甲醛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第三期炎症模型,棉球
肉芽肿实验无抑制作用(即慢性期无作用)。丹参酮能使大白鼠血中PGF2α和
PGE水平降低,可能与丹参酮的抗炎作用机制有关。
4.其他作用丹参酮能提高
小鼠在低压缺氧下的
存活率或延长
生存时间。丹参酮有
抗雄激素作用,降低皮脂产生,有抗
痤疮丙酸杆菌作用,减轻由细菌代谢所加剧的炎症。可用于治疗痤疮。丹参酮对
伤寒菌苗致热的
家兔有解热作用。小鼠实验表明丹参酮有较温和的、通过卵巢起作用的
雌激素活性。
5.
体内过程观察丹参酮经
十二指肠给药后药物进入肝脏并由
胆汁排出的情况,结果表明,大鼠十二指肠给药后一般在1h左右即可测得胆汁中有微量丹参酮排出,其排出高峰在给药后3h左右。不同结构的丹参酮在肝内排泄速度不相同。此外实验中还发现在用
氯仿提胆汁的丹参酮后,胆汁的水溶液部分有
变性蛋白析出,其含量与不同给药组之间有一定联系。